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並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蕾秋·喬伊斯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的經典小說,書中以一場孤獨的旅途,將所見到的事、人或是風景,通過男主人公哈羅德內心,真實展現人生的思考。

我很喜歡這樣子類似公路電影的小說,去遇見不一樣的風景,把那些可能一輩子都看不見的東西,因心血來潮的旅行因緣分而遇見。這本《一個人的朝聖》是偶然翻到的書籍,讀起來很心靜,它沒有太多的劇情,也沒有加入太多複雜的人性。

《一個人的朝聖》簡單來說,生活有著種種困境的65歲哈羅德,接到好友奎妮的病危告別書信,因加油員的女孩無意中的話,讓他滋生出”如果他能走到貝里克看望奎妮,那奎妮就會有勇敢活下去信念“的想法。於是,決定用走路的方式,開始一場拯救奎妮的徒步旅行。最終是自我醒悟,勇於直視人生,救贖自己與婚姻。

作者蕾秋·喬伊斯以“獨自旅途”為寫作靈感,呈現三個過程,

拯救他人、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救贖,為讀者展現一個真實的內心世界,賦予我們有直麵人生的勇氣。

那我將從寫作設定,情節分析上進行簡單的分析,再以“直麵人生”的角度解讀《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01、【直面的人生】:我們都是“哈羅德”,生活真實的樣子:基於婚姻的理想與現實衝擊,是種喪失自由度。

《一個人的朝聖》裡的哈羅德已年過半百了,但生活卻是一團糟:兒子去世,夫妻感情不好,連個朋友也沒有;工作沒升職過,就連退休都沒有人送別。他的生活是孤獨與痛苦,有著種種失敗。

作者蕾秋·喬伊斯單單以這樣子的人設,再通過拯救別人的行為形成強烈對此,引起讀者共鳴:他庸庸碌碌的樣子,讓人覺得自己就是“哈羅德”,生活的種種失敗,其實並不是真正想要的樣子,心中的理想是越來越遠。

理想,從小都是有的:小時候渴望父母的誇獎,讀書時渴望好成績,畢業那會渴望好工作,談婚論嫁時渴望好伴侶…或許這就是理想的樣子,只是不知何時開始,我們也已經不再談及理想了,剩下生活真實的樣子:壓力之下的活法以及那個親手弄糟糕的婚姻。

在看完這本小說之後,還是忍不住的悲傷,生活給了成長,而我們到底在生活裡做多少呢?只不過隨著年齡、歲月、思想的遞增,富有理想的我們在壓力之下也活成了父母樣子。

小時候,總是不太能理解父母的節約行為,衣服是一直在補,食物從未倒掉過而是吃完。直到為人父母時,才體會他們的生活不易。以前覺得輕鬆與幸福,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也就只有到了婚姻才是人生真正開端。

談起婚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覺得幸福。但是實際上我們所羨慕的父輩婚姻,那種簡簡單單與共同面對生活態度,也是越來越少了。原因的話,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思維以及心態都複雜化,以至於我們不懂經營婚姻。

人的思想、品格都來源於原生家庭,其中也包括良好或惡性的婚姻觀。基於父母總會有意無意把他們認為是正確與美好的婚姻觀,灌輸給我們,再加上少許不良的家庭環境影響,就形成一輩子定型的婚姻觀或是持續性傷害,如家暴、恐婚等等。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有趣的是我們在真正面臨婚姻時,一開始是手忙腳亂的,只能生搬硬套把父輩所灌輸的婚姻觀,套用婚姻裡。但是年代的代溝,就代表著並不是非常適用,這也就造成了我們是無經驗的經營婚姻,消耗掉情感。

不少人婚姻的破裂就是因為不懂經營婚姻,提前消耗彼此的情感,沒能用人性與心理針對性去維持好婚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婚姻走向糟糕時,彼此都有著一定的責任。當都有了兩人的牽制,彼此的自由度也會隨之降低。

人是嚮往自由的,這才是基於婚姻的理想與現實衝擊,往往理想總被現實所取代,而這也是取決於自由度的高低。換句話來說,婚姻裡的人與人心裡要是有所束縛,那就代表著隔閡。就好像《一個人的朝聖》裡的哈羅德在因失去兒子的去世,讓兩人的婚姻就產生隔閡,這也是造成哈羅德孤獨與痛苦的根源之一。

基於自由度的理想與現實婚姻對比,讓我們更是無法直面自己的人生:一邊是壓力很大的現實生活,一邊是不懂經營變得糟糕的婚姻,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逃避。

所以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深夜買醉的人,用酒精過著“醉生夢死”的逃避生活;也可以看到自暴自棄,放棄自己的生活與婚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也是《一個人的朝聖》裡哈羅德給我的最初印象,糟糕的生活以及冷戰狀態的婚姻。

《一個人的朝聖》裡的哈羅德是有著糟糕的婚姻,在他身上看到的是頹廢與墮落的。而作者蕾秋·喬伊斯寫下讓哈羅德去拯救好友奎妮,看似拯救他人的徒步旅行,最後也變成一場自我的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02、【自我的救贖】:人生總會留下遺憾,錯過或救贖,時間的兩面性。

《一個人的朝聖》裡的哈羅德從英格蘭南部的金斯布里奇走到北部貝里克,用了87天,差不多有627英里。對一個65歲的老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一開始也單單靠著“走到好友奎妮那,就能活下去”的信念。

在到了第十天,哈羅德因身體問題而倒下,幸運的被一個女人救起。通過路上的種種人與困難,哈羅德重新審視自己出發的目的,並不全是為了奎妮,而是這次旅途尋找到自己的生命點,並且救贖自己。於是,他又選擇繼續前行。

看到這裡,讀者才真正的感同身受,人生是一場自我的救贖。因為遺憾總是會存在的,基於本身因素(年齡、不成熟等)和外部因素(人言、強制性等)都能造成“遺憾”的產生。

  • 本身因素:年齡、不成熟以及自我品格缺陷,都容易造成遺憾的產生。這是種最為常見的路程,良性與適當的遺憾,就是一種成長;
  • 外部因素:所謂人言可畏,我們在做決定時,總會因為別人的話語而否認或改變決定,本意的出發並不是為了別人的意見,只是內心需要一定的支持,導致別人反過來決策我們的意願。有趣的是有一種叫以愛之名綁架,總是以“為了你好”而被強制性改變決定,這也導致遺憾在自我不情願情況下的形成。

本身因素與外部因素的對比,就能看出人生的遺憾是必不可少的,無需太過於耿耿於懷。只不過最大的區別是對待遺憾的態度:是錯過或是救贖呢?

不少人是選擇繼續錯過遺憾,因為救贖需要勇氣,結了疤的傷痕在撕開,是不願承擔與痛苦。而真正救贖是真正的做法,很多人就說不清了。而《一個人的朝聖》蕾秋·喬伊斯通過“借物抒情”的方法,給出明確的答案:通過遇到人,回憶起以前的種種,與妻子的不合,還會打掃家庭與道歉醉酒拆了花園;自責兒子要溺亡時,還在岸邊解鞋帶;甚至要去看望的好友奎妮也是為自己背了黑鍋,被解僱,但又從未有過怨言。人就要在心安的環境裡,才會自我醒悟出自身的缺點。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我很喜歡做車時看著窗外的風景,短暫的心安就能閃爍出很多的回憶,有感嘆也有悲傷。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浮躁的我們總難以察覺自己的缺點,也不願意輕易承認錯誤。因為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很難直面自身的缺點,更是會潛意識的逃避,源於自尊裡的“倔”,造成不會輕易去低頭,也正是安穩生活所帶來的代價。

事實上,人總是會迷戀安穩。或許我們所想象的生活會在平靜安穩中渡過,然後在波瀾不驚中走向死亡。這是時間的雙面性:贏在時間,也會敗在時間。

時間所存在的兩面性,是在安穩的時間中成長,會贏得時間給予的能力、優良品格;但也可在過於安穩的時間,慢慢遺失掉自身的東西,如記憶、遺憾或是勇氣。

我們並不能去質疑時間的積極引導性,只不過安穩只會產生人性的“慣性”與“惰性”,就會持續性反覆找理由去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欺欺人。在我看來,真正的“救贖”是脫離時間的安穩,才能有勇氣去直視人生的種種。

《一個人的朝聖》裡“朝聖”含義是自我的救贖,通過人或事的外界接觸,讓哈羅德在心安的環境裡,擺脫時間帶來的惰性與慣性,才慢慢有直視人生的勇氣,並開始自我的救贖。

那麼,就在直視的人生,去自我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03、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是一本心靜的小說,從裡面可以讀到旅途中的安靜,風景、人或事都是隨機性出現,這就容易給人有期待感,去期待下一秒會去發生什麼。而年過半百的65歲哈羅德有著失敗的人生。

他的人生安逸於眼前,沒去做好現在,也就失去直麵人生的勇氣。

①、直面的人生,是做好現在。

《一個人的朝聖》裡的男主人公與別的小說不一樣,不但沒有集於一身的優點,就連普通也不算,是個糟糕透頂的人生。這讓讀者感同身受,自己的現實生活並不見得有多美好,也做不好現在。

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中說道: ​​“絕對不要為你的一輩子做好計劃,因為人的變化在兩三年內都是巨大的,而且時刻會產生新的想法;你真正可以做到的是,想好現在要做什麼。”

每個人都會制定計劃,定製期就會偏向非常長遠,甚至是一輩子。但卻忽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性的易變。只要所處環境與經歷變化波動,那麼思想跟著變化,這也就造成思想帶動行為的改變。且就會在兩三年以內,時刻都會可能因內外元素產生新的想法。所以,我們真正可以做的是想好現在能做好什麼。

這是個很簡單又很難的問題,簡單的是憑藉一時的意志力就會做好,難得是堅持需要很大的決心。從遺憾的角度來看,時刻做好現在會相對應減少遺憾,也就不用一直反覆鼓起直麵人生的勇氣。

我覺得勇氣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每當提起一次勇氣,下次就會累加更多才能再次鼓起勇氣,所以善用自己的勇氣。人是害怕挫敗感的,反覆的勇氣就會處於害怕與失衡的微妙心理。

《一個人的朝聖》裡的哈羅德沒有交代太多的過去,他的現狀是長期形成的,一朝一夕有難以改變。內心也是害怕面對,失衡自己糟糕生活,又沒有勇氣去改變,處於極度矛盾的心理狀態。

而哈羅德的最終自我救贖,是看透生活的本質,並記住失落的幸福和歡樂。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②、自我救贖,看透生活的本質,記住那些失落的幸福和歡樂。

《一個人的朝聖》哈羅德和妻子莫琳通過這次路程的分開,各種重新定義愛,原諒與寬恕對方。

其實兩人之前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只不過因為兒子的去世有了隔閡。長期的冷戰也在最後以和諧歡樂的話語,“記得我們笑得像兩個小屁孩一樣嗎?”在海邊與笑聲中結束,兩人也重新記起生命曾擁有的幸福和歡樂。

凱魯亞克在《在路上》中說道:“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們必須忍受各種災難,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夠記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歡樂。我們曾經在生命中擁有這些幸福和歡樂。”

真正的救贖是看透生活的本質,因為它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有著各種挫折或災難,是本質區別於態度。有人迎難而上,有人膽怯墮落,儘管如此,都能得到相對應的成長,得到能力或失去品格。我們要在負重前行的歲月裡,時刻記住那些曾經擁有的幸福和歡樂,我想這就是人生最真實的意義。

因為物質、慾望永遠都不被滿足,唯獨忽視眼前有擁有的意義。那句“圍城,進去的想出來,外面的想進來”,赤裸裸揭示我們不懂得珍惜。

所以我們才會時常聽見別人的感嘆曾經擁有失去的;也會看到酒醉的人,滿嘴的藉著醉意,後悔訴說著過去的不珍惜。或許活在當下的浮躁我們,真正能做到珍惜人或事,還是有點難吧。

《一個人的朝聖》以一個走過大半人生的哈羅德,去經歷自我反省的獨自旅途,傳達著“珍惜”兩個字。那個兩人重歸於好的結局,作者蕾秋·喬伊斯也點明瞭人是難免有悲傷的,要會放過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③、難免的悲傷,要會放過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是本類似公路電影的長篇小說,其中有對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重重描寫,深刻表達三個含義:“自我價值的肯定、成長缺陷的新認知以及現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這些建立起來的悲傷總是難免的,就要會放過自己。

有個朋友是單親家庭,但她卻從不放棄自己,順利取得好成績,也在畢業之後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在她身上,感覺悲傷似乎從不在她身上,是積極向上的樣子。或許她真正的明白悲傷是會有的,只有自己渡過去就好,最先放過的是自己。

悲傷是生活構成的一部分,這就代表它會出現在生活中。就算有悲傷,也要嘗試去放過自己。生活的舞臺有著形形色色的過客,然而自己才是主角,去勇於面對,才會存在可能性與成長。

事實證明,成長總是會存在缺陷,基於原生家庭、教育的影響;而現實命運總是不如意,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接受它的存在,感悟其中附帶的成長性質。因為這才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每個人都有著閃光點,都值得去發現以及成長,這才是成長之下的成熟與生活的真正意義:兩者相輔相成,用成熟的眼光看待生活,也能放過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的“朝聖”有很多的含義,是救贖、醒悟以及接受、和解等。在我看來,哈羅德與妻子莫琳通過旅程的短暫分離,各自思考彼此的矛盾,選擇心照不宣的放過自己與對方,兩人的歲月不多,不必如此較真。

《一個人的朝聖》|直面的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是本讓讀起來有著不同感受的小說,以“獨自旅途”為切入點,為我們展現真實的內心深處思考,在通過哈羅德的視覺角度去訴說,如同我們的糟糕生活。

或許,這就是生活吧。為難自己的我們也總不善待生活,生活也在看似為難我們。當看透生活的本質,才會發現是成長的路上磨練。

《一個人的朝聖》:自我價值的肯定、成長缺陷的新認知及對現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