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八大錯

諮詢的人越多,越發現購房者很容易踏入各種購房誤區。

誤區的類型很多。有產品方面的,如購買了“返租房”“內鋪”這樣錯誤的產品;有貸款方面的,如第一次貸款金額很低,浪費了貸款的機會,或者全款買房失去了槓桿。

今天我們來談談八種買房時行為上的誤區,是兩兩對應分成四組的。

01

第一組行為是“夠才買”與“掏空買”

“夠才買”指的是很多購房者尤其是首次購房者,因為需要在親戚朋友處借夠錢才買,錢不夠就等,寧可不買也不貸款。最可惜就是隻差一點錢,非要等跌價或者打折,結果房價一飛沖天。

這是導致首次購房者踏空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購房者就是因為追求“夠才買”的行為錯過了房產購買時機,眼睜睜看著房價上漲。

與之相對的是“掏空買”,就是把全家所有資源全部壓上,“六個錢包”、親朋好友、用足槓桿一股腦全上,這種往往是購房者希望一次到位,所挑選的房產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外。

不給自己留任何餘地的買房方法很危險,最近我就碰到粉絲因為疫情違約推遲支付月供的,原因是手裡連多餘一個月月供的資金都沒有留存。

02

第二組是“全都要”與“僅低價”

“全都要”的行為和“掏空買”很類似,“全都要”更為極端,希望房子的每一項都達到自己的要求,不肯做任何妥協。位置要好、房子要大、品牌要有名、泳池花園會所籃球場網球場一樣不能少。

我們把各項指標都不錯的房子稱作“均好性”極佳,但是價格往往就不那麼友好,其結果就是要麼“掏空買”、要麼買不起。

買房八大錯

買不起的往往越挑越買不起,最後無法建倉,或者最後放棄最重要的地段,市區換郊區,在郊區買一個有品牌、有會所的大房子。

“僅低價”和“全都要”是兩個極端,前者是不管房子的其他因素,就看是否便宜,天地樓層、朝向不好、戶型奇葩都可以接受,只要價格低。

這種只買低價房的行為會導致購買者在居住一段時間後十分不適,換房慾望強烈,但是手中的房子流動性奇差,價格更是上不去,雞肋一般,賣也不是、不賣也不是。

03

第三組是“求到位”與“換不停”

這個“求到位”與“全都要”不同,不是追求均好性,而是試圖一次性解決未來所有需求,一次性買到位,未來再也不換房子。

我們生活中經常可以碰到正在裝修房子的業主,說要好好裝修、這輩子再也不換房子了,其實幾年後他們就再次搬家。

根據數據顯示,現在城市居民中大多數人一套房子也就是住7年至10年。

“求到位”的思維錯誤在於,看不到人的需求是隨著年齡增長不斷變化的。

新婚時看重的是一手新房、小區環境,遠一點不要緊;孩子上學了就變成學區第一,而且小學、中學學區還是不停變化的。

買房八大錯

孩子大了就是配套第一,希望幹什麼都方便,不喜歡去很遠的地方購物、休閒;到了老年可能希望片區醫療條件好。

房子的面積大小也是一樣,小兩口和老人都不需要太大的房子,而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房子空間多、面積大。

這種變化的需求很難一次到位,如果早期買房就追求一次到位,很容易買在地段恰當但面積不合適,犧牲了房子的居住性;或者買的面積合適、地段不合適的,犧牲了通勤便利性;當然最慘的就是買不起錯過的。

“換不停”這類也很常見,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見短期需求,不管中期需求,導致每一個年齡階段都需要換房。

結婚一套、到孩子幼兒園可能就要換、小學又換、中學再換、孩子上班了換。甚至一開始不在乎上班遠,住了一段時間受不了奔波,又要換到離單位近的。

不停地換房成本極高,浪費了大量資金,同時也容易錯過最佳的買房時點。

04

最後一組是“等跌價”與“追漲價”

“等跌價”是最常見的行為,很多人尤其是初次準購房者往往在市場上看完後覺得房子太貴,加上各種看空言論的影響,自身沒有判斷邏輯,總是認為房價會跌。

上漲時認為上漲太快等跌,橫盤時認為遲早會跌,下跌時擔心買了被套等跌,這種在自住型購房者中比較常見。

結果往往是1萬時嫌貴,到了2萬才追高買入。大多數“等跌價”準購房者最終的行為都會發展為“追漲價”購房。

“追漲價”這種行為在投資型購房者中很常見,還有一部分就是“等跌價”結果等來了上漲的購房者。

“追漲價”的人往往擔心繼續漲下去買不起,這個邏輯沒問題,問題是:

剛漲時他們想的是:1萬我沒買,現在1.1萬了,我買了不是虧了,先等等。

到了1.5萬了會想:這麼貴了誰還買,再等等。

房價加速漲到2萬,他們立刻改變立場:不對,房價還得漲,不買我就買不起了,趕緊買。

然後在高點附近買入。

“追漲價”的購房者在房價便宜不漲時不看好房地產,剛漲時不敢追怕吃虧,等到漲瘋了的時候恐慌了追高買入。

幾乎所有的“追漲價”購房者都是在恐慌心理支配下買入的。而幾乎所有“等跌價”的準購房者都是在“佔便宜”心理下踏空的。

可以看出,這四組八種行為其實是比較極端的情況。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避免這些錯誤的行為呢?

01

避免主觀因素導致的極端認知

購房者要平衡兼顧,既不能完全以自己的喜好為唯一標準,不考慮市場、資金、未來需求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也不能單純為了買房而買房,認為只要買的是一套房子就萬事大吉了,不在乎房子的相關要素。

02

建立基礎的買房邏輯

購房者需要不斷學習,例如市場清淡的時候買房,例如要將影響自己需求的因素排序、賦予權重,想清楚這套房子到底是解決居住問題,還是孩子上學問題,或者是上班通勤問題;同時做出妥協,對一些次要因素要放棄,例如花園、泳池、綠化可以差一點甚至沒有。

再例如在買房前就要籌備好資金,找好價格區間去看房,而不能看房過程越看越貴,最後遠超預算導致掏空錢包或者錯失良機。

03

投資型購房者

要規劃好資金與房產的比例

在淡市建好一定的倉位,不要暴漲時才恐慌性追漲,所有的恐慌都是來自於三個字——“買少了”。

要按照自己的資金能力規劃好倉位水平,確保在大漲時不恐慌,同時留好授信和現金,確保在大跌(國內很少見)或者筍盤出現時有錢抄底。

買房是一項家庭重大投資或者消費,一定要做好前期準備,因為不僅僅是“買錯房、錯一生”,“錯買房”同樣會錯一生,長時間難以翻身。


:文章出於行業分享交流之需發佈,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機構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