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偉:其實你不懂消費者的心

三月份的主題是維權,因為那個註明的“3.15”。

其實我們是否反思過,有些非黑即白甚至你死我活的矛盾,誤會在源頭,即對於消費者的理解偏差→措施(針對性)偏差→滿意度偏差,久而久之走上了對立面。

剝開所有的供需矛盾,剔除真的有奸商與惡人(消費者)的存在,看看有多少其實是誤解。

當然,誤解的溯源主要在於供方,導致賣不掉(也間接導致了由此產生的惡向膽邊生)。

一切都要從讀懂消費者開始。


黃欣偉:其實你不懂消費者的心

(一) 路演就是陌拜,順眼是第一位的

講一個真實的案例,可以用“都是草率犯的錯”來形容:某英語早教機構好不容易爭取到了進幼兒園推介的機會,眼看著日子將臨,負責人卻犯了一個低級錯誤:

1、選誰去?

老外是少不了的,中教作為助手也得配上,否則——溝通有困難;

2、怎麼選?

在當天有空的“老師池”中,配好中外、配好男女,就這樣吧。

結果,這場來之不易的路演效果非常差。

於是,馬後炮也好事後諸葛亮也罷,總之開始總結,採樣來自家長反饋(附負責人回應)

問:“為什麼選一個黑人男老師,塊頭還那麼大,孩子都嚇壞了!”

答:“當天其他老師都有課,只有這個老師有空呀!”

問:“那個中教老師的姑娘不善言辭,無法調動氣氛、無法加強溝通,說到底是無法打圓場!”

答:“主要也是因為課務安排調配人手的問題,那個女老師的確是新來的”。

事到如今無可挽回,但這場失敗的路演其實提供了三個啟示:


黃欣偉:其實你不懂消費者的心

1、“看臉的時代”並沒有錯,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本能。

特別是第一次見面,以貌取人也是人之常情,何況面對的人群是“女性和孩子”為主的群體。

絕沒有種族歧視的成分,但第一次見面要考慮幼兒園小朋友的情況:一個“金髮碧眼最好是女性”符合我們認知中——老外該有的模樣,親和力在第一印象中不僅加分,而且適當降低了(1)孩子的陌生(2)家長的警覺(3)幼兒園老師的反感

2、男女搭配不僅是男女搭配

站在消費者立場上,將孩子、母親和幼兒園老師這三種人群的喜惡,運用數學的交集排列:

(1) 孩子對外國人的親近感:女性大於男性,白人大於黑人,所以美女白人不會錯;

(2) 小媽媽們的警覺中,當然有個男性中教最好是帥哥,適當會降低警惕也便於溝通;

(3) 幼兒園老師絕大多數是年輕女性,對接“美女中教”有抗性,要麼老外要麼帥哥都是合理選項。

所以,這場路演最好的宣講組合,其實是“白人美女外教+中國帥哥助教”的搭配,可以在上述三種人的對胃&對味溝通關係中,實現最優和最大化價值。

3、內涵和好看並不矛盾

負責人也有本能狡辯:“我們選擇去做路演的,主要考慮業務能力”,這話錯了麼?

也不錯,也錯了。

首先,內涵和好看並不矛盾,多數時候我們“心虛地”將兩者對立起來,好像好看的都是狐狸精,難看的也是心靈美,之所以說“心虛”,其實這種評判標準和我們從小以來輿論導向的極端有關,也和我們自身的一些小聰明有關,比如以貌取人,還不是“以貌美取人”而是以“木訥的就是老實的”來劃等號。

這不客觀,更不聰明。

講到這裡,要糾偏一個對營銷的誤解。

長期以來,旁觀者思維對營銷都採取做“有罪推斷”,即營銷就是騙人,無非是有沒有底線地騙人即罪輕罪重。

基於這個大原則下,適當地誇張就被放大成了騙人,用工商局甚至質監局的嚴苛目光來俯視營銷,自然要剔骨去皮恨不得“用眼神就可以殺死你”。

客觀而言,營銷首先是要把美好的呈現出來,這句話的潛臺詞無非有三:

1、 產品自身一定要具備可以表現的“美好硬件”確實存在;

2、 通過提煉,將美好硬件要麼分成N個美好,要麼把一個美好說深刻說透徹;

3、 營銷賦予“美好硬件”的想象力,讓消費者願意為之支付對價,甚至溢價。


黃欣偉:其實你不懂消費者的心

(二) 線上送菜,猜不透的客戶群

有朋友在郊區承包菜園,原來屬於“對上租賃給菜農、對下批發給市場”的一手流通領域。

新冠疫情之後,鑑於菜場封閉的不可抗力,也學著開始做線上送菜的應急轉型。

可一段時間以來效果平平,拋開競爭不過那幾個線上燒錢許久的品牌因素之外,是否也存在著客戶認知上的誤區呢?

1、 對於細分客戶,從房地產到其他領域,無不呈現出兩個極端認知,但兩者都是錯誤的:

一是隻求基數的“反細分派”,即只要能成交的都是客戶,多多益善管他什麼佔比、有效、精準,一切以結果導向,“擼起袖子做實事,不幹虛頭巴腦活”。

你也很難去找到上述說法的不是,特別是在客戶池有限的情況下,珍惜每一個成交可能,還去做書呆子的細分客戶,不是自己斷了自己的路麼?!

另一種是理論數據的“細分潔癖”,看起來是敢於捨棄一部分成交可能,但其內在的功利不言自明:“只要找到一個井口,打下去全都是油”,這是抓轉化率的思路。

那麼,回到線上買菜這件事,客戶細分究竟有神馬說頭呢?


黃欣偉:其實你不懂消費者的心

2、 到底是誰在線上買菜?

本次疫情導致的政府倡導宅家過年,一個多月的家庭內部“大團圓”,久而久之不僅相看兩生厭,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加宅不住。

不是嗎?

天天以買菜、倒垃圾為藉口往外跑,哪怕只是走一圈的,都是家裡的阿姨媽媽們。

如果說今天的年輕人都和手機做了閨蜜而社交冷淡,那麼夕陽紅的世界正相反:疫情之前,君不見飯店、KTV、公園、商場,都已經被老年人佔領,他們有閒有熱情也迫切需要線下交流,所以在【到底是誰在線上買菜】的客戶細分選項中,鎖定年輕人的確是所有在線平臺的共識,事實也證明了其“粗定位”正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都認定年輕人群體,年輕人群體又那麼大,為什麼有人歡喜有人憂?

3、 不計較單價,但計較郵費

那位承包菜園的朋友,也認真地將自己和幾個競爭對手的菜品進行了比較,得出了自己的喜憂參半:蔬菜種類比別人多,但只能實現隔天送達。

拋開對手的廣告投入堆砌品牌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在於郵費——朋友的蔬菜按50元計,但疫情期間的快遞費用辣手,所以其比競爭對手實惠的菜價,被快遞費抵衝了,相反N多客戶的反饋,對這一塊費用特別敏感!

因為年輕消費群體對菜價本身不敏感,對單價貴賤無感,但對買菜之外的郵費抗性極大。

這又是一個“粗定位正確、細節沒較真”的案例,而且完全違背了根治入腦髓的所謂芝麻和西瓜邏輯,或許消費者的人性表現在於——

(1) 芝麻和西瓜,首要選擇是不是“兩個都要”

(2) 西瓜固然好,但芝麻若免費也何樂而不為?!

(3) 芝麻的價格打進西瓜的套餐也就罷了,單獨對芝麻幾家就會不爽。

說到底,衝動是有成本的,消費者往往願意為衝動至少埋一次單,問題在於是否能吊起他的衝動基因?這和酒店客房插上一枝玫瑰道理相同,其實是統包成本,但單列計價就容易招致反感。


黃欣偉:其實你不懂消費者的心

(三) 誰在忽視“早午餐”市場?

還是一個真實案例,源於一個做餐飲朋友的感慨。

承接於上一段落的“夕陽紅成餐飲座上賓”的實例,站在經營者的立場,其實並不歡迎老年團,理由很簡單:

(1) 消費有限且斤斤計較,專挑當天特價菜點;

(2) 一坐大半天,影響翻檯率;

(3) 大聲交流帶來噪聲,影響其他客人,也不利於新近導客。

問:“那飯店喜歡什麼類型的消費者?”

答:“當然是小青年,老年團的弊端在年輕群體身上,一個都沒有”。

追問:“那為什麼不針對年輕人群體做些調整?”

再答:“年輕人只有週末出來吃飯,和老年人週末在家陪孫子正好錯開”

於是,我們討論起了【“早午餐”這件事】

1、 早餐和午餐為什麼一定要割裂?

又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教條:“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

拋開關於吃飽和吃好的對錯以及搭配邏輯,自古以來我們認為:

(1) 早餐和午餐是兩餐

(2) 早餐和午餐都必須要吃

但事實上呢?

雖然沒有做過統計,想必年輕人不吃早餐的不在少數,而這個數據在週末可能迎來峰值。

不奇怪啊!


黃欣偉:其實你不懂消費者的心

平時可能因為趕著上班而草草了事,來不及就不吃了,但午餐基本都忽略不了;

好不容易週末,和睡懶覺比起來,本就味同嚼蠟的早餐更加沒有競爭力。

和省錢無關,是真的“早餐被省略不在少數”。

所以說,(特別是週末)外出吃飯的人群,正在割裂早餐和午餐的分界線。

咖啡館為什麼都要10點以後開門,就是給“早午餐合併同類項”一個很好的啟發。

2、 呼喚“11點餐廳”

因為早餐忽略,午餐的果腹慾望就有所疊加,所以直接導致在消費慾望上的放鬆警惕;

同時,因為“早午餐”的二合一功能,其儀式感、消費度、社交屬性同步放大。

或許,早午餐應該有市場,接下來要做的針對性工作無外乎:

一是調整菜品;

二是適度推廣。

但早午餐市場的設想,本身就是一個細分,且其高發於週末兩天,又如何平衡好其與工作日五天日常營生之間的取捨或並存呢?

這又是一個魚與熊掌的命題,留待以後深度討論和交流。

但不管腫麼說,早午餐的市場、人群和需求,確實存在。

回到本段開頭對老年團的抱怨,站在賣方的立場,是否有所針對地推出適合專項人群的套餐、消費和遊戲規則呢?!

想必是沒有。

黃欣偉:其實你不懂消費者的心

那句話都會說:變是唯一的不變。

但多數時候我們在應變方面都選擇了為自己偷懶的理由,即:以我為主,以不變應萬變。

只有承認變,並願意主動應變,才有對於客戶的認知調整和細分,也就有了針對性這回事。

所謂的不懂消費者的心,未必是一開始就犯錯,而是沒有應變而變,所以被“變了的客戶或時代”所拋棄,卻還哭哭啼啼地抱怨“連個說法也不給我”。

市場是動態的,刻舟求劍註定失敗,而信誓旦旦“以我為主”的中國足球是什麼境遇,就可以想象得到懶政會是什麼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