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或許她做過的所有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毛姆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毛姆,英國著名小說家、劇組家和散文家,也是一名外科醫師,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範圍內流行最廣、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之一,被稱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作家,他的作品總是以冷靜的姿態將人們熟知的美好撕得粉碎,卻讓人不得不承認那才是生活。

這部作品《面紗》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丈夫、妻子、情人的"三角關係","紅杏出牆"之後,又進入生死的考驗的故事,交織著道德、人性、慾望、恐懼、救贖、成長。

故事的女主人公凱蒂,一個貌美而又虛榮的英國女子,生活成長於倫敦浮華的社交圈,希望憑藉她的美貌找到顯赫的丈夫,卻也因為挑剔而不幸變成"剩女",在母親的抱怨與妹妹訂婚的尷尬處境之下選擇了沉悶孤僻的細菌學家瓦爾特,並再婚後隨其移居到香港生活。然後遇到並愛上了出軌對象——魅力英俊的查理·唐生,偷情被丈夫瓦爾特發現之後被要求同去霍亂肆虐的小城湄潭府治療瘟疫,在尋求情人幫助卻被拋棄後凱蒂走進那個可怕的地方,但也是在這個死亡與恐懼交織的小城修道院,凱蒂獲得了精神的成長與心靈的救贖,找到了一條通往安寧的道路。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這部作品的故事並不複雜,但其間蘊藏著太多能夠撥動人心的元素,今天我想從三個方面揭開這重面紗,情與欲、生與死以及人性中的美與醜

1、【情與欲的面紗】一層情與欲的面紗,是虛榮與自私的產物,是理想幻滅與內心本質的呈現。

①凱蒂:成長環境的浮華與虛榮、婚姻的平淡無奇和理想幻滅,揭開了情與欲的面紗

虛榮充其量不過等於一個輕浮的漂亮女人。——(德國詩人)歌德

故事的女主人公凱蒂便是一個漂亮的女人,從小生活在倫敦浮華的社交圈,母親對她的期許是憑藉美貌去吸引一個家世、地位、財富頗為顯赫的丈夫,她也覺得一個女人依靠美貌、優雅可以得到一個足夠優秀的男人,只可惜她不是那個幸運兒,並沒有遇到那個符合她所有虛榮、驕傲以及愛情的那個人,她也因此成為一個"剩女",一個母親眼中無用的角色,是家庭教育的畸形價值觀令她開始一步步走向生活的沼澤地。

因為虛榮與可憐的自尊心讓她接受了瓦爾特的求婚,即便她並不愛他,但能夠逃離母親的抱怨與妹妹的暗諷,她願意隨他一起遠赴香港。在她可悲的成長歲月裡,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而男人亦是女人的虛榮,但或許她內心深處依然渴望著愛,但愛的前提是那個男人足夠優秀,最起碼在社會價值評價系統中足夠優秀。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劇照

瓦爾特對她而言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愛人,婚後的生活是那樣平淡甚至乏味,愛情理想的幻滅讓她的生活充滿苦悶,作者通過凱特的心理敘述出對於瓦爾特性格與生活習慣的厭煩,這一系列的描寫為她日後的"紅杏出牆"埋下伏筆。

②查理·唐生:沉淪世俗與情慾、妻子的默許縱容、利益等級劃分,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自利

"本性一直是隱藏在我們尚不認識的一種精明和才智的精神深處,只有激情有權揭示它,時而給我們一些比技藝所能做的更為確定和完全的洞見。" ——拉羅什福科

《面紗》開頭直接點出凱蒂與查理·唐生偷情,隨後引出他們第一次相見,採用了插敘的敘事手法來展現唐生的人物形象,第一次見面查理便展現出無比精明的一面,他是香港社交圈的寵兒,外表高大英俊,處事圓滑老練,面對所有人都一副熟人親密的面孔,自然會吸引內心虛榮的凱蒂的目光,很顯然他也故意引誘她,兩人的結合是本性使然的你情我願。但是在文章開頭的出現其實已經展現出他的本性,面對懷疑偷情可能曝光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故作鎮定的自我逃避,"哪有這麼巧的事,就算髮現了他也會裝作如無其事",這是典型的世俗想法,故作精明,其實不過是為自己的自私自利找到一個更好的藉口罷了,自欺欺人相安無事便是最好。

他的這種心態一方面來源於自身本性,另一方面也來源於外在影響,他在社交圈的如魚得水,他妻子對他不忠的視而不見甚至默許縱容,令他覺得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他不需要為自己的慾望去負責,也不覺得這是一種對他人的傷害。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劇照

一個精明的人必須安排好他的利益的等級,使之井然有序。——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很顯然,唐生對於自己的利益等級有著明確的劃分,自身的身份、地位、名聲、財富排在第一位;家庭妻子兒女是有助於他的第一利益鏈條的,因而可以排在第二位;其他的一切都變得不再重要,至於出軌的情人自然更是無足輕重的,只要她們不威脅到自己的利益,便可以隨時說出"我愛你,寶貝",但一旦因此出現風險,便可以立即斬斷這層關係,不管你是置於何種處境之下,對他而言無關緊要,這自然也是在事發之後他對於凱蒂的態度。

利益從來都是自私者的第一考量,口中所謂的"愛"不過是為了實現自我利益或慾望的工具而已,至始至終,自私者愛的只有自己。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劇照

二、【生與死的考驗】一場生與死的考驗,是對生活的另一種詮釋,無力掙脫的生死困境也可以成為一條通往內心安寧的"道"。

①凱蒂的生:湄潭府的生死慘狀、修女們愛的信仰、渴望尋找救贖的心,令她向死而生

"整座城市都淹沒在恐懼之中,死神來的突然又殘酷,它在彎彎曲曲的街道里穿梭著"

這是凱蒂抵達湄潭府之後的描述,此時的她心灰意冷,但一開始看到死亡的境況,嗅到死亡的氣息是驚慌失措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屍體,山丘上密密麻麻的墳包,在那一瞬間,死亡變成了可以掩蓋一切的存在,"死亡讓其他所有的事情都變得微不足道。"

正如桑塔亞那曾經說過"生和死是無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間的一段時光。死亡的黑暗背景襯托出生命的光彩。"或許也是凱蒂內心的寫照吧。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劇照

一種高於感覺與慾望的精神性東西存在:愛的神聖感與責任感

在凱蒂參觀修道院之後,她看到了修女們的生活,也隱約覺察到了一種高於感覺和慾望的存在,"她覺得自己被關在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某個神秘的精神花園之外,她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可見凱蒂內心有著一種迫切的自我救贖的心情,於是她選擇去修道院幫忙,去尋求心中的安寧。

"你知道,我的孩子,人無法從勞作或愉悅中得到安寧,也無法在現實世界或修道院中得到安寧,只能在自己的靈魂中找到安寧,"修道院長的一句話打開了凱蒂的心,因為見證了死亡,也見證了信仰,才讓凱蒂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也讓她獲得了生的力量。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劇照

②瓦爾特的死:偏執的愛、對背叛的報復與內心的矛盾,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角色轉變讓他在壓抑與痛苦中走向毀滅

"每當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悅的,每當我從你的眼睛裡看到歡樂,我都狂喜不已。我盡力將我的愛維持在不讓你厭煩的限度,否則我清楚那個後果我承受不了。我時刻關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厭煩顯現出一點蛛絲馬跡,我便改變方式。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

這是瓦爾特對凱蒂說的一段話,我們卻能夠看到一個男人偏執的愛,即便她不愛我,即便她虛榮自私,我也願意去改變自己,去迎合她的喜好,但瓦爾特並不明白真正的愛不是委曲求全,不是刻意逢迎,而是兩顆心的彼此欣賞。很可惜他愛的不過是她的皮囊,而她對他毫無感情,不過是一個逃避的工具而已。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劇照

"一杯水的重量其實是一樣的,但是拿得時間越久,就會感覺越來越沉重。"

同樣的道理,人在面對各種精神壓力時如果不懂得放下,時間長了就會被壓垮。瓦爾特就是在這種背叛不忠、愛與恨得重壓下掙扎著,想要報復卻又違背自己內心善的一面,選擇放手卻又無法甘心,他將自己深深掩埋在這層面紗之下,然後又親手在上方堆滿了石塊,沉重到無法呼吸。

他本來是一個情與欲之下的受害者,卻因為內心的仇恨而選擇成為一個加害者,想要用死亡的陰影來折磨凱蒂,可能內心深處也想要將她置於死地,可終歸他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在修女們眼中他是一個善良的偉大的化身,他為湄潭府瘟疫所付出的一切也可以看出他的內心其實是充滿溫情與善意的,但是卻無法用這份善去對待凱蒂,也許是所謂愛之深恨之切,受害者向加害者心理的轉變,雙重角色的壓抑與痛苦讓他的靈魂逐漸步入地獄,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我們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這些"石頭"——欺騙、背叛、傷害、不忠、仇恨,如果我們只看到這些石塊,生命就是荒涼而絕望的。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去重新發現屬於生命的美好,選擇放下不是遺忘,也不是原諒對方,更多的是饒過我們自己,人間仍然有很多值得我們愛的存在。

"縱使全世界都背叛你,你也不要放棄自己,專注於內在的療愈、成長、創造你真正重視的生活,這是走出創傷,不再被辜負的唯一可靠途徑"。

三、【美與醜的較量】人性並非是非善即惡,非美即醜的,卑鄙與高尚,邪惡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有時並存於同一顆心靈中,但我們始終要向美為生。

①正視的人性多面性,美醜善惡其實掌握在自己心中

被稱為"精神分析社會學"奠基人的艾瑞克·弗洛姆曾在他的《人心》醫術副標題中寫到"與善與惡的素質",人類既擁有向善的力量,也擁有向惡的力量。

人性並不是非黑即白,非美即醜,人性具有多面性。《面紗》中的人物並不是單純美醜的化身,他們身上都既有美的一面,又有醜的一面。

凱蒂心中有愛,在修道院工作照顧悽苦孤兒是她美的一面,但她卻臣服於自己的情慾選擇出軌去傷害丈夫,又是她醜的一面;瓦爾特對凱蒂的愛,對湄潭府瘟疫病人的愛是他內心的"美",但他選擇報復凱蒂將她帶入死亡之地又是他心中的"醜";唐生在偷情被發現後選擇拋棄凱蒂,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與冷酷無情,是他的"醜";但他心中也有對於妻子兒女的感情,不願意傷害他們,儘管也帶著自我目的但終歸還是內心有一絲愛的因素。

《面紗》中所說的那樣"卑鄙與高尚,邪惡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有時並存於同一顆心靈中",人性本就是多樣的,我們必須學會正視它,才能夠正確的對待一切善與惡,美與醜,在內心樹立正確的判斷與解決標準,保持本心,才不會在遭受"醜與惡"而向惡,那樣只會讓自己墜入更惡的深淵。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②面對"醜"要學會寬容與放下,對他人對自己都是一種精神救贖

紀伯倫曾有言: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或許真正道出了我們面對"醜"該有的態度,並不是說放縱醜惡,而是選擇在醜惡揭露之後盡己所能的寬容,這份寬容更大程度上是對自己的寬容。如果面對醜惡一心只想要報復,那麼只會在醜惡的循環中不斷沉淪,放下,何嘗不是一種對自我的救贖。

瓦爾特心中有愛,面對湄潭府瘟疫橫行,不管出於何種目的的到來,他依舊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去設法拯救更多的人的生命,他心中有善;但面對凱蒂的出軌,他又是無可原諒的,他帶著凱蒂到達死亡之城,不能不說心中是懷有惡意的,他也始終陷在這善惡的循環裡無法解脫。這主要是由於他並沒有正視自己人性中的美與醜,本來對他來說生活愛情應該是美好的存在,卻在一夕之間被醜陋的背叛蒙上一層面紗,令自己也陷入報復的醜陋之中。與其說他最後的死亡是因為背叛,不如說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變得"醜陋"。

我們一生可能會遭受很多傷害,這是生活帶給我們的"醜"的一面,我們必須選擇去面對,甚至是給予懲罰,但絕對不是以堵上自己的人性為代價,學會寬容與放下,對他人對自己都是一種精神救贖。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③擁有"向美與愛而生"的力量,有希望有勇氣向前看,終將會得到內心的安寧

伊恩•麥奎爾《北海鯨夢》中寫到:"人總得往前看,而不是回頭向後看。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向美而生,向愛而生,才是真正的內心安寧,這是修道院的修女讓凱蒂明白的一個道理,直到最後凱蒂選擇離開去到一個新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她已然經歷過生命中的好與壞,美與醜,經歷過情慾也經歷過死亡,因為這一切讓她內心感受到生的可貴,自由獨立的美好。

她希望自己生一個女孩,教會她怎麼去愛,去生活,無所畏懼的活著,掌握自己的命運獨立而自由的活著,這是她所經歷的一切教給她的,她也將沿著這條路一直勇敢的向前走,她不再糾結於自己曾經所犯的錯,她懂得"那些她犯過的錯誤和遭受的不幸,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勇敢而心懷愛與美好的活著,去擁抱每一個明天。

"明天又將是新的一天!"

毛姆《面紗》:情慾之下,生死之間,是人性中美與醜的較量

結語:

《面紗》正如其名所代表的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帶著面紗生活,這一層層的面紗覆蓋在我們之上,當面紗揭開之後,我們究竟會走向哪裡?或許是每個人都需要去追尋的答案。愛、善良、快樂、勇敢、敏感、自私、虛榮、貪婪、冷漠、恐懼、仇恨等等這些"情感"與"慾望"構成了我們,我們必須學會正視這些面紗背後的內心,找到屬於自己內心安寧的"道"。

只要內心保有善意與愛的力量,便有勇氣去面對生活,以自由而獨立的態度,去擁抱幸福。


文|珈樂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