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統一了,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到了漢朝統一了,就沒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秦始皇坐江山的時候用的是霸道和狠勁,劉邦坐了江山之後用了巧勁,這離不開他的市井背景。

劉邦起事之前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經常混跡於市井之中,這讓練就了一身的圓滑功夫,所以才能讓他身份卑微卻能遊刃有餘。

可是若說秦朝末年諸侯並起,到了漢朝之後就沒有人想要推倒劉家的基業的話,顯然也太不妥當。

不過,倘若說的只是前六國之人的話,倒也能說得過去,所以提問者所要問的問題恐怕也是這個。

為什麼秦朝末年的時候,前六國之人紛紛趁亂起事,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他們就偃旗息鼓了呢?

首先得明確所謂的“前六國之人”是哪些人,是前六國所有的人?不是,說到底只是前六國的高層,那些享受著前六國百姓供養的王公貴族,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思想實際上沒那麼複雜,有口飯吃就行。

所以在秦朝末年,群起搞事的前六國之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六國存在的時候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那一小撮人。

只要解決了這一小撮人,那麼所謂的前六國之人早飯的事也就基本上可以寫到竹簡上,讓這樣的事成為歷史了。

這一小撮六國王公貴族經歷了兩次嚴重的損耗,一次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另一次則是在秦亡之後諸侯相互征伐的過程中。

秦末諸侯再次捲土重來的時候,所用的口號以劉邦說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最為出名,不論怎麼說,中心思想也始終是這句話。

可是,說到底秦始皇還不夠狠,如果他真的對六國王公貴族斬盡殺絕的話,後來的很多人就不會出現。

所以,雖然經歷了統一六國之戰的消耗,六國王公貴族雖然折損了很多人,可卻在秦始皇“懷柔”的政策下得以苟存一部分。

也正是這一部分僥倖存活下來的六國王公貴族,一直忍氣吞聲,用他們的話也可以叫做忍辱負重地活著,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報仇。

他們之所以能夠跳出來再一次興風作浪,除了秦始皇沒有將事情做絕之外,當然還離不開一個“亂”字。

秦末之所以會亂,原因也有兩個,一個是秦始皇的突然暴斃,一個是李斯趙高擁立胡亥繼位為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的震懾力絕對是無人可匹敵的,對於秦朝來說,他就是頂天立地的擎天柱。

他死了,擎天柱也就倒了,如果這時候秦朝不能及時找到替代品繼續支撐的話,那麼秦朝的天也就塌了。

可惜的是,李斯和趙高為了一己私利,沒有選擇那個能夠繼續支撐秦朝這片天地的扶蘇,卻選擇了貪玩胡鬧的胡亥。

扶蘇素有仁名,思想又偏向儒家,倘若讓他繼位的話,他繼位之後必然施行仁政,秦朝也不至於二世而亡。

秦始皇一死,胡亥繼位,秦朝被胡亥、李斯和趙高三人一胡搞,終於徹底亂了,這時候已經忍辱負重多年的前六國之人當然也就趁亂跳出來了。

僥倖存活下來的六國王公貴族既然選擇跳了出來,既然選擇了起事,那麼他們也就迎來了第二次消耗。

這部分六國王公餘孽在起事之後,經過了短期發展,又形成了一個以項家為首的聯盟集團,項羽則是這個集團的總裁。

史書上是這麼寫的:“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反正誰要是不服的話,那麼項羽也不會和他們客氣,直接打到他們服氣了為止,所以當時六國雖說復國,可實際上卻處於項羽的控制之下。

在這個過程中,陳涉因為融入不了這個集團,所以很快成為了過去,反倒讓劉邦成為了項羽集團中的異類。

項羽先是帶著所謂“五諸侯”和秦軍打,滅了秦軍之後,又陷入了內訌以及內耗之中,畢竟劉邦和諸侯也有脾氣和野心。

項王再牛,卻也只是在軍事上牛,可在政治上,尤其是玩政治心機,他卻可以說是個白菜,太耿了。

所以,項羽又和劉邦打了起來,至於那些前六國之人,他們要麼繼續跟著項羽,要麼跳槽到了劉邦這一邊。

最後項羽輸給劉邦,可以說既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意料之中,這完全是項羽個人性格所致,倘若他能夠用好范增,也沒劉邦的事。

但是不論是誰贏了,秦末以來以項羽作為代表的六國聯盟集團經歷了這次短暫的消耗戰之後,可以說已經消耗殆盡了。

除了經歷了秦初和秦末這兩次消耗之外,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實際上對兵權也控制得很好,這也是碩果僅存的六國王公餘孽再也不能興風作浪的原因。

那些飽經戰火折磨的百姓,雖然他們也確實已經厭惡了戰爭,可他們實際上對這些事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沒人會聽他們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