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代的“金缕玉衣”真的能使尸体不朽吗?

古代皇帝无不希望自己可以长生不老、灵魂不灭,于是费劲财力物力寻找长生不老药、喝甘露、炼丹丸等,是他们一生中的大事,如秦始皇时徐福东渡,明朝时嘉靖皇帝一生沉迷于炼丹。为了长生不老,他们想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这种求生的欲望也寄托在了死后的裹尸衣上,而在汉代便出现了特有的玉衣。玉衣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制成的?它真的可以使尸骨不腐?种种谜团现已被考古学家解开了。

揭秘:汉代的“金缕玉衣”真的能使尸体不朽吗?

金缕玉衣 汉

这种玉衣主要出土于我国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但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汉代以后便无人知晓了。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据记载,汉代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是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称为"金缕玉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灵魂不灭,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1968年,考古学家在河北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丘上,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母为贾夫人)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地。许多的小玉片分散在刘胜和窦绾的尸棺内的尸体位置上,经过考古学家的精心修整和研究,终于复原出了两套完整的玉衣,使我们得以亲眼目睹史书中玉衣的样子,这个谜团也随之解开了。

揭秘:汉代的“金缕玉衣”真的能使尸体不朽吗?

中山靖王墓

这两套玉衣的制作十分精细,它们的外观和人体的形状一样,分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子五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许多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的玉片组成,玉片上有许多小的钻孔,玉片之间又编缀着纤细的金丝,故称为“金缕玉衣”。刘胜穿的玉衣形体肥大,而且头部的脸盖上刻画除眼、鼻和嘴的形状,胸部、腹部和臀部凸鼓,裤筒制作成腿部的形状,颇似人体。可能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窦绾的玉衣则比较短小,没有做出腰部和臀部的形状。刘胜的玉衣全长1.88m,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g。

汉代人喜欢用玉衣做殓服与想必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是有关联的。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够使尸体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气长存,九窍即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门,一共九个孔。出土的玉衣经常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塞。其中最讲究的是要口含玉蝉,因为古人认为蝉是一种代表清高而且品德修养好的昆虫,它只饮露水而不吃东西。人死后,灵魂离体,正如蝉脱壳蜕变出来时一样,所以古人可能借了“以蝉为含”的寓意。还有的学者偏向于生物学解释,他们认为汉代人口含玉蝉是受这种昆虫和循环生活的启发,从蝉蜕转生而领悟再生,因此给死者口含玉蝉比喻这只是暂时的死亡,而生命也可以获得再生。

揭秘:汉代的“金缕玉衣”真的能使尸体不朽吗?

金镂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是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玉衣的呢?让我们现代人确实琢磨不透。玉衣制作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多道工序,每一片玉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据科学测定,玉片上有些缝隙仅有0.3mm,钻孔直径仅1mm,它的繁杂工艺和精密程度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整个玉衣制作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当然也十分昂贵,根据推算,汉代一名玉工匠制作一件玉衣需要花费十余年的功夫。

汉代皇帝可谓费尽心机,用玉衣做殓服。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有很多人去盗墓,以致汉代帝陵都被挖掘一空。盗墓者取出金缕玉衣加以焚烧,汉代帝王的尸骨也一并化为灰烬。因此,到了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时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历史上边不再有玉衣了。而有幸躲过被盗命运的那些诸侯墓葬,经过千年,尸骨早已化为一捧泥土,但他们所留下的精美绝伦的玉衣,让如今的我们发掘出来,并对2000多年前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惊叹不已。


每日更新历史趣事,原创内容,感兴趣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