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各地方言的消亡

對方言的延續問題,我不是很樂觀,但也不會很悲觀。

方言放在小處說就是日常交流工具,既然是工具,用多用少甚至不用都沒問題。

從大處說,方言是地域歷史文化傳承,本身是極珍貴的,應該在歷史傳承載體上有所記錄和保存,也許這才是方言最後的歸處。

論各地方言的消亡


假以足夠長久的時間,有一天方言消失我不會奇怪。工具用多了自然在,用少了也會被淘汰,這不以某些人的情感喜好而定,也許有一天方言就進了語言博物館,只有專業的人士才會研習。

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字語言演變一直沒停過,從發音結構組成語法千年間變更改易已經太多太多,何況小區域的方言?比如大清國語滿文,現在也就在東北一些滿族村落存在。目前我國共有滿族人口1068萬人,但真正懂滿語的不足百人,精通者不足10人,幾近消亡。

論各地方言的消亡


我是閩南人,幾十年間我們的方言無論是語言自身還是應用範圍都改變太多了。首先是俚語在年輕人日常應用中大量消失,其次是方言的普通話化,普通話的詞彙用方言音表達或者直接夾雜普通話,這也造成很多方言詞彙只保留在老人口中,方言詞彙量在年輕人中逐漸萎縮。很多年輕人已經根本不會說部分甚至不會聽,因為無論學校還是家裡或者各種商業公共場所幾乎全部使用普通話,越是城市中心這種情況越明顯。方言會不會消亡另說,起碼現在隨著區域交流密切,普通話成通用語言,方言應用率降低是非常明顯的。

中原以及湘貴川還有歷史上官話的底子,相對接近普通話,所以存在的時間應該會比其它種類長久,蒙藏疆有國家保護,粵語有港澳加持,客家有極強烈的內部互通保守因素,蘇滬浙吳語各地多有不同,但也不盡樂觀。

論各地方言的消亡


反觀閩南語應用僅在廈漳泉一帶(臺灣另說),地方相對開化包容,外出內入經商流通人員也多不勝數,方言的使用頻率在年輕人中間已經相當低。方言語言環境的縮小更造成人群學習方言的主觀動力小,客觀條件少,方言進一步式微。有調查數據說,廈門地區6-20歲人群可以熟練流利使用方言只有19.3% !再過幾代時間,還有多少人說方言?!

論各地方言的消亡


我有朋友的孩子十幾歲去了美國,多年後偶有回來和爹媽交流,別說閩南語,就連普通話說得辭不達意時就得時而蹦岀點英語單詞,氣急敗壞時更是一串英文,這無關愛國愛鄉問題,純粹語言應用習慣和頻率使然。

論各地方言的消亡


隨著全囯各地文化交流人口流動愈發普遍密切,方言應用面積和人數越來越少,詞彙量也跟著流失,這個情況造成方言應用率降低,也反向促使方言加快消亡。

歷史上消失的總比保存下來的多,所以古董才值錢。方言如何在社會應用中變遷乃至消失,這是歷史的選擇,不是我們主觀願望能夠決定的,與其坐看惋惜,不如抓緊規劃研究方言的歷史演變,組織民俗語言專家整理分析方言發音和語法,及早完整記錄各地歷史以及現代方言,這才是目前迫切應該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