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毛姆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毛姆,英国著名小说家、剧组家和散文家,也是一名外科医师,他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被称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以冷静的姿态将人们熟知的美好撕得粉碎,却让人不得不承认那才是生活。

这部作品《面纱》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丈夫、妻子、情人的"三角关系","红杏出墙"之后,又进入生死的考验的故事,交织着道德、人性、欲望、恐惧、救赎、成长。

故事的女主人公凯蒂,一个貌美而又虚荣的英国女子,生活成长于伦敦浮华的社交圈,希望凭借她的美貌找到显赫的丈夫,却也因为挑剔而不幸变成"剩女",在母亲的抱怨与妹妹订婚的尴尬处境之下选择了沉闷孤僻的细菌学家瓦尔特,并再婚后随其移居到香港生活。然后遇到并爱上了出轨对象——魅力英俊的查理·唐生,偷情被丈夫瓦尔特发现之后被要求同去霍乱肆虐的小城湄潭府治疗瘟疫,在寻求情人帮助却被抛弃后凯蒂走进那个可怕的地方,但也是在这个死亡与恐惧交织的小城修道院,凯蒂获得了精神的成长与心灵的救赎,找到了一条通往安宁的道路。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这部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其间蕴藏着太多能够拨动人心的元素,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揭开这重面纱,情与欲、生与死以及人性中的美与丑

1、【情与欲的面纱】一层情与欲的面纱,是虚荣与自私的产物,是理想幻灭与内心本质的呈现。

①凯蒂:成长环境的浮华与虚荣、婚姻的平淡无奇和理想幻灭,揭开了情与欲的面纱

虚荣充其量不过等于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德国诗人)歌德

故事的女主人公凯蒂便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从小生活在伦敦浮华的社交圈,母亲对她的期许是凭借美貌去吸引一个家世、地位、财富颇为显赫的丈夫,她也觉得一个女人依靠美貌、优雅可以得到一个足够优秀的男人,只可惜她不是那个幸运儿,并没有遇到那个符合她所有虚荣、骄傲以及爱情的那个人,她也因此成为一个"剩女",一个母亲眼中无用的角色,是家庭教育的畸形价值观令她开始一步步走向生活的沼泽地。

因为虚荣与可怜的自尊心让她接受了瓦尔特的求婚,即便她并不爱他,但能够逃离母亲的抱怨与妹妹的暗讽,她愿意随他一起远赴香港。在她可悲的成长岁月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而男人亦是女人的虚荣,但或许她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着爱,但爱的前提是那个男人足够优秀,最起码在社会价值评价系统中足够优秀。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剧照

瓦尔特对她而言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爱人,婚后的生活是那样平淡甚至乏味,爱情理想的幻灭让她的生活充满苦闷,作者通过凯特的心理叙述出对于瓦尔特性格与生活习惯的厌烦,这一系列的描写为她日后的"红杏出墙"埋下伏笔。

②查理·唐生:沉沦世俗与情欲、妻子的默许纵容、利益等级划分,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自利

"本性一直是隐藏在我们尚不认识的一种精明和才智的精神深处,只有激情有权揭示它,时而给我们一些比技艺所能做的更为确定和完全的洞见。" ——拉罗什福科

《面纱》开头直接点出凯蒂与查理·唐生偷情,随后引出他们第一次相见,采用了插叙的叙事手法来展现唐生的人物形象,第一次见面查理便展现出无比精明的一面,他是香港社交圈的宠儿,外表高大英俊,处事圆滑老练,面对所有人都一副熟人亲密的面孔,自然会吸引内心虚荣的凯蒂的目光,很显然他也故意引诱她,两人的结合是本性使然的你情我愿。但是在文章开头的出现其实已经展现出他的本性,面对怀疑偷情可能曝光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故作镇定的自我逃避,"哪有这么巧的事,就算发现了他也会装作如无其事",这是典型的世俗想法,故作精明,其实不过是为自己的自私自利找到一个更好的借口罢了,自欺欺人相安无事便是最好。

他的这种心态一方面来源于自身本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外在影响,他在社交圈的如鱼得水,他妻子对他不忠的视而不见甚至默许纵容,令他觉得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他不需要为自己的欲望去负责,也不觉得这是一种对他人的伤害。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剧照

一个精明的人必须安排好他的利益的等级,使之井然有序。——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很显然,唐生对于自己的利益等级有着明确的划分,自身的身份、地位、名声、财富排在第一位;家庭妻子儿女是有助于他的第一利益链条的,因而可以排在第二位;其他的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至于出轨的情人自然更是无足轻重的,只要她们不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便可以随时说出"我爱你,宝贝",但一旦因此出现风险,便可以立即斩断这层关系,不管你是置于何种处境之下,对他而言无关紧要,这自然也是在事发之后他对于凯蒂的态度。

利益从来都是自私者的第一考量,口中所谓的"爱"不过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或欲望的工具而已,至始至终,自私者爱的只有自己。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剧照

二、【生与死的考验】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诠释,无力挣脱的生死困境也可以成为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道"。

①凯蒂的生:湄潭府的生死惨状、修女们爱的信仰、渴望寻找救赎的心,令她向死而生

"整座城市都淹没在恐惧之中,死神来的突然又残酷,它在弯弯曲曲的街道里穿梭着"

这是凯蒂抵达湄潭府之后的描述,此时的她心灰意冷,但一开始看到死亡的境况,嗅到死亡的气息是惊慌失措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尸体,山丘上密密麻麻的坟包,在那一瞬间,死亡变成了可以掩盖一切的存在,"死亡让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微不足道。"

正如桑塔亚那曾经说过"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死亡的黑暗背景衬托出生命的光彩。"或许也是凯蒂内心的写照吧。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剧照

一种高于感觉与欲望的精神性东西存在:爱的神圣感与责任感

在凯蒂参观修道院之后,她看到了修女们的生活,也隐约觉察到了一种高于感觉和欲望的存在,"她觉得自己被关在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某个神秘的精神花园之外,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可见凯蒂内心有着一种迫切的自我救赎的心情,于是她选择去修道院帮忙,去寻求心中的安宁。

"你知道,我的孩子,人无法从劳作或愉悦中得到安宁,也无法在现实世界或修道院中得到安宁,只能在自己的灵魂中找到安宁,"修道院长的一句话打开了凯蒂的心,因为见证了死亡,也见证了信仰,才让凯蒂明白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也让她获得了生的力量。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剧照

②瓦尔特的死:偏执的爱、对背叛的报复与内心的矛盾,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角色转变让他在压抑与痛苦中走向毁灭

"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这是瓦尔特对凯蒂说的一段话,我们却能够看到一个男人偏执的爱,即便她不爱我,即便她虚荣自私,我也愿意去改变自己,去迎合她的喜好,但瓦尔特并不明白真正的爱不是委曲求全,不是刻意逢迎,而是两颗心的彼此欣赏。很可惜他爱的不过是她的皮囊,而她对他毫无感情,不过是一个逃避的工具而已。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剧照

"一杯水的重量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拿得时间越久,就会感觉越来越沉重。"

同样的道理,人在面对各种精神压力时如果不懂得放下,时间长了就会被压垮。瓦尔特就是在这种背叛不忠、爱与恨得重压下挣扎着,想要报复却又违背自己内心善的一面,选择放手却又无法甘心,他将自己深深掩埋在这层面纱之下,然后又亲手在上方堆满了石块,沉重到无法呼吸。

他本来是一个情与欲之下的受害者,却因为内心的仇恨而选择成为一个加害者,想要用死亡的阴影来折磨凯蒂,可能内心深处也想要将她置于死地,可终归他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在修女们眼中他是一个善良的伟大的化身,他为湄潭府瘟疫所付出的一切也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其实是充满温情与善意的,但是却无法用这份善去对待凯蒂,也许是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受害者向加害者心理的转变,双重角色的压抑与痛苦让他的灵魂逐渐步入地狱,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我们生命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些"石头"——欺骗、背叛、伤害、不忠、仇恨,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些石块,生命就是荒凉而绝望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去重新发现属于生命的美好,选择放下不是遗忘,也不是原谅对方,更多的是饶过我们自己,人间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爱的存在。

"纵使全世界都背叛你,你也不要放弃自己,专注于内在的疗愈、成长、创造你真正重视的生活,这是走出创伤,不再被辜负的唯一可靠途径"。

三、【美与丑的较量】人性并非是非善即恶,非美即丑的,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有时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但我们始终要向美为生。

①正视的人性多面性,美丑善恶其实掌握在自己心中

被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的艾瑞克·弗洛姆曾在他的《人心》医术副标题中写到"与善与恶的素质",人类既拥有向善的力量,也拥有向恶的力量。

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非美即丑,人性具有多面性。《面纱》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美丑的化身,他们身上都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

凯蒂心中有爱,在修道院工作照顾凄苦孤儿是她美的一面,但她却臣服于自己的情欲选择出轨去伤害丈夫,又是她丑的一面;瓦尔特对凯蒂的爱,对湄潭府瘟疫病人的爱是他内心的"美",但他选择报复凯蒂将她带入死亡之地又是他心中的"丑";唐生在偷情被发现后选择抛弃凯蒂,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与冷酷无情,是他的"丑";但他心中也有对于妻子儿女的感情,不愿意伤害他们,尽管也带着自我目的但终归还是内心有一丝爱的因素。

《面纱》中所说的那样"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有时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人性本就是多样的,我们必须学会正视它,才能够正确的对待一切善与恶,美与丑,在内心树立正确的判断与解决标准,保持本心,才不会在遭受"丑与恶"而向恶,那样只会让自己坠入更恶的深渊。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②面对"丑"要学会宽容与放下,对他人对自己都是一种精神救赎

纪伯伦曾有言: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或许真正道出了我们面对"丑"该有的态度,并不是说放纵丑恶,而是选择在丑恶揭露之后尽己所能的宽容,这份宽容更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宽容。如果面对丑恶一心只想要报复,那么只会在丑恶的循环中不断沉沦,放下,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的救赎。

瓦尔特心中有爱,面对湄潭府瘟疫横行,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的到来,他依旧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去设法拯救更多的人的生命,他心中有善;但面对凯蒂的出轨,他又是无可原谅的,他带着凯蒂到达死亡之城,不能不说心中是怀有恶意的,他也始终陷在这善恶的循环里无法解脱。这主要是由于他并没有正视自己人性中的美与丑,本来对他来说生活爱情应该是美好的存在,却在一夕之间被丑陋的背叛蒙上一层面纱,令自己也陷入报复的丑陋之中。与其说他最后的死亡是因为背叛,不如说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变得"丑陋"。

我们一生可能会遭受很多伤害,这是生活带给我们的"丑"的一面,我们必须选择去面对,甚至是给予惩罚,但绝对不是以堵上自己的人性为代价,学会宽容与放下,对他人对自己都是一种精神救赎。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③拥有"向美与爱而生"的力量,有希望有勇气向前看,终将会得到内心的安宁

伊恩•麦奎尔《北海鲸梦》中写到:"人总得往前看,而不是回头向后看。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向美而生,向爱而生,才是真正的内心安宁,这是修道院的修女让凯蒂明白的一个道理,直到最后凯蒂选择离开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她已然经历过生命中的好与坏,美与丑,经历过情欲也经历过死亡,因为这一切让她内心感受到生的可贵,自由独立的美好。

她希望自己生一个女孩,教会她怎么去爱,去生活,无所畏惧的活着,掌握自己的命运独立而自由的活着,这是她所经历的一切教给她的,她也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勇敢的向前走,她不再纠结于自己曾经所犯的错,她懂得"那些她犯过的错误和遭受的不幸,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勇敢而心怀爱与美好的活着,去拥抱每一个明天。

"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

毛姆《面纱》:情欲之下,生死之间,是人性中美与丑的较量

结语:

《面纱》正如其名所代表的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面纱生活,这一层层的面纱覆盖在我们之上,当面纱揭开之后,我们究竟会走向哪里?或许是每个人都需要去追寻的答案。爱、善良、快乐、勇敢、敏感、自私、虚荣、贪婪、冷漠、恐惧、仇恨等等这些"情感"与"欲望"构成了我们,我们必须学会正视这些面纱背后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内心安宁的"道"。

只要内心保有善意与爱的力量,便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自由而独立的态度,去拥抱幸福。


文|珈乐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