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甚至可以说是清官的代表,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人民将他奉为中国司法之神。中国民间信仰传其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阴曹地府第五殿阎罗王之一,称森罗殿主及阎罗天子、包府千岁、文曲星君。

千年以来,人们用多种方式来传颂包拯,评书、戏剧、小说、影视剧等等,让包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曾说包公是文曲星的转世,与狄青一文一武开创了北宋的“咸平之治”和“仁宗盛治”。

可我们都知道, 演义里都是“骗人的”,剧中人物和真实的历史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是颠覆性的。

比如苏定方就有话说。

其实,包拯的事迹在史书上记载的比较简略,远没有戏曲、演义那样丰富多彩。因为戏曲、演义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的,都是人们在包拯身上寄托了太多太多关于清官的美好想象罢了。

如果我们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一个真实的包拯,其实并没有后世文艺作品中塑造的那么美好。

1.包拯断案如神?

包拯最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公案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包拯身为开封府尹,坐镇大宋东京汴梁,朝中有八贤王当靠山,文有师爷公孙策,武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和御猫展昭,江湖中更有许多侠士相助。他化身成名侦探,断案如神,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上打昏君,中斩奸臣,下惩刁民,让人看了十分解气、痛快。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许多包公戏中都有类似“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让观众误以为包拯担任开封府尹多年。

但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包拯从宋仁宗嘉佑元年十二月(1057年1月)被任命为权知(暂时代理)开封府,嘉佑三年六月升任右谏议大夫,由欧阳修继任,一共只担任了一年半的开封知府。史书上没有记载任何关于包拯在开封府断案的事迹,只是说包拯在开封府尹任上“立朝刚毅,权贵敛手,吏不敢欺”,把开封治理的井井有条。

包拯唯一一件断案是“审牛舌案”,还是他担任天长县令时的事。

但这件“审牛舌案”同样记载于《宋史·穆衍传》里。

“审牛舌案”究竟是包拯所为,还是穆衍所为,却成了一件无头公案。

倒是和包拯同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谬误篇》中记载:“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有民犯法,当杖脊。吏受赇,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汝第号呼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既而包引囚问罪,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大声呵之曰:‘但受脊杖而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抨吏于庭,杖之十七,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沮吏势。不知乃为所卖矣!”

“号为明察”的包拯却被小吏忽悠,做了一件不明察的事。

2.狸猫换太子真相大白,和包拯无关。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在狸猫换太子(打龙袍)》这出戏剧里,包拯可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后流落民间。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

包拯趁进宫贺寿之机,将流落民间的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包公又设计让太监郭槐供出真相,一切才 真相大白。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升为丞相。

包拯在这出戏里大出风头,不但治好了李妃的眼病,还铡了太监郭槐,惩治奸臣庞太师父女,甚至打了龙袍。

这在历史上当然是假的。

因为这段是历史发生在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而包拯在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才当了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一个九品芝麻官能管得了皇帝他娘的事?

脚后跟想想都不可能。

3.并非不畏权贵刚直不阿

包公戏中最能体现包拯的形象的,除了断案如神、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之外,就是不畏权贵了。

在《宋史·包拯传》中记载了一件事:“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

只有一句。

外戚张尧佐被包拯、唐介等人参了一本,下场究竟如何呢?《包拯传》中没有再说。

这就事有蹊跷了。本着做历史名侦探福尔摩斯的精神,我们继续追查下去。

在《宋史·唐介传》中却说的很详细。

“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

翻译: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事们都模棱两可,甚至开始和稀泥。唯独唐介继续上奏表示反对。

这些同事包括谁?其中就有包拯。包拯上奏:“万不得已,宣徽、节度可选择一个授予他(张尧佐)。这样,才合天意,顺人情。”(《宋史·张尧佐传》)算是打了退堂鼓。

但唐介一人独自上言抗争,要求罢免张尧佐,结果触怒了宋仁宗,被贬斥出京,到英州为地方官。

中途退缩的包拯安然无恙,乌纱帽依然戴的稳稳的。

4.瓜田李下升官路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了一件事,令人对包拯“刮目相看”。

宋朝时,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翻译:外戚张方平任三司使,因购买豪民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奏弹劾,罢免了张的官职;但宋祁取代张方平,担任三司使,包拯又加以指责;宋祁被罢免后,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

“命下之日,外议渲然”。(《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七)

这种行径连一向对包拯称赞有加的欧阳修都看不过去了,不禁对他冷嘲热讽。欧阳修说道:“包拯真是《左传》中所说的蹊田夺牛,别人的牛踩了自家的田地,就要把人家的牛给抢夺来赔偿,这种已经惩罚过重了,又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

欧阳修还评论包拯:

“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但包拯厚黑学玩的溜,接连把前两任三司使参倒,躲过了舆论风声,最后自己担任三司使。

包拯的这波升官操作术,玩的真是溜儿。

5. 包拯并非公正廉明

有一个京剧著名剧目《铡包勉》,主要剧情为: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包拯的亲侄包勉在担任地方官以后,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被害人肖刘氏向包公诉冤,包拯听后虽怒不可遏,但又十分为难。因为包拯自小被遗弃(此为剧本虚构),由嫂子将他抚养成人,嫂子对他恩重如山,包勉却是嫂子唯一的儿子。

在公私两难之中,他最终选择了大义灭亲,决然下令斩首包勉,然后再回到赤桑镇向嫂子赔情。

这是一处戏剧,自然寄托了人民对清官公正廉明、维护法纪、大义灭亲的美好理想。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北宋民间笔记《闻见前录》纪载,章惇考中进士后在开封长辈家中听候任命,竟然与长辈的小妾私通,被人撞破后慌不择路,在翻墙逃走时踩伤一名老妇,结果被捉往告状。

但包拯见章惇为新科进士,竟然判其无罪,只让章惇与老妇赔钱私了。只问踩人案,不问通奸案。

在讲究三纲五常的宋朝,根据大宋律例,私通长辈之妻妾在宋代属“十恶不赦”之一,定罪后至少要判两年,而且不允许遵议亲议贵之例给与“收赎”,也就是说花钱免灾。

如果包拯真的按照大宋律例来惩罚章惇,那么章惇不但前途尽毁,而且名声扫地,终生为人所不齿。

难道就因为章惇是读书人,是进士,就刑不上大夫吗?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书中还记载,包拯的一位下属王尚恭在开封府下辖武阳县(今河南新乡原阳县)担任知县,但他似乎没有得到包拯清正廉明、廉洁爱民的影响,反而徇私枉法,侵害人民。武阳县百姓到开封府上访,向包拯控诉王尚,请求包拯作主惩治。但包拯得知为状告者为王尚恭后,竟然认为武阳县百姓无理取闹,让衙役们将百姓驱逐,。

但这两件事仅记载于《闻见前录》,无其他史料记载,所以只能作为孤证。

6.包拯并非一张黑脸

一提到包拯,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下图: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一张脸漆黑如墨,额上挂有一弯明月,故有“包黑子”称号。

黑脸的寓意大概为了塑造包拯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形象,以镇慑昏君佞臣刁民,一弯新月又代表其昭如日月之意。

但在包拯的家乡合肥包公祠里,包拯的塑像并不是黑脸,而是相貌清秀,白面长须。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给黑脸包拯卸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包拯

为什么后世文艺作品中包拯会是一张黑脸呢?

与包拯同朝为官的侍御史王抃,“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宋史·赵抃传》。

想来是后世戏曲的编剧,张冠李戴,把王抃的“铁面”易容到了包拯脸上。

————————————————

当然,包拯为官时,做过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从宋元至今,人们对其传颂不已。我们对包拯的功绩,当然要给与肯定,但不是将其神化。

《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更何况是一个清官?

可为什么包拯会被神化呢?

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民饱受昏君暴君、贪官污吏、豪强权贵,土豪劣绅、恶霸无赖的欺压凌辱,生活悲惨。

在绝望和困苦之中,人民期盼有人能够把他们救出水火,摆脱苦难。

人民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希望明君爱民如子,整肃朝纲,让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如果没有明君,就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希望清官为民请命,严肃法纪,惩治奸臣恶霸;

如果没有清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侠身上,希望大侠能够惩恶锄奸,锄强扶弱,打抱不平。

但最后大侠都成了朝廷的鹰犬,比如五鼠和御猫,于是人民的希望便破灭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民一旦有这三种期盼,就表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

在一个正常的法治社会里,人民不会期盼明君、清官和大侠,更不会有清官戏。因为人民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手段就可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无需祈求明君、清官和大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