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诗经》为什么能传唱千年?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不朽《诗经》为什么能传唱千年?

《诗经》为什么能千古流传?

文 | 葛云波(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

*据作者在湖北新华书店视频直播时发言稿整理

一、《诗经》是写什么的?

第一部分,概述一下《诗经》的内容,看它内容上是如何的深广。

《诗经》是如何诞生的?周王朝设置有采诗官,他们巡游各地,深入民间,采集民谣,来体察风俗民情,考察政治得失。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叫诗。后来经过圣贤的精选、编排,最后删定为一集,共收录311篇,其中6篇有题无句,我们可以诵读的有305篇,举其成数,所以又称《诗三百》或者《三百篇》,到明清时期仍有很多人这样称呼它。

《诗三百》曾经被孔子高度赞美,而且许多人认为它是孔子所编,到了汉代,当儒家地位上升时,《诗三百》被尊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诗歌创作,更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收录风土之音,为各诸侯国所管辖的各个地区的地方性乐曲。《雅》收录朝廷之音,为周王都及其附近地区的乐曲。《颂》收录宗庙之音,为祭祀神人祖先的歌舞曲。也就是说,《诗经》所收的诗在当时是配有音乐来歌唱的,而且有的诗还伴有舞蹈。

《风》《雅》《颂》这三部分相当于三个台阶,由《风》入《雅》入《颂》,步步升高,登堂入室,循序渐进,这是圣贤的苦心。《诗经》的伟大之处,伟大的灵魂渗透在这样一个编排的过程当中,这需要我们仔细体味。

在内容上,《诗经》包含了爱情、婚姻、民俗、歌舞、农事、行役、宴饮、祭祀、战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它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上古几百年间整个社会丰富的生活画卷。读着一首首诗篇,一位位歌者相继大胆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这305篇激荡汇集为波澜壮阔的情感的海洋。

诗人咏叹自己的生活,同时把视野放眼到广阔的社会,放眼到无垠的自然界。自然界的万物,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都得到了古人一一亲切地命名,他们对万物时时关心,在万物身上他们想到自己,

有时他们似乎只是在咏唱万物,其实他们也在咏唱自己在这种比兴之中,人和物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在《诗经》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反映。

诗人深情地咏唱亲情、爱情,悲情地咏叹苦难、艰辛;他们赞美君子仁政、贤良之士、英武之士,对昏君佞臣、社会不公予以无情地揭露和讽刺。《诗经》具有了反映生活真实的广度;它发自肺腑、直抒胸臆,它又具有了反映心灵世界的深度。

《诗经》不仅呈现人们生活的美和人们的喜悦,同时也反映生活的苦难和人民的批判。美与丑都不回避,都不隐瞒,采诗制度的设置、圣贤编排的苦心,始终胸怀广大的人民,为人民的喜悦而喜悦,为人民的忧伤而忧伤,忠实地保留了人民的肺腑之言,让人民发出自己的心声。在“心之忧矣,我歌且”的众声交响当中,我们强烈体会到圣人宽厚的仁慈、悲悯的智慧。因此我们肯定地说,《诗经》是一部君子之书,是一部大爱之书,它会永远烛照人类生活前行,带着智慧的光芒。

当今天我们再读《诗经》的时候,让我们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体会生活的历练和生命的洗礼,对苦难有所认识,培养刚毅不屈的品格,无疑意义非常重大。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不朽《诗经》为什么能传唱千年?

二、《诗经》是如何表达、表现的?

以上我们概括地论述了《诗经》在内容上的深广的特点,下面我们再看《诗经》是如何表现其深广的内容的。

《诗三百》在创作上的表现手法,大家都知道,是赋、比、兴

“赋”就是直接铺衬描述,比如《雅》《颂》当中对先王先祖的颂美之词,比如对宴席铺张的描述。

“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明喻,比如形容舞蹈师“有力如虎”。暗喻,比如用硕鼠来比喻剥削者。“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来引起所要咏歌的词,引起联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雄雌相和而鸣,触发引起了诗人恋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说雎鸠具有比喻恋人的作用,因此在古人那里就有比和兴连用的这种用法。由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也就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联想到人,比兴人,这个大家比较好理解,刚才我们朗诵的《关雎》,又比如《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是由动植物,来引发比兴我们人的情感。此外,《诗经》中由一种事物,来比兴两种以上的情感,或者说有两种以上的比兴,由一种人比兴联想到另外一种人,由一种人伦关系比兴联想到另一种人伦关系,这样一种层次的比兴情况,过去大家注意得不多,下面我们讲一下。

因为古今社会的变迁,带来了人们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语言文字符码的认知等等方面,或深或浅、或大或小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近代以来在阅读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会有一些隔阂。

比如我们来阅读《邶风·简兮》第三章:“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你思念的是谁呢?西方美人,那个“美人”就是西方的那个人。我们读到这里似乎感觉这位诗人是一个大老粗,他不会花言巧语,总是在重复地说“就是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我们以为诗中所描写的美人就是一个男子思念的一位美女,其实这一章所描述的美人是指前两章所写到的“有力如虎”的舞蹈师。《唐风·椒聊》写到:“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那个人壮硕无比,高大无比,没有人可以跟他比,我们以为写的是壮男子,但其实写的是女子。那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也就是卫庄公的夫人,就被称为“硕人”(《卫风·硕人》)。古人上衣叫衣,下裙叫裳。男人也穿着下裙,也就是穿着裳。男女的装束有时是相同的,比如庄姜“衣锦褧衣”,穿着花色美丽的衣服,外面罩着细麻做的罩衫。而在《郑风·丰》这一篇里面写到一位上门求婚的男子,他的打扮也是“衣锦褧衣”。

因此我们读《诗经》的时候,固然可以根据注本的提示来了解诗中究竟写的是男子还是女子,但是诗句给我们的联想,则是文字本身所具有的,这都是因为有比兴的存在,如果不了解比兴,存在于各个注本中的不同,我们就会迷茫。而我们了解了比兴,就会豁然开朗了。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唐风·椒聊》,大多数学者认为“硕大无朋”是写的女子,但有些学者认为写的是男子,这种貌似错误的认识,正因为诗中蕴含着比兴的作用所导致的。

我们再来看两处诗的比兴。《周南·樛木》写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由葛藤攀附到高大的樛木上,比兴女子对男子的依附,一般被认为是贺新婚的诗,也就是婚恋诗。我们再看《小雅·頍弁》写到:“茑与女萝,施于松柏。”茑萝和女萝这两种攀缘植物攀爬到松柏之上,用它来比兴的是“岂伊异人?兄弟匪他。”比兴的是客人和主人的关系,它比兴的是友情、亲情。自然界相类似的植物关系,既可以比兴婚恋情,也可以比兴友情、亲情,由《頍弁》的比兴思维未尝不可把《樛木》联想为亲情和友情,也就是说比兴是一种联想,具有引发的作用,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是比较大的,是比较灵活的。如果死在句下,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思维,它不是比兴思维。再比如《召南·草虫》写到:“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这一章七句与后面的两章精神贯通,写女子怀念她的情人,可是我们也发现这几句又出现在《小雅·出车》当中。这样的重复,有人会以为是抄袭,觉得在《出车》中显得有些突兀。但是仔细体味,结合上面我们的分析,就会知道,自然界的事物、人间的情感都具有比兴的意义,这种

比兴的空间跳出了刻板地以一首诗来指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这样的窠臼。喓喓草虫”固然可以比兴女子怀念情人,也可以比兴妇人对于远征在外丈夫的思念。

正是因为《诗经》比兴空间和比兴功能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外交场合许多外交家会借景生情、恰如其分地引用《诗三百》中的句子,也就是断章取义,赋《诗》言志,来表达自己的和本国的情感和想法,而双方都明白其具体所指。如果没有比兴思维,断章取义,这种办法是不可流行的,也会闹出很多笑话来。

《诗三百》中的诗句不局限于人伦之情,还扩展运用到外交辞令上,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能包容,它的比兴功能太强大了。所以孔子会说“不学《诗》,无以言”,也就是说:学会《诗经》的语言,说话到哪都不犯难。这个比兴的功能的确非常强大,因此孔子讲《诗三百》的功能,第一个就是“诗可以兴”。在比兴的公共思维的指导下,婚恋情占了一半的《周南》和《召南》不止是婚恋指南,它更是人生指南。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他说:作为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即便勉强说你是站立着,但却是面墙而立,没有宽广的眼界,无法前行,不是真正的立身。这两句也与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呼应起来了。《诗经》古本中有三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什么意思?我们翻译起来就是:微笑起来酒窝是那样的美,那美丽的眼眸波光流动,真是动人,粉白的面庞,着色化妆,绚烂多彩。这是正经八百的描写美女容貌的诗。孔子的学生子夏读到了这三句,子夏哪里会看不出这层意思呢?但是他问老师如何讲。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绘画这件事。后,就是“在……之后”。素,就是白。绘事后素是说:先有了白底子,然后才能再画上画。孔子从美人诗往绘画的艺术上去联想,这是比兴思维。孔子当然不真的是在谈绘画艺术,他是意有所指,在启发子夏。子夏受到老师的启发进一步问:“礼后乎?”我想是不是礼节仪式应该在仁德之后?也就是说,礼德为先,礼仪为后?这就进一步联想到礼节人伦道德上去了,这仍然是比兴思维。

在不读比兴思维的人看来,这两位师徒是在胡扯,但孔子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能够阐明我的意思的是你卜商呀,现在开始可以同你一同讨论《诗三百》了。

美人诗可以比兴到礼节、人伦道德上,男女婚恋诗可以比兴到其他人伦就很自然了。诗可以兴,就包含了这一层面的比兴的认识功能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看待《风》中的婚恋诗,一方面肯定他确实写了男女情这朴素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要知道,在古人那里它具有比兴的意义,它超越了婚恋之情,从小爱升华到大爱,具有包容更广阔、更丰富的情感价值和思想价值。屈原的《离骚》中有“香草美人”来比喻忠贞之士:香草比喻忠贞之士,相当于《诗经》中的动植物来比兴人;《离骚》中的美人比兴忠贞之士,相当于刚才我们讲的由一种人比兴另一种人,由一种人伦比兴另一种人伦。所以说《离骚》中的比兴源自《诗经》。汉代王逸为《离骚》作的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说《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运用比兴,用近似的事物来进行譬喻。这就点明了这种源流关系。比兴的思维方式到后代乃至清代,仍然在诗歌创作中有所运用,这就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文化基因,它潜伏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精神底层,成为我们生命的底色。

这部分我们举了许多诗例,谈了许多关系,我们再梳理一下。

我们的先人经过上千年、上万年与自然界的交往,在自然万物身上发现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相似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人伦关系不断扩展和丰富,人们也感受到各种关系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似性,这些都塑造了先人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的思维,由“此”能引发联想到“彼”,由“彼”引发联想到“此”,形成一种较为包容的审美认识机制。

因此诗人在吟唱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发挥比兴的思维,形成诗歌创作重要的方法和思路。因为事物、情感具有较宽广的比兴意义,因此诗中会出现借用成句或者一章借用的现象。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编集《诗三百》的圣贤会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比兴意义,在阅读《诗三百》的时候,教育者会把它作为第一位的教材,利用它的比兴传统和比兴功能,激发学生的仁心,做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为成为君子而努力。

社会活动家,比如外交家,也熟诵《诗三百》,赋《诗》言志,将比兴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到国际交往当中。

即使是后代的学者也能意识到《诗经》中的这种特点,比如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提到“诗无达诂”,“诂”就是训诂、理解,“达”就是共同的,讲的是《诗经》中的诗不能固定死板的理解。

理解了《诗经》中的比兴,历史上乃至今天的许多注本,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解和注释,我们便不再迷惑。同时沿着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激发我们内在的积淀于我们心底的比兴思维,有助于自我修养,培养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今天未尝不是一种读书方法。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不朽《诗经》为什么能传唱千年?

三、细读《诗经》:凝聚中华民族的情感与力量

以上我们讲了前两部分,下面我们从一个角度,结合诗歌具体的例子,对以上两个部分做进一步的阐释。

“衣食住行”、“温饱”,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衣”、“温”都是有关穿衣的问题;中国人有一个礼儿叫问寒问暖,谈的也是穿衣问题。“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没有衣裳,甚至连粗麻衣都没有,怎么能过这个年呢?《诗经》许多诗篇都涉及到衣裳,它展现了中国古人生活、古人情愫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这个方面来谈一下。

当时的衣裳分为丝衣、麻衣。麻衣又分为细麻、粗麻。细麻叫絺,粗麻叫绤。细麻布又分为绉和絺,绉比絺还要细。制作麻衣的原料有葛藤、麻、纻(青麻)等等。工序包括采集原料、沤泡或者水煮,还有劈麻、纺麻,最后是染色等等。

《周南·葛覃》写到:“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向老师学习制衣的整个过程。“是刈是濩”,“刈”是割,“濩”是煮,煮葛藤取皮,“为絺为綌”做好了细葛布、粗葛布,穿上去多么舒适,舍不得脱掉。这是一个制衣的过程。《陈风·东门之池》写到沤麻这个环节:“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在东门有一个池塘,里面可以沤麻,那美丽而贤淑的女子,在那里我们去了以后可以跟她对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纻是青麻,菅是菅草,湿润以后可以撮绳。沤泡麻,我小时候村里年年都有,把麻扎起来捆成一大捆,泡到水池中,用石头压住,进行浸泡,过一段时间再翻个个进一步浸泡。那个味道不太好闻,有一段时间还非常臭。为什么那些美女要跑到这样的地方去扎堆?在古代,很长时间里,制衣是女子的工作,而沤麻是制衣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女子要到场,而沤麻不需要一直盯着,所以男女便有了时间可以谈情说爱。

沤好麻就要劈麻、纺麻,这就忙的不得了,非常辛苦。但是忙里偷闲,也不是不可能。

《陈风·东门之枌》写到:“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穀,就是好,穀旦就是好日子。差,就是选择。选择一个好日子,到南方一个土地平旷的地方。“不绩其麻”不纺麻了,“市也婆娑”,“市”是集市,这里是聚集的意思,大家聚集在一起,跳起舞来,婆娑翩跹,甚是好看。这时候一位多情的男子赞美那个沤麻的女子,说:“尔如荍,贻我握椒。”这个舞女本是织女,现在身份是舞女。赞美她说,你看上去太像粉红的荆葵花,美极了,赠送给你一把花椒吧。花椒大家都熟悉,子粒特别的红润、繁多,在《唐风·椒聊》里面写到:“椒聊之实,蕃衍盈升。”花椒多子,一个个是红灿灿,另外它香喷喷,常常是对子孙繁衍的一种祝福。辛苦劳作,多么需要有这样一个场所来消遣,多么需要这样真诚的赞美,多么需要这样带着香味的爱情呀。

麻衣之外有丝衣,需要养蚕,喂它桑叶,来吐丝,然后做出丝衣。这样一种织衣方法,大家比较熟悉。《豳风·七月》是一首长篇农事诗,按季节顺序描述了一年之内农人的劳作和艰辛悲苦,全诗共八章,其中有四章涉及衣裳的制作。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说这个女子提着一个深箩筐,沿着小路去采嫩嫩的桑叶。“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农历三月养蚕,被称作蚕月。条桑,修理桑树。“取彼斧斨”,拿着斧头。“以伐远扬”,把桑树上扬高远的树枝砍下来,攀拉枝上嫩嫩的桑叶。这里写到修理桑树,采集嫩桑,以便喂蚕。蚕吐丝就可以纺织丝衣了。在当时生产贸易已经有一定的规模,蚕丝是当时的销售品之一,人们拿着当时的货币“布”就可以去买蚕丝。《卫风·氓》这首诗里,写到女子回忆了丈夫当初追求自己的经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她说:这个男子笑嘻嘻地来买我的丝,他哪里是来买我的丝啊,他是来打我的主意。这位女子是人间的织女,采桑是她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桑叶成为她眼前最为熟悉的事物,从桑叶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身世。“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没有落的时候,叶子是那样的光润鲜嫩,她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由桑叶枯黄陨落,她想到了自己的年老色衰。这里正是一种比兴。无论是麻衣、丝衣,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体力才能有所收获,可是弱势群体辛勤的成果会被强者所掠夺。《诗经·小雅·大东》写到:“小东大东,杼柚其空。”东方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织布机上的衣帛,被西方的周贵族掠夺一空。人间的织女辛勤的劳作,曾让他们望着星空,幻想出天上有织女。可是他们这时候又讥笑起他们来:“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抱章。”这个织女星每天从早到晚,每个时辰往西移动一次,但却从来不向东返回一次,不是反复的往来怎么能够织成布呢?面对掠夺,他们讥笑周贵族有自己的织工却不织衣,反而来掠夺自己。这首诗毕竟是小雅里的作品,来自朝廷内部有识之士的代言,因此这个比喻的力量还是太温柔了。

织好布,下一个工序是染色,这需要染料,在当时主要是从自然界来提取。菉草、蓝草是当时重要的染料原料。白居易《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个“蓝”就是由蓝草所提取的蓝色染料。这可都是最环保的染料呀。

《小雅·采绿》写到:“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一个女子早晨在采绿草,却没有采到一把,为什么?因为她的丈夫在外没有归来。她近来因为丈夫不在身边,懒得打理头发,都鬈曲蓬松着,像蓬草一样,第一章写丈夫快要回来了,意识到这一点,说我得赶紧回去洗好头发。第二章写早上采蓝草,却没有采得一围裙。说好五天回来的,现在是第六天了却没有回来。她无心采绿,无心采蓝,因为她丈夫没有归来,魂不守舍,所以她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这一道道的工序里,有多少喜悦、忧伤的故事呀。

丝和麻制作的衣裳做好了,在当时有哪些样式和搭配呢?

不染色的叫素衣,有红色的衣领叫素衣朱襮。素衣上有红色的绣花纹,叫素衣朱绣。上衣绣有黑青花纹的叫黻衣,绣着龙的叫衮衣,都可以搭配有绣花纹的下裳(就是下裙子)。染绿色的上衣,内衬黄色的内衣,就是“绿衣黄里”;下配黄色的下裙,就是“绿衣黄裳”。染上黑色叫缁衣,这是当时官员和贵族才能穿的衣服。花色美丽的衣服叫锦,罩衫叫褧,衣锦褧衣,男女都可以穿着。

可以看出,美丽的衣裳,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投入和向往

除了麻衣、丝衣,当时还有利用羔羊之皮、狐狸之皮做成羔裘、狐裘,另外还有貉裘、熊裘。动物的皮,如果不会处理,就会腐烂或者被虫蛀掉;如果不会打理,皮会缩,毛会脱,不会美观。所以兽皮做成裘非常珍贵,一般是官员和贵族才能穿用。官员平时穿羔裘,上朝的时候穿狐裘。《郑风》《桧风》《唐风》中都有题目叫“羔裘”的,可见羔裘在生活中的重要。诗中写羔裘如濡如羔,像油膏一样柔润光泽;袖口上还装饰有豹皮,还用白丝带打结做钮扣,做扣套,穿上它,委蛇委蛇,大摇大摆,生气活现。

衣裳经人制作,便带着温度,带着情谊。《郑风·缁衣》写到妻子给丈夫重新缝制衣裳,倾注了自己的深情,这让我们想到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到今天重读,仍然让我们为母亲博大之爱所感动。贫寒之家对于衣裳有深切的感受,即便是富家人士也会涌起心中的波澜。

《唐风·无衣》写到:“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我哪里是没有衣服呢?我有六七件呢,但都不如你所赠送的衣服安祥、吉利、温暖!实则不是赠衣本身独特,而是因为它来自自己情人、友人的赠送,就像《邶风·静女》中所写的男子对于女子所赠给他的红色的柔荑,发出了赞美:“洵美且异”,这个小草真是美丽极了、独特极了;但是接着他又说:“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你小草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所赠送的。

衣裳的制作非常不容易,在贵族那里穿着不成问题,可是正如宋代张俞写的《蚕妇》这首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下层劳动者往往缺衣少食,生活困难。《诗经》中的《卫风·有狐》也让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诗人看到一只拖着大尾巴的狐狸,行走在淇水的河梁上,又盯着狐狸看它走到河岸,又盯着它走过河侧,内心一阵阵掀起忧伤的热浪:我所爱的人啊,没有衣裳,我要想办法来帮助他。

由自己想到他人,急他人之所急,这是儒家提倡的仁人之心,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君子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这种兼济天下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因为自己苦寒受冻,他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情怀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白居易写了《新制布裘》:“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都是兼济天下,由小我而大我的宽广胸襟。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诗经》写仲山甫“不侮矜寡,不畏强御。”他不惧怕强者,他不欺凌弱者,不欺凌鳏寡孤独,平等对人。那些善良的王侯君子,允许寡妇去捡拾公田里遗落的麦穗。这都是慈善的爱心,是宝贵的美德。《诗经·伐木》写到:“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鸟鸣嘤嘤,他们在呼唤朋友,鸟都如此的呼唤朋友发出这样的声音,何况人呢?《诗经》还写到:“之纲之纪,燕及朋友”,又写到“惠于朋友,庶民小子”,这些都是跳出个人,将幸福和其他人联系起来的一种情怀的表达。

刚才我们朗诵的《唐风·无衣》,写了富家赠衣的温情,《卫风·有狐》写了日常生活中对贫寒人士的关爱,而《秦风·无衣》则写到特殊时期的情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面对西戎的侵犯,秦国军士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一致对外。这首诗比《唐风·无衣》的缠绵悱恻,多了阳刚壮志;比《卫风·有狐》的忧伤悱恻,多了悲壮决绝。在这首诗中,关怀战友,关心家国,一种大爱充斥了全篇,一种浩然正气充斥在字里行间。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一种肝胆相照,同生共死的悲壮雄心。“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是同舟共济、慷慨必胜的乐观信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不朽《诗经》为什么能传唱千年?

影视剧《大秦帝国》剧照

日本湖北总商会在装有为家国捐献的医疗设备的箱子上写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两句诗,传到网上,引起举国上下的一片赞叹。为什么这两句古诗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这里举一个例子。杜甫的诗,冯至先生在他小时候就诵读了,但是一直作为一般的诗来阅读,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烧杀抢掠,人们四处逃难,冯至先生也随着学校逃往西南。杜甫的诗有:“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这时候,冯至读懂了杜甫,他自己写下了这样的诗:“携妻抱子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在太平的日子里,等闲视之的诗句会因为特殊的境况,激发出它本有的情感和思想的内蕴。

杜诗写的是杜甫和他当时的苦难,却可以真切地兴发起冯至先生对自己流离和国破家亡的情感。

后来冯至先生写了研究杜甫诗的文章,也写了《杜甫传》,这部《杜甫传》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个诗心与另一个诗心的碰撞,是一部知音之作,是一次比兴文化血脉的涌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不朽《诗经》为什么能传唱千年?

冯至先生《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7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本只是我们课本里学到的古诗两句,但当新冠病毒肆虐大江南北,国难当头,每个人都不再是局外人,都是同舟共济之人,当医疗物资匮乏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做出有益的事情,都想表达自己想参与的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简短有力的八个字,击中了我们敏感的情感枢纽,将平日潜藏在心底的文化基因激活了,传统的血脉流动起来,比兴的思维活跃起来,泛爱众而亲仁的大爱精神、匹夫不可夺志的刚毅斗志被激发出来。

在这样充满大爱的诗句的激励下,我们会更加振作,会更坚定同舟共济、克疫致胜的信心。

图书推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不朽《诗经》为什么能传唱千年?

《诗经全注》褚斌杰 注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收有305篇诗作,代表了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千百年来,它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儒家奉为重要经典,是历代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

本书继承了历代《诗经》研究的优秀成果,对《诗经》的每篇作品进行了精到的诠释,准确地解释了每首诗的写作背景、作品主题,并对重要的语词和关键章句作了注解,是《诗经》的经典读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不朽《诗经》为什么能传唱千年?

保存上图,打开淘宝、天猫APP

即为湖北新华书店购书页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