“問題”學生教育問題探討

一、認清楚“問題”學生

(一)“問題”學生概念界定

問題學生,是指那些在學習、性格、生活、思想道德等方面經常出現某些障礙的學生。 “問題學生”不是一個十分準確的概念,它是教師在對待班級管理問題時的一種習慣用語。“問題學生”還有很多種說法,如“差生”、“落後生”、“後進生”、“問題生”、“學困生”、“個別生”等多種。實際上,“問題學生”就是那些帶有問題行為的學生。

(二)學生日常“問題”分類

所謂“問題”,也並不是成人所理解的有犯罪經歷或精神上有較為嚴重疾病、需要通過醫療手段才能完全治癒的意思,這裡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某種不良影響而造成的,並不是天生頑愚。

具體來說,可以將學生日常表現出來的問題分為三類:學習問題、生活問題和處世問題三類:

常見的學習問題有厭學、逃學、擾亂課堂、頂撞老師等;常見的生活問題有理染怪異頭髮、追求怪異穿戴、講究玩樂、自私自利等;常見的處世問題有說謊、逆反、打架、早戀、賭博、偷竊、沉迷網吧、訛詐錢財、離家出走、盲目追星等。

二、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教育觀、學生觀

(一)要樹立新的發展觀

1.要樹立全民發展的觀點

作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發展,讓學生在學校擁有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而努力。

2.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創造奇蹟

“相信能的人就會贏”(愛迪生),教師對學生寄予的期望有多高,學生的進步程度就會有多大。

(二)確立新的教育觀

1.育人為本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作為老師,如果不能夠將學生作為你的一切,就無法深入教育教學工作,那你就是一個失敗的教師,失敗的教育者。

2.思想情感也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是哲學家培根提出的名言,這當然是一種真理性認識,在歷史進程中的確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當老師將發自內心的情感,通過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並讓學生感受到,那麼情感也變成了一種力量——幫助你俘獲學生的內心,協助你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三)要樹立新的學生觀

1.學生不是碗,教師不是缸

隨著教育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傳統的學生觀和教師觀阻礙著教育,特別是學生的發展。現代教育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主體的人。教育是通過主體,為了主體,在主體之間進行的精神的交流和生命的對話。

2.沒有差的學生,只有差的教育

“沒有一生下來就壞的孩子,有的只是你對他的教育的不當、培養不當。後來為什麼會有很多差異呢?那是環境薰陶促成的。”(國家總督學柳斌)的確如此,沒有差的學生,只有差的教育。

3.教育的捷徑——發展強勢智能

對教師來說,承認學生間的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強勢智能,這就是個性化教學的表現。

三、指導教育教學工作

(一)普遍“撒網”,重點“捕撈”

同時,在進行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過程中,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處於任何一個群體的學生都有其特殊的“烙印”,這個烙印就是他們的共同特點。比如,同屬小學的學生,對缺乏對整體世界的認識,有很強的學習興趣,但是,動手能力不足等。又如,本班的男生有共同的特點,喜歡踢足球或者打籃球,而女生喜歡讀書等。這就需要抓住學生年齡段的整體特點,進行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而這類學生易於管理。

一些學生,常常遊離於群體之外,成為孤立的個體。對於這種較為特殊的學生,需要我們從各個側面對其進行了解,比如同學、家長、好友,瞭解其興趣愛好,逐步深入其內心,瞭解其真實的想法,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基礎。此後,多對學生進行關注,適時進行鼓勵、讚揚,幫助其摘掉“問題”的帽子。

(二)結合“內因”與“外因”,洞悉問題本質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每個“問題”學生,出現的每個問題,都可以通過認真科學的分析,找到出現的原因,進而解決相關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任何一個學生的一個或一種問題行為,都有其產生和形成的內外原因。解讀學生的問題行為,要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前提下,深入地瞭解誘發學生問題行為的內外原因、出現的情境和動機,以發展的學生觀分析問題行為的特點和性質,保護學生髮展的可能和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