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韘形佩的功能是什麼?

它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


今日的渭博“微課堂”

將為您一一道來

一起進入今天的課堂

共同探索文物背後的故事吧!

東漢玉雕珍品——三螭紋韘形佩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主講人:李俊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館的講解員李俊,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在渭南市博物館“與華相宜 渭南故事”第二展廳展出的一件精美玉器——東漢三螭紋韘形佩。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這件韘形佩,出土於華陰市油巷村東漢劉琦墓中。
198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倉考古隊在華陰市油巷村清理發掘了五座東漢古墓。出土有“劉琦之印”及“司徒之印”,證明這一墓群是東漢劉琦及其家族的墓地。《後漢書·劉寬傳》和《孝順孝衝孝質帝紀》中都有關於劉琦的記載。劉琦,字叔峻,弘農華陰人。漢高祖第十四世孫,太尉劉寬之父。東漢大臣,安帝,順帝時任九卿,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十二月進為司徒,司徒是東漢時期三公之一(司徒、太尉與御史大夫合稱“三公”,司徒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籍田,負責徵發徒役)。公元135年十一月,劉琦被罷免了司徒之職,罷官不久便死去,死後歸葬故里華陰祖塋。


韘形佩,是漢代盛行的玉佩飾之一,亦稱雞心佩或心形玉佩,它是由先秦玉韘演變來的。關於“韘”的文字記錄最早見於《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曰:“韘、決也,所以抅弦。”意思就是韘為射箭時用來鉤弦的。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韘的佩戴示意圖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一件“玉韘”,該韘為玉質,器身較高,中部有孔,可套入拇指,一端齊平,一端為弧形斜面,正面雕飾獸面紋,背面有用於鉤弦的凹槽,經試驗,弓弦恰可納入背面凹槽,可證此玉韘確為鉤弦用具。在下端有兩個小圓孔,是穿上繩子綁在手腕上固定韘用的。因此,最初佩韘的意義在於實用,而非審美裝飾用器。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商 獸面紋玉韘 婦好墓出土


到春秋戰國時期,韘的形制發生了改變,器身仍舊比較高,但是背面上原本用來鉤弦的凹槽被突起於器身一側的鈕所代替。這一時期制韘的材料也增多了,除了玉之外,出現了骨、石、木、牙等所製成的韘。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戰國 玉韘

而韘形佩則是興起於西漢早期,是在春秋戰國玉韘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西漢中期之前,韘與韘形佩並存,但西漢中期之後,韘已經完全被韘形佩所取代,它的造型風格跟韘相比,變化極大,裝飾性增加,且較具誇張性。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東漢三螭紋韘形佩 渭南市博物館藏

兩漢時期,是韘形佩發展的鼎盛時期。我館所藏出土於劉琦墓的這件韘形佩,便是東漢時的一件精美玉雕珍品。玉佩所採用的玉料為新疆和田玉料,玉質溫潤光潔,沁色自然。長10.2釐米,寬6.4釐米,平面呈橢圓形,中部的孔也為橢圓形,形似“雞心”,以淺浮雕手法雕刻出三隻口銜圓環,首尾相接,四肢剛勁有力的螭虎。畫面栩栩如生,極富動感和張力。 螭虎,是中國古人根據想象創造的神物,虎頭龍身,是龍和虎的合體。成型於戰國時期,漢代被大量用作玉器紋樣,盛極一時。《漢官舊儀》稱漢代“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在傳統文化中,螭虎代表神武、力量、權勢和王者風範。因為這件韘形佩周圍三隻栩栩如生的螭虎,所以陝西省文物鑑定中心劉合心將這件韘形佩稱之為三螭紋韘形佩。


總結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戰國勾連雲紋玉韘


同時,“射”乃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射禮是華夏民族禮儀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射,從最初的射獵和戰爭,到周代被列入當時貴族教育體系,“韘”也從最原始的戰爭工具和狩獵器械,成為古代文人貴族喜愛的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佩飾。


渭博“微課堂”第四講——韘形佩

漢代龍鳳紋韘形玉佩


正是基於這射禮文化的薰陶,使人們內心深處堅信,佩戴韘器就意味著掌握了這一項技藝,這也是韘從最原始的實用性用具逐漸演變成裝飾性配飾的一個重要原因。

渭南市博物館館藏三螭紋韘形佩,玉質細膩,做工精美,實現了藝術與審美的高度統一,展現了東漢時期精湛的玉器雕琢技術,同時為研究東漢玉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