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拿“35歲”說事兒,六個深度思考,四件事情,走出心理學暗示

長大是可預料的,一棵小楊樹十年後會成為大楊樹,一隻小狗十年後會成為老狗;但一個人除了長大,還會成長,成長是一種對未來成功的渴望,成長是一種情願在生命的道路上創造奇蹟的精神。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克服困難,不放棄,才會出現生命的奇蹟。—— 俞敏洪

成長的坎坷和思考,誰也無法逾越,更不需要別人替代。該走的路,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去走。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 是誰製造了“35歲現象”?
  • 為什麼不能正確看待公務員、事業單位等單位招聘的“35”?
  •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企業要擴張,我們不需要“35”?
  • 80年前發展心理學提出的“中年危機”現在還適用?
  • 生理機能下滑就一定與找不到工作有關係?你能解釋癌症的心理暗示嗎?
  • 用工荒,“35”不用,將無工可用?
  • 就業難,眼高手低,勞動賺錢,怎會丟人?
  • 國務院發佈《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的作用是什麼?
  • 去他的“35”,無論處於哪個階段,我們都需要做的是什麼?

一、是誰製造了“35歲現象”?

是不是人一到35歲,各種“35”的文章就撲面而來,難道是幻覺?

最近確實看到很多關於這類的文章,我想舉例子就舉例子,看看都是些什麼例子,“年薪30萬老總失業變成快遞小哥”,“10年職場做到管理層失業4年在家”,“投簡歷四處碰壁,超過35的簡歷就不看了”,“32歲職場人除了賣保險還能幹什麼”。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我且不說這些例子有啥問題,我也承認人到了一定年齡,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能,加上家庭、責任、社會環境會有憂慮、迷茫,難道其他階段就沒有嗎?

自然法則,適者生存,10年的光陰至少每個人都有沉澱,沒付出沒想法的10年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我認為也不稀奇,大學老師下班後也去送外賣、開網約車,他們不是一樣在奮鬥?在這裡寫文章的人,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腰痠背痛地敲打著文字。

你敢說這裡面35左右的不多麼,你千萬別說指點職場經驗的都是一些25、6歲的壯小夥子,寫育兒經驗的都是些黃花姑娘,寫財經評論的都是些新散股民,寫感情美文的都是採花高手。

所以我想說,不要人云亦云,誰寫的35之前的100件事,我想問問你完成了幾件?如果說“35歲大齡單身女青年如何如何”,我也覺得無可厚非。


二、為什麼不能正確看待公務員、事業單位等單位招聘的“35”?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1、體制內更注重法律法規制度規定、講紀律、守底線。

用了這麼久的人,不斷學習加強提升,工作到位,認真落實,積極進取,建言獻策,為啥不繼續用呢,為啥從外面招一個成熟的大哥再補習一遍。

2、新的崗位的空缺年輕一點更科學

無論體制內還是企業,加班加點的活年輕人經歷更加旺盛,似乎又涉及到35的生理技能,這真的沒多大關係。一個年輕的幹部整天指揮一個老大哥,你覺得合適麼?於心何忍,再說需要年輕人補充活力,創造力和激情一點的氛圍。

3、35歲以上的機會不少啊

你如果是個職場高人和技能能手,可以來高校做教師啊,尤其是高職學校,要的就是職業經驗,完全滿足學生培養的實踐需要。

全國各地都在“搶人才”,你以為都是大學生嗎,非也,學術人才,技術人才等。

你總不能說,沒技術,沒理論,沒方向,就自己套個35現象吧,我倒覺得這不科學。

4、事業單位正在改革,或許你認為的這種現象侷限被逐步打破。


三、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企業要擴張,我們不需要“35”?

企業一般都要經過創業、發展、擴張、成熟的階段,看了一些招聘的信息,無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基礎及偏上一點的崗位,你懂得,這種崗位更多的是實務性質的崗位。

一種是管理的崗位,8年還是10年經驗,這兩種設置不就符合了所有年齡層次的招聘嗎?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呢,招聘需求和自己能力不相匹配。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65歲的比爾·蓋茨將離開微軟董事會,把更多時間投入到慈善事業。他有一句話,“對人才的運用,僅僅限於收羅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對人才不僅要善於識別其長處,而且要敢於大膽地使用,以讓其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雖然這樣說,但是並不是每個招聘的老闆都這麼想,招聘時看的當然是硬實力。


四、80年前發展心理學現在還是否適用?

關於發展心理學的問題,人民網發佈的《用發展眼光看“35歲現象” 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中提到35歲屬於成年早期(20—40歲)的階段。

“在成年早期,個體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但人的生理機能卻從30歲左右的巔峰期開始下滑。生理上的變化疊加家庭和職場角色的轉變,趕上知識技能快速迭代,讓很多人在35歲左右出現職業焦慮,不難理解。”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這是啥意思呢,專家都說了“出現職業焦慮,不難理解”,也就是很好理解,每個階段都可能出現焦慮,這就更沒必要非要拿他說事兒了吧。

在度娘找了半天,也沒找到關於成年早期的理論來源,知道的希望給我充充電,在此感謝。

發展心理學廣義上包含心理的種系發展、種族發展和個體心理發展;狹義僅指個體心理發展。20世紀30年代精神分析學派榮格提出了40歲的“中年危機”理論。1980年德國貝爾特斯提出“畢生發展觀”理論,標誌著發展心理學的完善。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在40~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綜合徵”。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巴爾特斯的畢生發展觀為我們理解老年人認知能力、情緒與個性社會性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研究方向。根據巴爾特斯的畢生發展觀,生命全程都存在發展,發展總是由獲得和喪失組成。老年人也存在發展,存在獲得與喪失,這種觀點糾正了老年人只是一味退化的錯誤認識。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觀把25-50歲定位為成年中期,這一階段是為了獲得繁衍,避免停滯。

當然,每個理論都有他特定的環境,現在理論研究也基於這些基礎,但真正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用一定的方法重新計量、測算得出的結論才是可信的結論,不能單憑想象,發發牢騷就判定問題的所在。


五、生理機能下滑就一定與找不到工作有關係?你能解釋癌症的心理暗示嗎?

同樣,專家說,20歲是人體機能最強的時候,可是20歲估計啥也不懂,正在享受豐富的大學生活,三十幾歲自然開始下滑,誰都會經歷這個階段,誰又會在乎,這與找不到工作顯然沒有站得住腳的辯證關係。

我倒覺得35歲才是身體機能最成熟的時候,20歲到35歲是15年屬於巔峰階段,35歲到65歲退休是30年,你再怎麼下滑,也可以以較高的身體機能維持10年吧。


六、用工荒與就業難

1、3000元可以招個海歸,招不到打工族

原始的村莊生機勃勃,農民們享受著莊家收穫的喜悅,現代的農村冷冷清清,除了老人和兒童。

但是無論是20-60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份打工的工作,到了60歲對他們來說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因為他們有家在農村,不需擔心房子,打工雖苦,其樂融融。開著車去接工人,這個用工荒說明了很多問題,真的是“35”不用,將無工可用。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2、就業難,眼高手低,勞動賺錢,怎會丟人?

就業難的問題還是上述所描述的需求的問題,一個是企業需求,一個是個人需求。企業需求少,必然會存在就業難的問題,但是也要看個人能力是否匹配,是否眼高手低。

各個國家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就業問題,失業的報道天天看到,無論是什麼工作,只要勞動賺錢,沒什麼可丟人的,我們這些分享經驗,寫感受的人不也是憑著勞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七、國務院發佈《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的作用是什麼?

2018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國發〔2018〕11號),是一個時期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中的“終身”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培訓對象覆蓋全體勞動者,包括就業人員和準備就業創業的人員在內。

二是培訓補貼覆蓋勞動者終身職業生涯,從勞動預備開始,到勞動者實現就業創業並貫穿學習和職業生涯全過程,都有機會享受政府職業技能培訓補貼。這是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核心所在。

三是技能評價激勵活動覆蓋勞動者培訓就業全過程,提出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勵機制,使培訓、就業、評價、使用有機銜接。

四是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以公共實訓機構、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主要載體,提供全方位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組織領導、資金投入等措施,切實保障勞動者培訓權益。

這項工作已經有了,參加培訓獲得技能不說,可以獲得政府補貼,這不就是前述崗位需求與能力不匹配的最好平臺麼,最好政策麼。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八、去他的“35”,無論處於哪個階段,我們都需要做的是什麼?

還是那句話,不要動不動就拿“35”說事兒了,想想我們應該做什麼?

1、尊重工作、尊重勞動成果

任何一份工作的獲得,都來之不易,不輕言放棄。無論在平凡的崗位,甚至在別人眼裡瞧不起,勞動帶來的收穫會讓你感到溫暖和榮光,能堅持幹幾十年的人不光是對工作的一種忠誠,我想更是對工作的一種敬重。

尊重工作也是尊重自己,同時也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假如你摯愛你的工作,那你的生活亦是美好,如果你厭惡,那你的生活或許就是黑暗和憂慮。

對工作的態度反映了你對人生的態度,在工作中的表現決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現,勞動創造的成果便是你的成果,一份真誠的喜悅和對人生的負責。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2、每個階段都需要學習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學知識,學技能,學做人,學生存,你發現不學習就會不斷的退步,思想也慢慢退化,人生中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每天也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學會了溝通,學會了包容,學會了放下。

在職場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也許會因為精力不夠,但是這不矛盾,我們的工作就是本身就是在學習,在職場中慢慢成熟,慢慢進步,覺得下一步要做什麼,做成什麼,這不就是學習的成果麼。

3、專業和忠誠

你有自己學到的專業,就最好把這個專業做到夠專業。你在這裡成了行家,不怕沒有市場,人生只有一次,總不能停停走走,轉個幾年又想換個別的內容試試,創業創新是一種好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合適,要按照自己的條件,合理的籌劃,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你做的東西不是每個人都能做,或者在一定範圍內大多數人不會做,那你可能就佔據了核心的位置。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如果到處跳槽,到處選擇行業,不停的選擇不同崗位。行行幹行行不精,面對職場的競爭,你哪裡會有底氣,你有的只能是埋怨和憂慮。如果夠專業,即使在不同的行業,你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4、相信自己,砥礪前行

就像文頭俞敏洪說的那樣“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克服困難,不放棄,才會出現生命的奇蹟”。人必須要經過磨鍊,熬得住,耐得住,才會有所成就。

堅持是一種態度,事情總會有種種困難,人生總有溝溝坎坎,只要積極看待,認真對待,辛勤付出,克服困難,腳踏實地,留下的總歸是深刻的腳印,換來的遲早是成功的喜悅。

老拿“35歲”說事兒,七個問答來反對,職場每個階段都應該這樣做

總之,去他的“35”,小狗活了10年變成了老狗,但我們不是,幹我們該乾的事兒吧,在職場中活好自己的人生。


原創作品,孔甲己,關注我,一起討論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