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元朝戲曲文化興盛,崑曲便在此時應運而生,它濃縮了歌舞、文學、聲樂、等多種文化形式,是古代歷史上最為動態的美。從元朝末年興起,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

崑曲大家汲取歷史賦予的精華,摒棄歷史帶來的糟粕,讓崑曲不被時代拋棄。如今的豫劇、湘劇、晉劇、川劇、越劇等都接受過崑曲多方面的哺育,因此崑曲又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又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一、崑曲的起源

元朝文化興盛,百姓受藝術薰陶良久,對藝術的追求不單單是其故事性和新穎性,而是藝術本身具有的文學價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崑曲的出現則有了必然性。

崑曲的前身是南戲,它是宋朝末年民間興起的音樂形式,因劇本偏長,沒有人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曲調旋律也不像正統藝術,沒有統一規格。故在百姓的排斥下,它於元朝末年逐漸沒落,逐漸與其它藝術形式融為一體。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讀過南戲劇本《琵琶記》,十分讚賞,命人在宮廷中排演,可見當時的南戲已經得到了統治者和上層社會的積極肯定。後來南戲流傳至崑山地區,與當地民謠曲調相融合,由崑山人顧堅草創,最終成為崑山腔,這便是後來的崑曲。再後來又經過魏良輔等人的改革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期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它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絃等為主要伴奏樂器,糅合了唱唸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

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二、崑曲的發展歷程

(1)明朝時期崑曲的改革

明朝嘉靖年間是崑曲煥發新生的時期,崑曲這段時期的發展歸根究底源於一個人——魏良輔。他被稱為“曲之正宗”同時又被稱為“崑腔之祖”,“崑曲之祖”。正因有他的大膽革新,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崑曲才能重獲新生。

《度曲須知》記載“要皆別有唱法,絕非戲場聲口,腔曰崑腔,曲名時曲,聲場稟為曲聖,後世依為鼻祖,蓋自有良輔,而南詞音理,已極抽秘逞妍。”

魏良輔對崑曲的大膽改革,讓它更迎合當時人的審美。因為這種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糰,因此又有了個十分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這就是當今的崑曲。

崑曲的前身南戲,由民間興起,故而多了幾分鄉土氣息。而在傑出的崑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的改造下,崑曲洗盡鉛華,唱腔體系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度曲須知》中提到崑曲腔曰“崑腔”,曲名“時曲”,這便是後人所說的水磨調,也就是當今的崑曲。魏良輔除了對崑曲做出大膽改革,還為它畫下美好藍圖——“三絕”,即字清、腔純、板正。

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2)明朝到清朝初期崑曲的發展

明朝時期,朝廷曾頒佈法令:“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聖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

這條法令的搬出,對雜劇造成了致命的打擊,自此之後,雜劇創作越發侷限,其地位也日趨下降,崑曲便在此時悄然生長。明朝年間,王學左派打破程朱理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崑曲從思想大解放中尋找再次挺進的契機,它漸漸地從邊陲小鎮進入政治中心,這便是崑曲發展的又一轉折點。

《舊京逸事》中提到“今京師所習尚戲曲,一以崑腔為貴,常州無錫鄒氏梨園,二十年舊有名吳下。”其中還提到崇禎帝貴妃的父親曾在家中養戲班。由此可見,崑曲已經走入上層權貴中心。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進攻洛陽,崇禎帝自顧不暇,縱使在這國家即將破滅之際,崑曲的發展仍然沒受到阻礙。

清朝初年,統治者為從文化上消除明王朝殘留的餘孽,他們改鎮壓為同化,鼓勵崑曲等藝術形式的發展。在這朝代交替之際,崑曲雖受到一定打擊,但還是更勝從前。千古一帝康熙在位時,崑曲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史料記載,康熙曾下旨說:“爾等向之所司者,昆弋絲竹,各有職掌,豈可一日少閒?況食厚賜,家給人足,非常天恩,無以可報。崑山腔當勉聲依詠,律合聲察,板眼明出,調分南北,宮商不相混亂,絲竹與曲律相合為一家,手足與舉止睛轉而成自然,可稱梨園之美何如也!”

康熙帝的支持,更是促進了崑曲的發展。自此,崑曲的發展達到頂峰,開始走向由盛反衰的轉折點。

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3)清末到民國時期發展

乾隆時期,各種戲曲形式蓬勃發展,單單是一個迎駕活動便有十幾個曲種。“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戰。‘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戈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

在這藝術形式層出不窮的時期,崑曲的地位逐漸動搖起來,崑曲逐漸走向世俗,摺子戲開始走向崑曲舞臺,花部鄉野氣息中迅速在民間走紅,其中以秦腔發展最好。此時的崑曲,地位已然受到嚴重衝擊。統治者為穩固崑曲的正統地位,以秦腔有傷風化為由,對其打壓。

但這並未影響百姓對秦腔的喜愛,它通俗易懂不受束縛,以熱情的態度闖入人們的生活,在轟轟烈烈的花部雅部之爭中,崑曲以失敗告終,自此開始衰竭,甚至當時有人說出“彼謂花部不及崑腔者,鄙夫之見也。”

在這樣的情況下,紅極一時的崑曲家班,也一個個地逐漸消失,正統崑曲班也艱難存活,崑曲只能夾雜在其他演藝形式中。

從同治到光緒年間,崑曲班日漸減少,成為原來的一半,甚至有些地方連一半都達不到。清朝末年內憂外患,國庫空虛,宮廷演藝活動逐漸萎縮,貴族子弟逐漸沒落,有精力聽崑曲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世俗音樂的衝擊,崑曲再次沒落。

道光年間,京劇成為經典戲劇,這時京劇的代表人物是梅蘭芳,他雖然主要學習京劇,但崑曲也是他涉獵的藝術形式。比如民國三十四年,也就是1945年的10月,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俞振飛合作演出了崑曲《斷橋》《遊園驚夢》等劇目。

因對崑曲的喜愛,他不忍心看崑曲泯然於世,所以他身體力行地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崑曲傳播者,甚至用自己的名氣吸引世人瞭解崑曲。正因為以他為首的一批人的存在,在這些人的影響下,崑曲再次發展起來。

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三、崑曲的代表作以及歷史意義

萬曆年間,崑曲向外傳播,代表作有梁辰魚的《浣紗記》。他將改良後的崑曲融入到創作中,這也側面映照了魏良輔改造崑曲的成功。自萬曆年間到崇禎年間,崑曲衝破世俗桎梏,逐漸走入貴族的領地,在其身份地位提高的同時,其創作也在不斷髮展,如《紅拂記》、《明珠記》等等。

清朝時期統治者加大對元曲的支持力度,文人才子對元曲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這段時期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問世。崑曲也不再是簡單的風花雪月,其寫作角度也更加大膽文筆更加犀利。

其中孔尚任的《桃花扇》明寫“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實則在寫“奸權者,魏閣之餘孽也”。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透露出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體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而洪昇的《長生殿》則以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愛情故事為主,寫出了唐明皇的昏庸無能,政治腐敗,但也側面烘托了對明朝統治的同情,寄託了對美好愛情的理想。

歷史意義

崑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更是傳統戲曲藝術中的珍品。它的旋律、音調、唱詞等等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代表著自元朝末期到現在甚至未來的文明。

崑曲的發展是社會情況推動的,但從本質上看卻是專制統治引導的,它的唱詞雖大膽地批評政治,卻只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如《桃花扇》,它雖然批判奸權當道,致使國家滅亡,但批評前朝卻是統治者喜聞樂見的。崑曲在發展過程中雖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它也開拓了百姓的思維和眼界,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崑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總結

崑曲曾是文人雅好的代名詞,一腔一調皆有文章,它帶給文人的是靈魂的共鳴,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傳達思想感情之深,蘊含的審美趣味之妙。主題永遠都有愛情,舞臺上的生旦最擅長的就是談情說愛,但這些愛情故事之間又有很多的巧妙不同。

崑曲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它能傳頌至今,依靠的是自元明清朝時期的藝術家們代代相傳,他們為整個戲曲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瑰寶。如今我們瞭解的崑曲,只是傳統戲曲中的冰山一角,其中更多的奧妙,還有待我們去探索、去傳承!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文化》《崑曲藝術發展》《漢族傳統戲曲文化發展》《舊京逸事》《度曲須知》

本文首發今日頭條,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