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生活在血与兵刃中的曹松望通过科举以治国


“一将功成万骨枯”,生活在血与兵刃中的曹松望通过科举以治国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曹松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他毕生苦读,想一朝高中,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却不料一生坎坷,流落江湖,功名失意。

穷极一生准备科考,七十一岁的他终于考中进士,当官两年便去世。“乱世是英雄的时代,不是文人的时代。”无独有偶,他考中进士那年,还有四位年过七十考中的老人。他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被时人称为“五老榜”。真是怪世多怪事!可细细品来,只觉得满含辛酸。若无怀天下的心,何苦寒窗苦读六十余载!

“一将功成万骨枯”,生活在血与兵刃中的曹松望通过科举以治国

曹松写过一首《已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割草)?”曾经的大好河山全被纳入战争中所用的地图,举国一片哀嚎。若是在平时,砍柴与割草又怎能算是百姓的乐事呢?可在乱世,百姓连乐于砍柴与割草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其它的欢乐了。“凭(请)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当时镇海节度使高骈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受封赏,功劳不在其它,而在杀人多。古时按照战争时取敌人首级的个数来计算军功,一个将领要立军功受封赏,不仅要提着无数敌人的头去论功行赏,还要踏着无数己方士兵的尸体去成就自己的光辉。所以还是不要提及那封侯的事了,功成名就的背后是连骨头都枯了的尸体。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传说只要一开战连神仙都发愁,而这两岸的战争就从未有过休止。“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是谁说沧江两岸总是没有战事,这近期血争相流走,染红两岸,何来的安宁?

“一将功成万骨枯”,生活在血与兵刃中的曹松望通过科举以治国


作者因战争四处避难,又因战争不满现实,憎恨战争,同情战乱中的百姓。可他又能做什么来改变现状呢?他选择了科考,经过一次次的失意,又坚持着初心。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歌颂英雄,却忘了英雄背后为之生为之死的士兵;许多人都喜欢用战争的胜利来麻痹自己,却忘了人类之间“相煎何太急”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