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总喜欢讲条件,家长该满足他吗?

绾清风


慧宁宁认为:不应该,这样会形成他总喜欢跟讲条件,不管什么事,总是喜欢讨价还价,这样会养成小心眼的性格,不好,要告诉他不是什么都能讲条件,该是他要做的就不能讲条件,发现孩子这些行为要及时制止,不能纵容孩子,过多的纵容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一、孩子喜欢讲条件的原因

  1. 父母的影响:都说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最早的启蒙老师,确实没错,孩子出生后就是在我们的庇佑下长大,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影响孩子行为的重点,孩子之所以喜欢讲条件,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肯定没有少做这样的事,第一次孩子可能不懂,你让孩子写作业,孩子不肯,你就说给他买好吃的,这就是等价交换,但是次次都用等价交换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学到的就是等价交换,而不是真正能明白做作业是他自己该做的。
  2. 得到满足: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大人是如此,小孩亦如此,当孩子因为一些等价交换得到一些自己喜欢东西,这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了孩子一定量的需求,当孩子下一次为了得到某个东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跟你讨价还价,不为什么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达到自己的满足感,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因为他还小,不懂什么是满足感,只懂开心或不开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是人生路上必备的路程。
  3. 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其实跟家长影响的差不多意思,孩子的周围除了父母,还有别的长辈,还有别的长辈,老师,同学等等,如果周围环境有人喜欢讲条件,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被耳濡目染。

孩子喜欢讲条件,都是这些原因造成的比较多,我们虽然不能全部避免,但是能避免的还是要尽量避免,作为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有这样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

二、谈条件的好处与坏处

  1. 好处
  • 孩子容易听话:这个是真的,与孩子讲条件真的是比较能让孩子听话的一个方法,多少家长都尝试过这种做法,比如:孩子这个月月考成绩差,父母没有打骂,却与孩子讲条件,说下个月考到几分,就带你去水族馆,或者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确实是比较容易听话的,但是他听话的原因,可想而知,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别的东西。
  • 付出与得到: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发生,也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最起码能懂得付出。

好处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了,不与孩子讲道理好处是有的,不能完全说不能讲道理,但是要正确的与孩子讲道理。因为与孩子讲条件本来就弊大于利。

2.坏处

  • 自私自利:成年人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就是很多人喜欢讲条件,而且这些人都是相对自私的,当这件事对自己没有什么任何好处的时候,压根不会当回事,但是这件事如果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利益,那就不一样了,自私的嘴脸表现真的不要太明显,孩子长时间与人讲条件就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因为他们只会想到他们自己的利益。
  • 主动性差:与孩子条件讲多了,他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他不想去做,慢慢的主动去做事的态度就没有了,他之后都会想着,没有必要去做,反正与自己无关的事都不会主动去做。
  • 目无尊长:孩子习惯讲条件之后,不管对谁都是以讲条件的方式去相处,不管是对家长,还是对别的长辈都是一个样子,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为我独尊的感觉,长辈自然不会与孩子多计较什么,就是因为不计较孩子才会越来也得寸进尺。

过多的与孩子讲道理,会导致很多坏习惯的产生,这些坏习惯会伴随这个孩子一生,如果家长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让孩子往坏的方向发展。

三、正确奖励,适可而止

  1. 父母行为改变:如果是父母的原因,父母应该及时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是说完全不能讲道理,而是该讲的就讲,不要什么都跟孩子讲道理,每天这样谈判式的生活,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形象,周围长辈的原因就要及时告诉孩子,人家请自己帮忙要去做,但是不能要人家的好处,家长做好带头作用,平时多做些不求回报的事,孩子是看在眼里的,以身作则很重要。
  2. 树立正确意识:孩子之所以讲条件,是因为能得到喜欢的东西,但不会因为责任而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做作业,我们用了等价交换的方式去让孩子做作业,而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这是孩子自己该做的,我们要做的是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能以此作为讨价还价的物品,学东西是给自己的,不是给爸妈的,也不是给别人的,学到的知识只会属于自己。
  3. 精神鼓励:相信很多家长与孩子讲条件都是用礼物作为奖励的,不提倡这种行为,这样就是变相告诉孩子可以与家长讲条件从而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学习去做一件事,我们可以将物品奖励改为精神奖励,精神奖励是这样的,比如孩子做完作业了,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做的很不错,这样做才是对的,适当的表扬孩子,可以让孩子更有动力去做一件事。
  4. 制定原则:告诉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可依赖别人,培养自律性,别人帮助自己一定要说谢谢,别人请自己的帮忙,在自己力所能及且不是坏事的情况下,一定要帮忙,不可以与家中长辈顶嘴。

孩子喜欢讲道理,我们就要改变孩子的行为,不能让孩子继续这样下去,及时制止,是每个家长该做的,我们要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教会他们什么是真正的道理。

总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付出与得到永远不能成为正比,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办自己的事,我们可以讲道理,但是讲道理要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不能什么都讲道理,不能与人讨价还价。

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育儿知识。


慧宁宁


我儿子刚刚说要奖励呢,今天数学又考试满分,我说应该你给我两百块钱奖励,因为我天天陪伴你上网课,每天花样百出给你做好吃的,还是那句话,你以后飞黄腾达你享受高端人生。我儿子说那算了[捂脸]不要奖励了。教育孩子前提是不要缺太多,吃喝用的备好,不要让孩子要了再去准备提前都买好,让孩子感觉他不需要找你要什么,所以这样孩子不会想到提条件了,让孩子一直感觉很满足


芳189527733


我家还有也有这方面的倾向,这多数是家长做的方式不恰当,我以前让孩子吃饭,孩子不吃,我就说吃了给买玩具等等,经常这样,孩子就开始和你讲条件了,不答应就不行,现在我慢慢改掉了这个毛病,及早控制,否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想想有没有这方面像我说的那样


百晓许


1.事先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家长提出的条件,孩子多少会觉得不是自己的意愿,所以才会和家长讲条件。

比如,关于孩子想看会电视再写作业。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1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由孩子自己做决定,不仅让他学会独立,更是避免了没必要的讨价还价。

2.父母以身作则,不和孩子讲条件

父母要先改掉经常跟孩子说的这些话:“不好好吃饭就不能吃零食”,“你只有听话,我才会满足你的要求”这些话。

如果孩子还在坚持要和父母讲条件,比如“妈妈,我可以先吃一根棒棒糖然后再吃饭吗?”

父母应该直接告诉孩子:“吃饭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吃,那就饿着。但现在要吃棒棒糖妈妈肯定不会允许,因为会影响你吃饭”,而不要跟孩子讲条件说:“你吃完饭妈妈再给你拿棒棒糖……”

这样的话,其实就是给孩子提出了额外的承诺,为孩子提供了讨价还价的借口。

3.别孩子一哭就心软

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一看到孩子哭就心软了,但有的孩子,他恰恰利用了家长的心软——他知道家长会见不得自己哭而满足他的要求。当孩子掌握了家长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得寸进尺。时间一长,家长就会更难掌控局面。

4.家长态度要一致

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家长们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孩子知道,妈妈严厉,爸爸心软好说话,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去求爸爸了,妈妈一个人坚持的原则也会被轻易打破。

所以,当家长中的一方拒绝孩子的要求有不合理的地方时,另一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最好的做法是家长保持协调一致,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商量后告诉你。


十五的vlog


我是煜妈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喜欢讲条件,家长要不要满足,我觉得应该变相的去讨论这个问题。不能把孩子提的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也不能说,孩子讲的条件一个也不满足。要讲究一个适度。

孩子喜欢讲条件并不是孩子固有的本质,而是家长一步步造成的。等到孩子的要求提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时候,家长受不了了,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得找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真正想解决问题,还是得需要家长的智慧,耐心和技巧。

1、少一些物质奖励,多一些精神奖励。

孩子小的时候多一些物质上的奖励,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孩子逐渐的长大,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家长在精神上的鼓励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情况下,孩子跟家长讲条件都是一些物质上的要求。如果家长不断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就会刺激孩子物质欲望,专注于物质享受。孩子长大后物质欲望膨胀,可能会导致犯罪。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家长还是应该给予一些鼓励的,因此倡导多一些精神奖励,比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 让孩子从这些行动当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另一种形式的爱。

2、做事要有原则。

不合理的要求根本不给孩子讲条件的机会,告诉孩子必须去实行,家长态度一定要坚决。或者家长引开话题,然后给孩子讲一些道理,让他明白,这是他的职责,他必须自己去做。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中的一些乐趣,来提高孩子自己做事的积极性,到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及时鼓励孩子,但是不能每件事都鼓励。

俗话说得好,孩子是反映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家长身上的问题,要想改变孩子的问题,家长首先反省一下自己,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你,进来的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煜妈妈,关注我,每天分享育儿知识。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煜妈妈


小孩子总喜欢讲条件,家长该满足他吗?

我们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一般会使用三个方法来让孩子做事情更加有动力。

1.高控型,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完成。

2.放任型,什么事情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随心所欲。

3.奖励型,做任何事情都会给予相应的奖励,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喜欢讲条件。

这三种是大多数父母都会使用的方法,小孩总喜欢讲条件,家长到底要不要满足呢?

我的观点是不要满足。

1.讲条件只会让孩子更加物质化。

因为长时间采用奖励孩子的方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因为他的动力都来源于奖励,他所有的乐趣不是来自于本身,而是来源于在外,帮父母做事情没有乐趣,他的乐趣是来自于你父母的奖励。考100分没有乐趣,他的乐趣是因为考了100分所得到的玩具。

2.讲条件只会让孩子失去动力

我们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会得到奖励,就像打游戏练级一样的,总有一天练到顶级,这个时候就会失去了动力,就会觉得做任何事都没有意思。

3.解决方法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跟你讲条件,这个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件事情是在为你自己做,而不是为父母在做,然后还要告诉他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例如让孩子洗碗这件事情,他肯定会说洗碗给我5块钱。这个时候我们要告诉他,洗碗是一项人生技能,你将来有一天也要去独自生活,所以说你必须学会洗碗。或者是考第1名,要奖励一个大玩具,这个时候我们要告诉他,学习最深层的意义,学习不是为父母学,是为自己学,让他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在学习中获得了乐趣,不需要讲任何条件,爸爸妈妈都会给你买大玩具。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喜欢的观点可以关注头条号:老丁遛娃


老丁遛娃


恐怕!!!您的这个教育方式需要调整一下,坦白讲,孩子现在已经习惯了你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所以,能引导的情况下,赶快引导!!


先说明一下,您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很普遍,这叫做【利益交换】或者叫【贿赂】,这个是父母处理跟孩子关系中常用的影响方式。它的筹码就是通过诱惑,奖励等等,本质上是一种变向的控制,但是他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如果孩子适应了这种方式,那么首先:1、孩子会更依赖于外部的奖励或者他人的评价,看法,2、如果有一天利益不大了,或者不够有吸引力了,那么孩子很可能不配合,那么这种情况下,孩子长大后,是没什么自主性的,责任感和价值感也相应较差,那么相应地,孩子的自信也有有缺失。


那!什么是好的影响方式?就是价值引导!当然这说起来就复杂了,你得在稳固的亲子连接基础上才能施行。但是目前,可以先通过【无条件的爱】和【恰当的边界】来教育,比如,妈妈带你吃大餐,不是因为你表现好,跟你表现好不好没关系,是因为妈妈爱你!再比如,爸爸带你去旅游,跟你考试考得好不好没关系,学习成绩好不好,不影响爸爸妈妈是否爱你!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得先让孩子感知到,爸妈爱你是无条件的,是不需要你有什么好的表现的。然后!什么是边界,就是因为爸爸妈妈爱你,所以在你未成年前,需要对你有所约束,但约束归约束,并不代表我们不爱你。


通过经常性地重复上面的动作,那么孩子会逐步看重自我的成长,而不依赖于外界的奖励!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痞子的蜕变


小孩子总喜欢讲条件,家长是否该满足他呢?首先有一点是值得高兴的,这是孩子聪明的一个表现,他懂得为自己的需求去争取,但并非所有的条件你都得去答应。

都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父母或者是父母平时一些教育来学习的。特别是随着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成熟,慢的开始用语言来为自己获取想要的东西。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有的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就受不了了,开始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导致无法收场。



朋友家有个孩子,就是如此,有一次,大家一起在外面吃饭,他儿子说一定要立马,现在去给他买一个奥特曼,朋友说吃完饭就带他去买,可是在家里当惯了小王子的他,哪里受得了,当场把饭碗都摔在了地上,场面顿时尴尬得不得了,这个事也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所以坚持底线和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有原则的父母,孩子越爱讲条件,所以一定要和孩子定规则,规则这个东西不是大人的世界才应该拥有的,在孩子的世界,也应该接触到。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有责任感且自律。



孩子讲条件,你也可以利用其来培养孩子,但是切记物质方面的一定要慎用。例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吃饭,就会说"你吃了这个饭,我就给你吃零食"等,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养成想要达到某种目的就和父母谈条件,我们可以尝试着用精神来替换物质,例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眼神的肯定。

教育孩子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辛苦的,却也是一个幸福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家长有很大的耐心,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方法,但是实行起来却很难,这就需要家长的耐心,如果家长偷懒,就会养成孩子很多的坏习惯,后期想改正会更加的困难。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萝小卜MAMA


孩子总是喜欢和你讲条件,首先要恭喜你,你的孩子在语言和思维逻辑方面都很正常,甚至很有优势。

第二,要把给孩子定目标变成引导孩子自己定目标。只有自己定的目标才会有动力去完成。完成的好,家长主要给予精神鼓励。不要用物质鼓励冲淡的孩子自己深层次的快乐。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群熊孩子每天到一位老人家门口愉快的玩耍。奈何老人年纪大了,受不得这般吵。一天,老人正在午休,这群熊孩子又来了。在门口吵吵闹闹,玩打仗游戏,踢易拉罐,真是不亦乐乎。于是,老人走到门外对熊孩子说:“孩子们,你们玩的很开心,让我也觉得年轻了很多,谢谢你们。为了对你们表示感谢,我决定给你们每人5块钱,请你们明天继续来玩。”

熊孩子们答应了,开开心心的接过钱走了。隔天同样的时间,吵闹声再次响起。他对孩子们表示由于他是退休老人,收入不高,只能给每个孩子2元钱。孩子们虽有些失望,还是接受了。

第三天,当老人拿出1元钱的时候,熊孩子们愤怒了,他们大声喧嚷“你以为我们每天在这里喊跳不累吗?才1元钱,我们不干了!”

于是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生活。

第三,对于有些必做的,家长要有要求,并不能一味的用奖励的形式。适当的家长的权威还是要摆出来的。平时亲子关系做好了,关键时刻孩子还是明白你的底线的。

各位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喜欢讲条件,要奖励,你会怎么做呢?欢迎一起来讨论





薇姐的育儿客厅


您好!我是彤麟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对待,但同时也要认真的辨别,如果孩子的要求合情合理,我们可以满足,但是面临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我们就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鼓励孩子“快考试了,你好好考,要是考的好,爸爸妈妈一定好好奖励”“如果考进前三名,妈妈就给你买玩具”等等。

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个好成绩,就会使用这种“物质诱惑”的方式来刺激孩子奋发图强。在一大部分家长看来,对孩子的的物质奖励越大,孩子的学习态度就会越好,学习成绩提高的就越快。

但是,需要家长注意的是,没有限度的去奖励,逐渐的就把孩子积极地学习行为变成了和父母之间的交易。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奖励我,我就没必要去努力好好学习了,这就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是在为家长学习,为家长考好成绩。

教育学家认为,物质奖励知识引导孩子学习的一种“催化剂”但是却面临诸多的危险。

我们不可否认,孩子学习需要动力,但是这个动力并不一定要用物质来满足,用物质来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那就不是动力了,而是诱惑更为准确。

在孩子学习中,适当的奖励,并没有错,但那主要是针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努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强化,而不是针对孩子学习态度的转变,同时也不要针对孩子的学习结果。

奖励是一种手段,但关键还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家长一定要记着:不要以现金作为奖励,这样只会让孩子养成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我是彤麟妈,关注我,与您分享更多的育儿方法和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