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一段被我们遗忘的文化

沉香,一段被我们遗忘的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香即是沟通人神,敬奉先祖的媒介,又有怡情养性、启迪思想的妙用;既是去污秽至洁、美化居室的妙方,又是养生疗疾、祛疫辟瘟之良药。对美好气味的追求,源自人的天性。早在远古时期,人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香料。


我国沉香文化的初始阶段

早期由于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原因的限制,我国香料以草木香为主,汉代随着疆域扩大,东西方贸易往来,大批树脂类香料进入,国人开始使用沉香。佛教传入中国后,沉香便成为我国士人礼佛的圣品,中国的沉香文化和佛教紧密相连。《汉武故事》载有汉武帝在甘泉宫烧香礼佛的故事。

汉代香料的使用主要燃香为主,在用香时树脂类香料和草木香配合使用,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香具—博山炉。汉代流行神仙地方术和黄老之学,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就是“博山”的意思。博山炉的设计很特别,炉盖上面镂雕山峦、云气、象征“三座仙山”的意境,工艺、造型绝妙,所以在汉代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


沉香,一段被我们遗忘的文化


我国沉香文化的成熟阶段

隋唐时期,国家的强盛,佛教道教的兴盛,文化的繁华,把中国文化推向了高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多种用香方式和器物传入中国。这时用香量剧增,对香的用法分类也有详细的规定: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焚香,各有不同,可谓专香专用。

随着沉香与佛教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香成为了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养。佛教中用香的仪式,净瓶和香炉同是“比丘十之八物”之一,是佛教信徒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香篆使用香粉做成连贯的字形或图案,然后从一端点燃,顺序燃烧。当时有一种“百刻香”它是佛教用香,寺院常用它作计时器来使用。它把一昼夜分成100个刻度,从点燃到燃尽正好是一昼夜时间。

沉香,一段被我们遗忘的文化

大唐盛世,人们物质极大丰富,精神视野也逐渐广阔,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的同时,熏香也成了艺术,于是香也慢慢从祭祀和宗教仪式中走入了皇室贵族的生活之中,香出现了新的用法,香器也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沉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阶段

唐代沉香从祭祀信仰走入了皇家贵族的生活,到了宋代优雅而怡情的香文化慢慢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全盛时期,大量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香料随海外商船进入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宋代用香开始普及,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宋代,焚香同点茶、挂画、插花并列为四般雅士,成为文人怡情养兴的重要内容。写诗填词要焚香,抚琴赏花要焚香,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要焚香,这些场景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尤为显著。


沉香,一段被我们遗忘的文化


沉香文化的休眠与发展

在繁荣的背后是对沉香资源的进一步掠夺,直到鸦片战争拉开中国的百年动乱序幕,沉香稍作喘气的时机。动乱期间我国的香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遭到冲击,而在民国时期,沉香文化已经出现断层,但还要少数富庶家庭保留着使用沉香的习惯。

中国大陆直到改革开放前后沉香文化方才慢慢复苏,如今国家发展昌盛,在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高峰,香文化再次悄悄回归到了百姓生活,回顾历史,香文化的盛衰就像一个指标在告知国运发展。


沉香,一段被我们遗忘的文化


从秦汉到当代,中国沉香文化发展的两千多年间,大致可分为佛教用香、王室用香、文人用香、百姓用香四大分支,各大分支主次有序、先后影响,又相互交织融合,其中以佛教用香作为主线牵引其他分支。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沉香仅仅作为珍贵的熏香用料,并未赋予文化或精神价值。佛教用香与皇室用香又影响了文人用香,文人多用香修身养性、开启心智,少数文人亦透过沉香寻求精神灵魂层面的超脱。佛教用香与皇室用香还影响到了百姓用香,但文人用香的普及,却是百姓用香的真正“推手”,使香文化全面渗透了社会各阶层。百姓用香则多用于祭祀、拜佛、日常生活。到了现在,各类用香文化基本融于一体,打破了所谓“权贵”“高雅”“文艺”等壁障,回归到用香的本质。也许,这种回归也是佛家的一种方向,并验证了沉香文化以“佛教”为核心的发展规律。

沉香,一段被我们遗忘的文化


在新时代,品香饮茶已逐渐取代美酒佳肴成为社会流行趋势中抢眼的一道风景,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享受片刻的舒缓,在悠闲假期中增添一笔亮丽的色彩,在美满生活中保留了一份健康。虽然曾经辉煌的香文化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当年稀世珍品的沉香也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中,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始致力于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我国沉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并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经过百年磨难,我们重新面对沉香,重新审视历代的香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