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社會,學力將比學歷更重要

未來社會,學力將比學歷更重要

未來社會,學力將比學歷更重要

朱永新,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是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和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朱永新教授。

未來學校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發生著變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傳統的教室和學校會不會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當然的學習場所?未來的教育趨勢會是怎樣?由誰來學、誰來教?學什麼?怎樣學?如何判斷學習效果?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教育學家朱永新結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案例,對未來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詳細構想的預判,為教育者們梳理了一條通往未來教育的清晰行動路徑。


未來社會,學力將比學歷更重要


‘ 精彩內容 ’


01

很多年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把所有遊戲和學習放入童年,所有工作塞進中年,所有遺憾留給老年,這是極端錯誤和非常矛盾的做法。”


02

在未來的社會,學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歷只證明著過去,學力才意味著未來。如果我們不能夠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我們將會被時代淘汰。


03

挑戰的勇氣也是遊戲精神的基本特徵。遊戲之所以吸引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夠激發人戰勝困難的勇氣。越是有挑戰,挑戰的難度越大,就越能激發勇者的鬥志。


04

目前學校在未來是大量浪費教育資源。現在我們建一個學校,國家要投資多少億,但是使用率不到50%,如果說是你把寒暑假去掉的話。未來學習中心的話,這個資源會得到很大的利用,而且沒有必要去分別建老年大學和學校。老年人跟孩子們、跟各種人群可以一起來學習。未來可能會出現很多,父母親、爺爺奶奶跟孩子在學,同樣的新的知識和新的內容,那各種補習班裡面,爸爸媽媽為了孩子,去和他一起學鋼琴、一起學藝術。那麼現在我們是為了應試的需要,或者說形成技能的需要,未來它就是真正的學習的需要。


05

美國的瑟谷學校,它從小學,甚至於更小的孩子,就可以進來進行學習了。也是沒有教室,沒有課堂。就是比如說這孩子提出,我要想學藝術或者說學地理,或者是學哲學。想學什麼問題,他跟學校裡提出來,學校裡就給他配導師,給他提供教育資源,然後給他去尋找學習的夥伴,然後他就開始自主學習,沒有系統的課程。


06

孩子自己選課程,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成體系?其實孩子自己喜歡的東西,他會樂此不疲,他不覺得是負擔。所以所謂的負擔就是,他不喜歡才能成為負擔;喜歡的東西,他半夜他也會起來偷偷地去看書,偷偷地去學習。


07

學校,它應該是個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它的理念就是,培養一個內心充盈的現代公民。那麼它的課程設計,它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設計、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把人類各種美好的知識,美好的藝術、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匯聚到學校這個地方,然後讓學生和它相遇。而不是說我設計一個東西,一定要你去學。


08

博士生畢業,大概要30多歲了。人生那麼短暫,那但是我學習的時間花那麼長。所以主張未來學習更多的是一個終身化的學習。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是沒有必要進行連續性的學習。只有對那些從事研究者,專門的技能訓練者,他可能是需要一個連續性的線性的一個學習過程。


09

過去,它整個教育是為工作做準備的。你只要接受完教育以後,工作以後再教育不是必需品了,不需要再學習了,現在不一樣。現在第一,整個工作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職業不斷地在消逝,又不斷地在產生。所以教育已經沒辦法為一個人的職業做精緻的準備。


10

未來按照學習中心的概念,就沒有高考了。因為要高考幹什麼呢?現在為什麼有高考,為什麼有大學畢業證書?是在一個社會還沒有辦法清晰地判斷一個人的基本品質的情況下,所以要給你貼個標籤。未來是一個課程為王的時代。就是我不在意你在哪個學校畢業,我在意你跟誰學了什麼本領,學的什麼知識。


11

不同的父母,在選擇不同的教育資源的時候,是取決於他們的判斷力,取決於他們的水平和眼光。那麼城市和鄉村這個相差就更大。書裡面,就設計了一個國家教育資源平臺,一個國家課程中心。專門去發現和選擇最好的教育資源,然後不斷地更替、更新。這樣國家最好的教育資源,全部在上面。


12

家庭教育很重要,以後很可能父母的有一方,會選擇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一起來學習。所以未來的父母親會更多地要接受父母自身的教育,所以我們辦了新父母學校。希望在你成為父母之前,你就應該進行學習掌握對於孩子的基本認知,瞭解兒童成長的關鍵期的意義和價值。同時,當孩子進入學習中心以後,他就要懂得怎麼去選擇最好的學習中心。


13

我們已經站在一個變革的門檻上,你推開窗、推開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就是這個門誰來推,這是個大問題。當然其實你即使不推,這個門遲早也會開,因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會有很多人會進行這樣自發的民間的這種探索。


有一個人演講說:

200年前的交通,和今天的交通大不一樣;

200年前的通信,和今天的通信大不一樣;

20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和今天的娛樂方式大不一樣;

但是唯一200年前的教室,和今天的教室,幾乎一模一樣。


這是一個特別不協調的事,可能核心就是我們人類,對於慣性的依賴實在是太過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