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抱持性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美國作家帕拉西奧在一次與小兒子外出時,尚不懂事的孩子被一個面部畸形的小女孩嚇得驚聲尖叫,並且大哭起來。

於是,帕拉西奧馬上帶著兒子,匆忙地離開了。

事後回想起這件事,她心存愧疚,覺得自己當時的做法給小女孩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也懊悔自己錯失了一次教育孩子"學會尊重"的機會。

她懷著對小女孩的歉意,寫下了一本叫《奇蹟》的書,把現實中小女孩的形象換成了小男孩。

後來,該書被美國獅門影業改編成電影《奇蹟男孩》。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抱持性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在電影中,小男孩奧吉,由於基因缺陷,從出生起就罹患了一種罕見的面目疾病。當他呱呱墜地的時候,接生的護士被他可怖的樣貌嚇哭了,接到嬰兒的那一刻,父母也驚呆了。

由於面部缺陷,他從小就在家接受教育,直到五年級才去上普通的學校。不外出的幾年雖過得無波無瀾,但是奧吉對與人交往仍感到很恐懼。

出於害怕和自我保護,他帶著太空頭盔去學校,但也同樣受到了周圍人異樣的眼光,還有同學朋友的排擠與"背叛"。

不過幸好有父母、姐姐和朋友耐心陪伴和支持,奧吉最後打開了心結,通過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最終克服了恐懼心理,重拾信心,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抱持性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這是一部關於苦難的電影,但是並沒有去展現苦難和不幸。相反,它傳遞的是一個激勵人心的勵志故事,給我們傳播了正能量。

家人的陪伴和關愛,是奧吉最溫暖的回憶,他們的愛給了奧吉很大的力量。若不是有這樣一個溫暖的"抱持性環境",奧吉也難以成為"奇蹟男孩"。

以《奇蹟男孩》為例,我們能夠發現"抱持性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抱持性環境"給孩子強大的安全感,獲得精神上的支持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抱持性環境"理論。這是一套給母嬰之間做治療、觀察的教育體系。

家長都知道,懷抱嬰兒時需要作出正確的姿勢,而如果姿勢不正確,孩子會感到不舒服,並因此哭啼不止。當孩子被雙臂僅僅環繞,不會擔心掉下去,同時感受這與父母身體的接觸和溫度,孩子就能感受到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

這樣的理論可以延伸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以及親子之間的情感體驗上。

當孩子的情感受挫的時候,他會害怕、焦慮、恐懼,各種負面情緒包裹著孩子。如果周圍的環境能夠給予及時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的疏導,那麼孩子就能慢慢地走出陰暗,以後也難以被這種情緒所左右。

要想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家長就要去提供這樣一個"抱持性環境",去接納、理解孩子的挫敗感和破碎感,緩和因極度焦慮而引發的恐懼。

在奧吉還小的時候,媽媽就一直保護著他,不讓他因為別人歧視而受傷。等到奧吉長大之後,媽媽就一直鼓勵他,耐心地傾聽他內心的想法。

奧吉剛剛上學的時候,他經常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和欺負,每每回到家都會和媽媽傾訴,有時候媽媽還是他的發洩口。

在媽媽和姐姐的鼓勵下,奧吉慢慢地成長為一個開朗積極的小少年,常常會開玩笑地說:"我可是好不容易才變得那麼帥的哦!"

沒有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奧吉不會健康地成長,也不能在不幸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茁壯成長。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抱持性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反觀現在的家庭教育,年輕的爸爸媽媽一邊抱怨著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一邊又覺得輔導孩子作業過於繁瑣,花大價錢聘了保姆、買了網絡課程,來填忙併不多的親子時間。

然而,優秀的家庭教育應該像普爾曼太太那樣,每當孩子回到家,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走進房間握著孩子的手,耐心地聽孩子講在學校發生的事,用肢體接觸和語言溝通來教導孩子如何度過成長路上的挫折。

與此同時,父親內特支持妻子為全身心照顧他而放棄即將完成的學業的決定,並且能在工作和籌備手術資金時,儘量陪伴孩子,陪奧吉玩奧吉玩《我的世界》電子遊戲,還在睡前安慰失落的女兒維婭。

一個能給予孩子"抱持性環境"的父親會這樣對孩子說:"別怕,我會陪著你,我們一起去完成這件事。"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抱持性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包容孩子的不足和過失勝過打擊式教育

奧吉第一天上學就感受到了有生以來最大的惡意,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對媽媽的安慰不止地痛哭:"你是我的媽媽,所以你只能安慰我!"

但是,媽媽直視著他的眼睛,認真地強調:"你沒有錯,你一點也不醜!我們都非常愛你!"

奧吉不能立刻釋懷,但是媽媽和爸爸都會溫柔地跟他說:"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愛它。"

家人的"鼓勵式教育"是奧吉安全感的源頭,也幫助他在建立起了精神支柱。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抱持性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其實,很多孩子都會有不足,還有著許多小問題。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面臨挫折,經歷失敗。

家長氣急敗壞地訓斥,孩子則會調動負面情緒,感到害怕和牴觸,而不是平靜地自省和改過。

這樣非但不利於幫助孩子克服苦難,還有可能讓孩子感到無助,甚至會將將無意之過演變為有意為之。

"抱持性環境"提倡我們在孩子有缺陷、過失還有失敗的時候,要給予足夠的理解和關懷,去包容孩子的不足和過失。

可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卻秉承著打壓式教育的理念。

雖然不同於奧吉的情況,孩子在身心上沒有大的缺陷,但是孩子心中的安全感都是同樣重要的。

"打擊式教育"的家長們認為"不能讓孩子太膨脹"、"不誇獎孩子是為了他不要沾沾自喜"、"驕傲使人落後,不能誇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一個"抱持性環境"讓他感到自在和舒適,這是很多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嚴厲的訓斥看似很有威嚴,但是實際上,包容的力量才真正的強大。父母的包容能讓孩子在愛中完善自己,漸漸學會與自己和解。

"抱持性環境"是一個能夠提高孩子心理韌性的環境

在親子關係裡,家長需要為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以減少外界刺激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動畫片《獅子王》裡面,辛巴對著爸爸說:"我是森林之王!",獅子爸爸回應他:"對,你就是森林之王。"此時,獅子爸爸肯定了兒子的所感所想,給了他情感上的支持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溫暖的"抱持性環境",一個能夠幫助他提高心理韌性、激勵孩子正向成長的環境。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抱持性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我們常常把孩子分類為"乖孩子"和"愛鬧騰的孩子",會不自覺地用外界的標準來給孩子定性,這就在無形中限定了孩子的發展,給了孩子一個負面的暗示。

相比起父母的評價,外界對孩子的衝擊更大、更強,如果孩子沒有面對挑戰和逆境的適應能力和反彈能力,那麼他就更容易在困難中一蹶不振。

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媽媽在哪吒還是"小魔王"時就告訴他:"你是靈珠轉世,能夠解救蒼生。"

雖然其他人都不認同,但是媽媽的支持無疑給了哪吒很大的自信感和認同感,這也是哪吒能從魔童變為英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抱持性環境"是一個吸收外界衝擊和傷害的"容器",更夠幫助孩子處理和減輕不可遏制的負面情緒,把孩子的內心保護起來,感到安全和輕鬆。

當孩子長大之後遇到挫折,他也能自由地探索自己的世界,少受外界的干擾,更從容坦然地面對人生。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