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你知道玉璧的用途嗎?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玉璧距今約多少年?


今日渭博“微課堂”

將向您介紹的是——

“漢代谷紋青玉璧”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漢代谷紋青玉璧

主講人:範萌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玉璧來自渭南市博物館00:0007:00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點擊上方講解音頻配合閱讀效果更佳哦~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館的講解員範萌,歡迎來到渭博“微課堂”!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我館珍藏的一件漢代谷紋青玉璧。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玉璧是整體扁平、中間有穿孔的圓形玉器,為我國古代傳統玉禮器之一。《爾雅·釋器》中記載:“肉(璧面)倍好(孔徑)謂之璧。”“好”是指璧中心的圓孔,“肉”是指圓孔與邊緣之間的部分。同時記載,根據“好”與“肉”的比例,分為璧、瑗、環三種:寬邊小孔的為璧,窄邊大孔的為瑗,邊與孔口徑相等的為環。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在渭南市博物館《與華相宜 渭南故事》基本陳列第二展廳,展示著一件漢代谷紋青玉璧。直徑18.6釐米,厚度0.6釐米,呈扁平圓形,中心開圓孔。該玉璧為青色,內緣與外緣各有一陰刻弦紋,區間雙面雕飾谷紋,排列緊密規則,顆粒圓潤飽滿。谷紋有穀物發芽,葉子生長的寓意,是農耕文明發展的產物。這一紋飾又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所以也被稱為“蝌蚪紋”。《周禮》中記載谷璧說:“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谷所以養人。”人們在璧上雕刻谷紋,寄寓百穀萌生,以祈求萬物生長,五穀豐登。


考古發現,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玉璧出現。從目前的發掘情況看,長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和墓葬出土最多,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


遠古時期,農業、漁業生產多取決於天氣,所以古人常以玉璧祭天,來表達人們對上天的崇敬。
到了商周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玉璧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玉璧生產得到了長足發展。當時的璧,厚薄不均勻,形制也不規整,內外圓大都不規範。《周禮•太宗伯》中記載:“以蒼璧禮天。”所謂“禮天”,簡單地說就是祭天,向天行禮。在這種禮儀中,璧被用作天與人之間的中介物。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禮制衰落,玉璧開始大量被用來作配飾玉和斂葬物品。用途的擴大、使用者範圍的擴展,讓這個時期的玉璧得到創新和發展。璧體變薄變輕,玉璧上的紋飾也豐富起來。一件上等的玉璧往往價值連城,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國想以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引出了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將玉璧的價值演繹的十分生動,可見玉璧在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戰國 玉璧


西漢時期,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玉璧以白玉和青玉為主,在造型、紋飾、工藝上,漢代的玉璧都超出了前代。玉璧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50釐米以上。除常見的谷紋、蒲紋玉璧以外,還有透雕玉璧,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透雕玉璧用以裝飾佩戴使用,一般形體較小,有的還飾有吉祥文字,常見的有“益壽”、“長樂”等語。東漢成為玉璧發展史上的最高峰,東漢以後玉璧逐漸衰落。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東漢 "長樂"谷紋玉璧


玉璧的用途大致有四種:其一為禮器,其二為佩玉,其三為禮儀或饋贈用品,其四是隨葬用品。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玉璧與其他玉器一樣,象徵著高貴的品質,蘊涵著美好的願望。

直觀這件漢代谷紋青玉璧,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古人精湛的制玉技術,還可以重溫我國悠久的玉文化歷史。


渭博“微課堂”第十一講——玉璧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將在陝西舉行,此次運動會的會徽就是一個圓型透雕玉壁的造型,中間突出寶塔山、延河水和五孔窯洞,寓意著全國人民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慶祝第一個百年夢想的實現和第二個百年夢想的到來。玉為自然之精華,玉璧為致敬上天禮器,古老的玉璧在新的時代依然煥發著蓬勃的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