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中国的饮食烹饪一直离不开食用油,各种不同的食材在高温油脂的催化之下,能够极大地缩短平常加工加热熟制的时间,同时在油火之中绽放出色泽风味,在温度下产生与众不同的口感。

而我们常见的食用油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油,一种则是植物油,和动物油相比,植物油的应用要更晚,并且更复杂一些。在很多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看到了油脂对烹饪的巨大助力,甚至还为不同的食材发明了分门别类的烹饪方法。在春天人们会用熬制出来的牛油煎制小羊和乳猪,到了夏天则换上肉狗烹饪油来煎制抓来的野鸡鱼干,秋冬季节则偏爱猪肉和羊肉。除了这些常见的动物油之外,人们为了节约成本,在汉代便开始动起了制作植物油的脑筋,不过在一开始,人们制作出来的油并不足足以烹饪下厨,只能够用来制作布料。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快这种用于制造业的油就被人摆上了餐桌,成为了食用植物油。在制作植物油这方面,古人可谓是绞尽了脑筋,有麻油,豆菜油,甚至还有人从茶叶之中制出了茶油

,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就有极为详细的植物油制作方法。

本文就要通过《天工开物》的记载为基础,来探讨过去百年间植物油的发展创造以及不断改良的历程。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一、 植物油的发展历史

1、汉魏时期的芝麻油

在汉朝,人们首先找到了素油的提炼方式,刘熙释名》有“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是植物的一种,也称“花红”和“沙果”。而缯则代表的是丝织品。汉代的手艺人发掘将这两种物品倒碎抹在布料身上,会有很好的观赏性闪闪发光,仿佛涂了油一样,而此时这种油并不是固定我们所广为人知的植物油,只不过是一种操作前身

之后人们开始从一种植物之中提取到了纯度更高的素油,“

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这种植物种子外包着白色的蜡质,可以用来榨油出脂。这种富有虽然纯度的提升但是依旧还是不能满足做饭烹饪的需求,时至今日,这种提炼所有的方法也被人们用在工业制造上,并未发展到食用植物油的制作工艺之中。

这种纯度尚可,但是无法烹饪的油,在当时大多被人们当做是点亮燃烧的原料。如果要真的讨论严格意义上的植物油,那还要从芝麻油开始说起

尽管我们如今厨房里看到的植物油大多是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但是在当时人们最先开始利用的却是芝麻油,并且芝麻在古代还有一个异样的名字,“胡麻”。东汉农书《四民月令》:“二月可种胡麻

,谓之上时也。”

就算是已经有了可以食用的芝麻油,但是人们却依然没有广泛地将其使用起来,大多数人还是将它作为照明的灯油。三国时期就有记载,“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可见由于其低廉的制作成本,人们已经广泛的将此类植物油用于纵火战争,大多普通贫困百姓人家已经开始用它烹饪做饭。相对于价格高昂难以制作的动物油来说,芝麻油显然对平常百姓更加友好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2、魏晋时期的植物油

时代慢慢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已经看到了芝麻油的利用价值,人们开始广泛地将它用于烹饪上,其中就有记载“荏蓼第三十六”云:“荏子秋末成…… 收子压取油可以煮饼。茬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煮饼亚胡麻油而胜麻子脂膏麻子脂膏并有腥气”,描写细致让人食指大动。

除了芝麻油之外,人们还发展出了不少红蓝花子油荏子油和麻子油,这种植物油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蜡烛发膏面脂的制作的成本,为当时的手工业者开放了一条极为便利的制作道路。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3、宋代以后获得较大发展的植物油

梦溪笔谈》:“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宋史》也说:岁赋“五曰果、药、油、纸、薪、炭、漆、蜡”,“在京及畿肉油、炭、面、布、絮税并力胜钱并权免”,从这些记载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宋朝已经是一个植物油应用十分广泛的朝代了,并且人们开始将植物油用作岁赋、上税,民间对它的融洽接纳度也相较前朝大大提高了。

在宋朝人的生活里面,油炸高热量的食物已经成为风靡社会的美食。有这样一则传说,在南宋时期人们痛恨当朝的奸臣秦桧,但是又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辱骂,只能在家中将他做成面饼的样子,同其他的夫人王氏一起裹两个面条粘在一起,恶狠狠地放入油锅油炸,人们将这种食物称作是“

油炸桧”,这就是后来油条的雏形

在宋代之后的元朝,也曾经有一本农业书籍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凡欲造油,先用大镬炒芝麻,既熟,即用碓舂,或辗碾令烂,上甑蒸过,理草为衣,貯之圈内,累积在槽;横用枋桯相桚,复竖插长楔,高处举碓或椎击,擗之极紧,则油从槽出。此横榨,谓之卧槽。立木为之者,谓之立槽,旁用击楔,或上用压梁,得油甚速。”

这种详细的榨油方法被人们称作是木榨榨油法”,其用法颇为简单便利,并且大大降低了提取素油的成本,直到今日,都有不少地方依旧在利用这种传统的古法进行制油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4、明清时期已成系统的造油法

到了封建末期的明清时代,有了前朝百年的积累,此时使用油的提取意见,有了独特的系统方法,花生油也开始走上人们的餐桌。“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 宋元间与棉花、番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 寻常杯灼,必资花生,故朝市至夜市,烂然星陈。若乃海滨滋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花生油,且膏之为灯,供夜作,今已遍于海滨诸省,利至大。”风味极佳,香醇可口的花生油一经问世就占了整个市场,但就算花生油受人喜爱,动物油的高热高脂也是植物油很难取代的,此时社会出现了两种油共行其道的现象。就算是今日,植物油和动物油也是各自在市场上平分秋色。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二、《天工开物》

1、《天工开物》记载下的造油法

在我国古代的农学巨著《天工开物》中 宋应星写道:“凡供馔食用者

胡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同时详细记载了多种植物油的占据方法,按照他的方法,芝麻煤炭就能够榨出四十斤油,莱菔子每石榨油二十七斤,芸台子、菘菜、苋菜子每石可榨三十斤,茶子和黄豆最少,分别是十五斤九斤。但《天工开物》曾介绍了多种植物油之外,却独独没有介绍花生油在当时年代花生油似乎并没有出现,又或者花生油在当时并未广为人知,只是小部分的应用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2、《天工开物》造油法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共同记载的巨著,在我国的科技史上也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就算是在世界上,这本书也能够排的上是首屈一指。在文章中他除了木榨法还记录了水代法、磨法、舂法等榨油方法。通过这种记录,人们能够非常方便的学习榨油技术,油料残油率也能控制在百分之十五之下,在工业十分落后的古代,也算是一个卓越的进步了。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三、 古代植物油的其他用途

1.燃烧,用于点灯照明,制造蜡烛。

前文中我们提到,在过去许多人在一开始是将植物油用作照明原料的,在植物油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制作蜡烛大多都要通过动物的油脂,而肉类在过去价格又非常高昂,间接导致了蜡烛制作成本的提高,而等到植物油出现之后,平民百姓便都可以以此来做蜡照明,方便易得,原料又多,不必再为成本担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书·陈汤传》云:“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燃脂火夜作”,意为在夜间工人劳作,需要倚靠油脂制作的蜡烛来进行照明。在动物养殖还未规范推广的古代,能够如此大批量的消耗蜡烛

靠的必然是植物油这一原材料。可以说,植物油的诞生不仅是为人们的餐桌增添了风采,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光明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2.造船业中用于防水

植物油不仅在布料等工业制造上拥有独特的作用

在造船业上它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效能。要知道在古代,船具制造往往是以木头的原材料的,而木材都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很容易腐烂受到侵袭,因此木材的防水处理变成了造船业的巨大难题,而一个重要的植物油为防水处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就是桐树种子榨出来的桐油。这种植物油是没有食用价值的,但是它在防水密封上,却有着其他植物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在桐油的帮助之下,人们得以建造木船扬帆远航,将自己的脚步从大陆延伸出去,开启了一片水上的天地。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3、制作护肤、化妆用品。

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化妆品制作原材料大部分都是用油膏油脂组成的,《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而古代闺阁小姐们在扎发髻梳头发时,也会用到各类花油,其作用大概近似于我们现在说熟悉的精油。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四、结语

中国人在对于油的利用上,可谓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和智慧。从芝麻油发展到菜籽油花生油的历程,也是人们对大自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尝试的一个过程,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无穷智慧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发展,从《天工开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