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博“微課堂”第十三講——青銅面具


它又有何特殊寓意呢?


今日渭博“微課堂”

為您揭開青銅面具的神秘面紗!


商代青銅面具

主講人:趙鑫


渭博“微課堂”第十三講——青銅面具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館講解員趙鑫。歡迎來到渭博“微課堂”,今天我為大家介紹渭南市博物館《與華相宜 渭南故事》第二展廳展出的商代青銅面具。


渭博“微課堂”第十三講——青銅面具


古代先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無數的文化瑰寶,青銅面具便是其中之一。提起青銅面具,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四川三星堆遺址。其實我國很多早期墓葬和遺址都出土過青銅面具,可以說青銅面具的出土地點是星羅棋佈。

我館收藏的這件商代青銅面具,1984年出土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大明鄉大明村。它高17.5釐米,寬14.3釐米,厚4.5釐米,造型奇異,製作精巧,體現著商代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藝。

這件面具最奇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眼睛,眼球明顯突出眼眶,瞳孔鏤空。同時嘴部巨大,上頜八顆牙齒露出嘴外,下頜部分殘缺。整體形象誇張,表情冷峻。

這個面具不僅五官俱全,而且尺寸與真人臉部大小相仿,應具備一定的實用功能。根據學者研究,青銅面具的出現和商代巫術盛行的社會風氣密切相關,將面具戴在面部,具有與神溝通的功能。


關於青銅面具的用途,從各地出土的青銅禮器分析認為,商朝巫術盛行,因此青銅面具很有可能是巫術活動時的道具,或者是某位大巫師生前的心愛之物,死後被隨葬。另外商周時期,不排除青銅面具在戰爭中有被用以威嚇敵人的可能,但主要應是在宗教、巫術活動中使用。因為商代距原始社會時間並不久遠,從有關文獻和甲骨卜辭看,當時人們把侍鬼敬神看作頭等大事,祭祀、占卜等巫術活動佔據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會經常使用面具作為巫術法器。在祭祀、巫術等活動時,一方面向上天祈求神明和祖先的保佑;一方面向被統治階級展示他們和神明的關係,顯示君權神授,昭示統治的合法性。還有一些商代墓主人活著時就是巫師,因此將生前的生活用品隨葬,青銅面具就是隨葬品之一。

商周時期,青銅製造工藝高度發達,社會各階級祭祀盛行,儺祭活動興盛於世,面具發展迎來第一個高潮。這時期出現了我國傳承時間最長、輻射地域最廣的方相氏面具。秦漢時期使用面具最多的是儺祭和百戲,其次是喪葬和狩獵。

隋唐時期是面具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木、竹、布、綢等代替了青銅和獸皮等材料,樂舞中普遍使用面具,此時還出現了蘭陵王面具,面具的審美功能開始佔據首位。

宋元時代是我國面具發展的第三個高峰,宮廷儺戲和民間儺戲流行。明清時代,邊遠地區的面具蓬勃發展,面具向以西藏為源頭的藏面具和以四川為起點的儺面具發展,到近代沒落。


面具作為一種古老文化,曾普遍地存在於中國各民族的社會生活當中,涉及宗教、祭祀、民俗、藝術等各個領域,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是我們探索歷史的一扇特別之窗。

縱觀各地出土的商代青銅面具,它們雖然大小不同,神情各異,但大多眼球突出,目視前方。這種目視,正彰顯著古人對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對人類生存繁衍奧秘的無窮探究。他們用深邃的目光,審視著腳下的土地,審視著浩瀚的宇宙,同時不斷拓寬生活邊界,腳踏實地的努力,在勞動中不斷創造。他們還製作了無數這樣的青銅面具,擺在最神聖的祭壇上,進行人與天地,與神靈的溝通,期待心中願望的實現。

真誠地歡迎您到渭南市博物館參觀賞析我們這件青銅面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