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搞笑的k哥


  《水浒传》、《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二,除了文笔精妙之外,情节也引人入胜,不得不说这两本作为名著实至名归。

  但是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究竟是为何?为何好端端的名著又不让人读了。

  是少年读了水浒,模仿“好汉”犯罪,还是老年人读了三国变得老谋深算使得家庭不合,我想这都不是。

  讲打架的不只是水浒,西游孙悟空不也是动不动就使棒子,为何少年不禁读西游。红楼讲的也是各种套路各种玩心眼,为何也不禁老人读。所以问题绝不像我们想得那样简单。

  少年时期,我们都显得十分叛逆,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很严重。这个时候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应该加强对少年人的心里疏导和责任教育。像《水浒传》里的好汉通常就是只要你惹我你就等着瞧,这种情况要是少年人读了就潜移默化的加剧了自己叛逆。虽然不至于打打杀杀,但过分叛逆的确会影响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二《水浒传》里的确有些好汉,帮助弱小,除暴安良,但更多的是一些打家劫舍的贼匪罢了。少年读了自然就会混淆善恶之间的界限,迷失自己。

  老不读三国,老了就应该安享晚年,喝喝茶,跳跳广场舞,读三国不小心就接受了三国里的心里暗示。

  心里暗示啥,暗示失败。

  老人打拼了一辈子,看到后代都安安稳稳的生活,自己心里也很愉悦,生活质量也高。

  但是老人看到三国中诸葛亮再会算,再神,也问题频出,导致蜀国一系列失利。这就无形中暗示老人,你不管怎么为儿女怎么安排,怎么算计,到最后也可能功亏一篑。那么老人还能安心吗?老人为了儿女的未来整日忧心忡忡用不了多久了就抑郁了。

  所以,少年人不读水浒,多些理解少些叛逆和分辨;老不读三国,多一分乐观和健康。

  书蕴世间百态,文写无味人生,适时而读其书,顺势而行天下。


加碘的咸鱼


人年轻的时候,做事没脑子,一时兴起,不考虑后果,管他呢,爱就爱了,我就喜欢你,管你喜不喜欢我,我爱你,爱你一万年,没有你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正因为如此,水浒传中把女人都描写成忘恩负义水性杨花偷情杀夫的下三滥,所以叫年轻男子看了都觉得谈恋爱没意思,要好好做一番事业。

那么怎么做事业呢?做事业讲究智慧,得有脑子,不然你就会骗子骗了,所以三国演义就是讲究智慧和谋略的一部小说,年轻人要学智慧啊,那就多看看曹操。等你老了,智谋经验丰富,就觉得三国也不过如此。

可是当你你老了,再看水浒,妈呀,这个作者简直是个超级大变态,害了很多人的青春啊!


红云文化社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鉴别能力不强,只会片面的理解《水浒传》。老不看三国,是因为知命乐年的老人,完全没有必要替古人担忧。

施耐庵写《水浒传》时,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对于大部分的主角都是用褒扬的口气进行描写的,完全忽视了这些所谓的“好汉”非法、违法乃至十恶不赦的罪行!书中道德、人情、法纪完全纠缠在一起,少年人是无法进行甄别的。

宋江为了保守秘密而杀死阎婆惜、武松为了报仇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等等情节可以理解,但至法纪何存?林冲火拼王伦,王伦何其无辜?梁山水泊为了发展,屠灭祝家庄和曾头市,难道是替天行道?一个人有情有义没有过错,问题在于底线是什么。梁山“好汉”毫无底线的做法,对于三观尚未建立的少年人,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就像九十年代的古惑仔电影误导了很多少年人一样。

俗话说:看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同样也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书中对于刘关张桃源三结义大书特书,对于刘备雄心壮志、关羽赤诚忠心、张飞无敌神勇、孔明神机妙算予以了最高的赞誉,对于关羽战死、张飞阵亡予以了无限的同情,对于蜀国未能一统天下予以了深沉的痛惜。故事大喜大悲,很容易让人代入其中,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不合适的。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留言必回,感谢支持。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云天明的视角


民间有句俗话“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这句话自古至今一直流传,应该说是语重心长的一种劝告,应该认真对待。这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好理解:人在青春年少时最好不要读《水浒传》,老了以后更不要读《三国演义》,不管是水浒还是三国,都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可以说是文学经典作品,很多人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养分,但为什么年轻人不读水浒,上了年纪的人不读三国?这背后的原因可谓深刻。

《水浒传》里讲的故事是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说是好汉,实质无异土匪强盗,名为杀富济贫,实为杀人越货,里面主要描述的是热血男儿的这种英雄气,青少年十几二十岁,正处在一个思想上的叛逆期,看多水浒就会特崇拜暴力,脑子冲动起来,后果可真是让人难以预料,为防止年少的人一味模仿产生冲动,年少人要少看水浒。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量播出的古惑仔电影,就形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葬送了许多年轻人的命运。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故事,其中也有大量的英雄豪杰,但其核心无外乎是如何以权谋赢天下,如果一个人深谙世故,本身对人情世故就已非常了解,他还要更多的去看其中的尔虞我诈、阴谋诡计,难免会人会变得越来越阴暗,城府会越来越深,这样的人它不是为社会增加一个祸害吗?有的人一生起起伏伏,回想自己来路,觉得自己被三国当中的某种计谋所坑害,悔恨终生,反而容易引起更大的伤心。所以说英雄迟暮,还不如不看的更好,免得心潮澎湃,伤心不已。

亦文亦物团队原创出品,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亦文亦物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呢?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当作两部分来解读。

第一,少不读水浒。为什么人年少的时候不要去读《水浒传》呢?因为人年少的时候年少气盛、血气方刚,水浒中讲的打打杀杀的事太多,少年因为心智不成熟又爱模仿,容易像书中那样去拉帮结派,干一些违法之事。


第二,老不读三国。为什么人到老年了就不要去读《三国演义》了呢?因为人老了,就要做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让年轻人觉得你有亲和力,三国里有很多计谋,一句话就是算计太多。你说你一个老人还一天成天想着怎么算计人家,给人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这样不好吧。
其实这也只是一家之言,我们有自己的自由,爱看啥看啥,三观正就行了,对吧?


鹏鹏看视界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古代俗语,意思是人在年少的时候不应该读《水浒传》,年老的时候则不应该读《三国演义》。

少不读水浒

原因一

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

原因二

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老不读三国

原因一

“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

原因二

“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原因三

“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徒增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奇有此理


少不读水浒解析

解释一: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

解释二: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老不读三国解析

原因一:“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原因二:“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曾几何时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老骥伏枥、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原因三:“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四大名着的内涵: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很多人可能以为我的顺序写反了,其实不是。下面逐一分析三国中确实充斥着大量的阴谋阳谋,但是这些计谋大多都是明明白白写出来的,读者可能不能得其精髓,但是看明白都没问题。红楼梦中“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红楼就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之后的文章学问,而且其中暗含着当时康熙废太子的现实影射,所以比三国要更加隐蔽。



水浒表面看就是一个简单的“绿林起义”的故事,但是其实不然,字里行间另有乾坤。仔细分析其中每一个人物,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人物都是另有有故事,特别是一些小人物,表面上是绿林道的其实是有官府背景的(不是说想呼延灼那种明摆着被赚上梁山的,是官府的无间道)。而且在一团和气中,暗藏帮派林立,要读懂也是需要下大功夫琢磨分析的。而且还隐含着蔡京,高俅,杨戬,童贯四大奸臣的争权夺势,可以说是明显绿林,暗表朝堂。



西游记,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本身没有什么内涵,甚至有人说西游记都看了多少遍了,人物什么的都了若指掌。但是真正看过西游记书的人又有多少呢?不是看到连续剧而是书,原版书。西游记是在嘉靖年间写的讽刺当时皇帝修玄不上朝的,其中有大量讽刺道教的章节。但是这也只是表面的含义,其中佛道争权其实是影射当时朝政的党派争权,而且还有大量内容暗表道教内部的不团结。比起水浒更是内有乾坤,绝不是一个简单童话故事。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些分析文章就明白了。所以我们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所以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少年人看不懂水浒的内在含义,只是看热闹,还容易有暴力倾向所以不建议看;而老人呢,还看三国这种明摆着的东西就没意思了。


江雪寒


岁数小年纪轻的,所经所历有限;水浒传宣讲的尽是意气用事,结伙起义,杀富济贫借故闹革命……年少的轻狂很容易被书中的情节误导,而冲动犯罪害人害己~无端招来杀身之祸!老年人本就经历颇多,历练丰富;三国所讲的全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六亲不认,放肆无底线,为了最终利益不择手段涂炭生灵,而只为满足一己私欲!年老之人拜读之后,会仔细分析并认真吸收三国里奸计的精华,然后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很容易在临死之前,再次一搏梦想心愿!总之,这大概就是提醒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几斤几两,必须清楚自己是多大的屁股,应该穿多大尺码的裤衩子,不要冲动,别过分嘚瑟,要律己慎独,慈悲守德!阿弥陀佛!🙏🙏🙏


文晓10



这句话可是大有来头,也有一些历史了。

小儿垂髫时候,就听说过这句话。且都是德高望重或者老迈年高之人的说辞,大多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化名著深有研读,有一定的自我见解。

却难以说其就是远见卓识。

后来也如题主这般,抱着好奇去请教老者尊长。他们给出的结论,基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是《水浒传》打打杀杀,充满了血腥,少年孟浪不谙世事,很可能就此学坏,变成仇视社会、暴戾恣睢的狂徒,聚众闹事,打家劫舍,无端祸害积善人家。

另一句是《三国演义》罗列了缤纷杂沓的阴谋诡计,老谋深算,总是在惦记怎么把人置于死地,或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前提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让他人为你高升垫脚。

事也确实如此。

一部《水浒传》,不惟血腥屠杀,搞得人人自危风声鹤唳,就是那些绝世高人也可能被人陷害,遭致身首异处,命丧黄泉。而且,那部书中盗贼蠭起,杀人越货,专干一些月黑风高的勾当,确实很容易让少不更事的少年郎学了里面的行为,变得为祸一方,横行乡梓。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士都知道,通篇文字,都有异人谋士的伎俩谋划,在为自己的主公和霸业寻求计谋上的垄断和巩固,进而扫平割据一统华夷。算计他人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而一介皤然老叟历经世事,看惯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然会对害人之计心有熟知,若是一旦放开胆略设计害人,还真的就是社会的巨大隐患。

但这种说法其实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也叫“门缝儿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我们的文学著作,更多的是给人以启智,开启人生的智慧通道,从此走上人生的坦途。

最为关键的,其实还是我们自身的行为控制力和意识判别力,并不是臆想中的水性杨花朝三暮四,心里自然是一个尺度和标准的,也不会狂躁到肆意去毁坏社会的公序良俗,破坏安定团结。

反而会引发我们足够的文学体会兴趣,让文化瑰宝永远有序的传承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你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位问题。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流传的也很广了。

我个人觉得少年人热血心性,对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说走就走,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行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少年人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拿最近的例子来说,《古惑仔》系列的电影当年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水浒的情况也是类似的。所以说少不读水浒。

那为什么老不读三国,三国一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阴谋阳谋,人心算计。人到老年,该退隐田园,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对于人心的阴谋算计也少了很多,俗话说,阅尽人事沧桑,终归返璞归真,因此说老不读三国。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薄意见,如有不妥之处,欢迎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