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赤壁一战,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南征?

大马哈鱼12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正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曹操才改变了之前一直奉行的统一天下战略:先平定北方--再拿下南方--最后夺取西北,现在南方的赤壁之战战败,南方没有拿下,曹操除了把军事目光投向西北外,还积极进行政治上的篡位夺取程序,同时并没有放弃南方的荆州。

实际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损失并不大,至少有两点原因可以证明:

一是曹操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没损失,包括荆州投降的将领。

曹操

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主要是瘟疫和被火烧死的军队,遭受瘟疫的是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因为水土不服,更容易得,在赤壁被火烧死的军队大多数都是荆州降军,因为曹操率领的是水军,水军本来就是以荆州降军为主力,而这些荆州降军原本就不属于曹操,属于刘表的。

再说了曹操本部的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损失,只是在南郡之战中损失了一员将领--李通,跟关羽交战后不久病死的,别被三国演义骗了,蔡瑁没有被杀,活得好好的,除此之外,只有普通士兵损失,可见曹操的损失并不大。

赤壁之战

二是赤壁之战虽败,但是曹仁仍在江陵城抵抗孙刘联军一年之久,还是战略撤退放弃了江陵城,周瑜才拿下南郡。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的话,势必会影响曹仁在南郡江陵城的防守,要知道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心,如果军心不稳,一切都会兵败如山倒,但是明显曹仁部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打击,反而坚持了一年之久,并且曹操还从襄阳地区不断派出援兵支援曹仁,也从侧面反映了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失并不大。

正因为曹操的损失并不大,所以曹操并没有放弃荆州,这从史书上的记载也能看出来:

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志 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建安十四年就是公元209年,这一年也是南郡之战在进行的一年,曹操回到了谯县老家,也就是今天安徽亳州 ,并在这里制作轻船训练水军,等到秋天七月的时候,曹操又率军进入淮水,到达合肥。从这些记载就能看出,曹操并没有放弃攻打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曹操训练水军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攻打孙权和刘备,因为南方有长江天险,没有水军是无法击败孙权和刘备的,所以曹操要训练水军,但赤壁之战后,曹操就显得相当谨慎了,很少有大规模战争发生,只是局部的小规模战争。

209年南郡之战

南郡之战发生的同时,孙权率军攻打合肥,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当涂县,但都没有攻下,不久曹操还亲自到达了合肥,当时的合肥和当涂都是曹操与孙权交界的前线地带,曹操当时为了防范孙权南下,准备把江淮百姓迁往内地,结果江淮十万百姓担心曹操把他们迁得太远,反而渡江向南投靠了孙权。

在一系列失利的情况下,曹操改变了战略,曹操意识到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击败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因为曹操想要击败孙权和刘备就必须在水军上有所强盛,没有水军是无法突破长江天险的,而水军非曹操所长,在现实情况下,曹操在对南方保持足够的威慑时,开始把战争的重心向西北转移,同时加紧政治上的夺权

1、军事方面

公元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先是以假道伐虢之计,打着讨伐张鲁的旗号,逼迫关中的马超、韩遂造反,曹操借机收复关中,平定凉州。同时,曹操对关中用兵,引发了益州刘璋的恐惧,同年,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攻打张鲁,结果张鲁没有攻打,刘备反而把刘璋拿下了。

213年,曹操封公

公元213年,曹操征孙权,攻破了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了孙权的大将公孙阳,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峙,还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最终无果而返。

公元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张鲁向曹操投降,原本曹操有机会乘胜进军益州,司马懿和刘晔都劝曹操乘胜攻打,可是曹操居然以“得陇岂能望蜀”为由拒绝了,要知道当时可是个大好机会,刘备率领主力在荆州与孙权对峙,不在益州,这么好的机会曹操居然放弃了。

2、政治方面

212年,曹操模仿萧何,以“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礼节自居。

213年,曹操称魏公,终于迈出了篡位夺权实质性步伐的一步,还不惜逼死了荀彧。

216年,曹操称魏王,称公晋王,除了不是皇帝,曹操应有的待遇都有了,基本上做好了篡位的准备工作,只要时机成熟,曹操随时能够篡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一方面在军事上有所行动,一方面在政治上大展其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篡位夺权,这是明摆的事,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于是曹操把实际统一天下的机会留给了下一代去完成,也就是把击败孙权刘备,渡过长江统一南方以及全国的机会留给了下一代,曹操在做的,就是完成权力的世袭,世袭权力就是篡位。

虽然曹操在当时实力仍是天下最强,因为加紧了篡位夺权的步伐,所以曹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临了朝廷中拥汉派的最后搏死一击,这样曹操内外都有敌人给了很大压力,内部先后有魏讽、吉本、韦晃等人的叛乱,以至于让曹操不敢离开权力中心太久,所以在面对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曹操都不惜放弃,而外部又有孙权、刘备这样强大势力且一时无法击败的存在,所以曹操只能接收现实,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自己只完成篡位的准备工作。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马上组织南征。开始很顺利,刘琼不战而降,献出了荆州,于是曹操又把目标瞄准了东吴。孙权见曹操势大,便和刘备结成联盟,东吴大将周瑜在赤壁用火攻,一举击溃曹操,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按很多人的想法,曹操惨败后逃回北方,应该整顿军马,再次南征,报赤壁之战的“一箭之仇”。但为什么曹操很长时间没组织大规模的南征呢?

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北方百姓生活困苦,需要休养生息。

曹操打败袁绍之前,北方连年战事不断,百姓们生活就比较苦。曹操打败袁绍平定北方之后又马上南征,这使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曹操的谋士贾诩就曾劝曹操,他说应该先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然后再南征。但曹操没听,结果以失败告终。如果曹操不为百姓着想,稍做整顿再向南方用兵,只怕百姓起来反抗,势必造成后院起火,得不偿失。所以失败回来的曹操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安抚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这个过程至少是需要几年时间的。

二、军队需要重新整顿。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加上瘟疫的流行,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那么这次惨败也给士兵造成了心理阴影,南方的气候环境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恶梦一般 ,如果军队有心理医生的话可能调整的能快一些,可惜当时没有。所以回去之后,曹操要重新整顿军队,重新振作部队的势气。更主要的一点是重新训练水师,没有一支好的水师想征服东吴是不现实的,因为孙权的防御所倚仗的就是长江天险。那么训练成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啊!

三、孙权、刘备实力大增。

通过赤壁一战的大胜,孙权、刘备的实力迅速壮大,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虽然曹操的实力还是最强的,但孙权和刘备是结盟关系,曹操如果攻得越急,那么孙刘联盟就牢不可破。如果曹操暂缓进攻,等待孙权和刘备的关系出现裂痕(孙刘两家对于荆州的归属有矛盾,后来他们达到的协议是刘备暂借荆州),那时再南征要顺利得多。所以曹操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

四、西面马超、张鲁有威胁。

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敌人可不只是南方的孙权和刘备,还有西面的马超和张鲁呢,他们也时刻威胁着曹操的西大门,所以曹操认为必须把西面平定了再南征。这样,南征的时间也只能往后拖了。

结语:

古代打仗并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盲目地出兵打仗,一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博超讲堂


三国时期的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其实,这其中是有很多因素相互制约的。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曹魏在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的南征。


一、曹魏的北方根基

在赤壁之战之前,北方已经从黄巾起义开始,就经历了连年战火,粮饷不足,民不聊生。而在曹魏集团的内部,也没能完全的拧成一股绳,外加虽然曹操此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南征之下必然会置汉献帝于朝中,而曹操随军远征,势必担心“后院起火”。

也正与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开始休养生息,整顿兵马,积极改革屯田制等兵民土地政策,增加粮食产出,并且设立“摸金校尉”,增加部队军饷。这其中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为了稳定曹魏的北方根基。


二、曹魏的水土不服

长期占据北方的曹魏兵马,在平原战争中屡建战功,但是长江以南,确实江河密布,崇山峻岭,可谓是易守难攻。而对于曹魏的北方军马,南征之下,除了地形的因素外,还有复杂的气候制约,南方多阴雨,多沼气,而这对于善于指挥平原作战的曹魏将领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而从军士的饮食方面,南北方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因此,水土不服成为曹操南征的绊脚石之一。


三、吴属的人才辈出

在赤壁之战时期,虽然曹魏的兵马强盛,麾下尽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将领,但是此时的东吴和西蜀,也不是吃素的。在魏蜀吴的谋臣将士都不分上下之时,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吃掉对手。而曹魏的麾下虽然人才济济,但是谋士们都势均力敌,统治者也不乏猜忌重重。所以很难定下统一的强有力的执行战略。


所以综上所述,从曹魏的北方战略格局等多种因素制约下,赤壁一战之后,魏军短时间内只能调养生息。


草竹道人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起伏跌宕的时代,黄巾起义,军阀割据,东汉政权迅速被瓦解。“每逢乱世出英雄”,东末年的战乱局面也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当世英雄,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战胜了袁绍平定了北方的曹操,又带领全部人马南征,意图平定南方,统一天下。正好荆州的刘表去世,继位的幼子刘琮投降。曹操在长江北岸的荆州与南岸的东吴对峙。

公元208年,东吴和曹操发生了一场大的战争,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结果人们都知道,孙权和刘备联盟集团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曹操也不得已返回北方,直到去世再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南征。

赤壁之战后,曹操之所以在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南征有这几个原因。

人口锐减,需要恢复国力。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时曹操号称80万军队。这也应该是当时曹操全部的精锐力量。赤壁之战失败后,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使得曹操的军队发生了大的瘟疫,很多军士都死在这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曾有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君还。”这场瘟疫甚至使得曹操的军士只有十分之一得以存活,也就大大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实力。而此时的北方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后锐减,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去休养生息,甚至会产生叛乱。《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中就有记载“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也就是当时的人口只剩下原来的1/10。在这种情况下,兵源都不好找。曹操的著名谋士贾诩当时并不赞同曹操南征,认为应该休养生息安抚百姓,贾诩曾劝谏:

“明公昔破袁绍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然大;若称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白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贾诩认为只要休养生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江东的民众就会臣服。

地方势力地涌动

曹操南征前听从郭嘉的建议,深入辽东斩除了袁绍的势利,基本上解决了北部的问题。西北的马腾却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赤壁之战后马超叛乱,曹操又率军征马超。刘备占领西川后也趁机攻取汉中,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吓得曹操差点迁都,直到去世时也没有再次大规模南征。

长江天险的阻隔

赤壁之战的失利,让曹操明白,长江天险是他南征最大的障碍。以陆战为强项的北方军队,在长江面前是一无用处。要想就要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水军,这是需要时间的。

局势的变化

赤壁之战之前刘备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曹操也未曾与孙权也交战,不知道东吴人才辈出,才贸然出兵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长江以北的几个州郡,又迅速占领了益州,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曹操再出兵南征已经是毫无胜算了。

因为上面的诸多原因,使得曹操无法再去大规模的南征。


叶子写实


首先,最好的机会已经过去了。刘备和孙权根基已稳,不可能再轻易翦除。

其次,更重要的,他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做:他和汉献帝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偌大的家业是留给子孙还是留给汉家王朝,自己到底是做周公还是周文王?如果留给子孙的话,留给谁呢?身边这些一起征战多年的猛将谋士,他们一个个态度如何,到底支哪边?

所有的这些问题,他心里都没有最后的答案,但他已经54岁了,在那个年代里已经算是高寿了,不能再等了。

统一天下重要吗?重要,但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历史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出征明显减少。有两次到了长江边上,也没打什么仗就回去了。大一点的战争,大约只有三次,一次是马超韩遂进攻关中,曹操出兵平定。后两次是在汉中,先是收服了汉中的张鲁,然后又被刘备抢走了汉中。

在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汉中到手以后,司马懿曾经劝曹操进击蜀中。曹操的回答竟然是:人心苦不知足啊,怎么可以得陇望蜀呢?!这一年为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曹操61岁。

这些年之间,曹操大约忙了这么些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曹操)为丞相。”赤壁之战也发生在这一年。曹操时 54 岁。

建安十六年(211年),征马超、韩遂。这一年,曹操57岁。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正月,“公还鄴。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58 岁。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59 岁。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60 岁。

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得汉中而还。——61 岁。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62 岁。

建安二十三年(217年),刘备攻汉中夏侯渊,曹操出兵救援无果,最终夏侯渊被杀。次年,曹操退回长安,时年64 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终年 66 岁。

翻过年头,曹丕代汉自立,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灭亡。




凉席南瓜


赤壁曹操大败,曹操、孙权和刘备进入鼎立势力动态震荡期,曹操虽做着重新南征的准备,但一直受到孙刘联盟及其他势力的牵制,根本没有精力大规模南征。

一、赤壁之战及后果

1、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形势和考虑

公元200—207年11月,曹操消灭了袁绍的势力,彻底统一了北方,将视角投向了南方,特别是荆州这个自古兵家必争的核心之地。208年在进行必要的政治准备的同时,在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兵随时准备南征。

此时刘备带关羽、张飞、赵云投在刘表手下,因与蔡瑁为代表的荆州势力矛盾,避祸驻扎新野,与驻扎在夏口的刘表大公子刘琦护卫犄角互援。8月刘表病逝,二儿子刘琮继位荆州牧。因担心刘备就近取荆州,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率领轻骑赶赴宛、叶,在老朋友蔡瑁(刘琮的亲舅舅)的配合下,刘琮投降,曹操接着击败刘备,轻易得到荆州。

曹操战争准备是重点打刘表取荆州,没有想到荆州轻易到手,并且再次击溃刘备,占领江陵,刘备走夏口,有与孙权联合之事。按照形势,为彻底消灭刘备,曹操希望孙权不要插手,所以给孙权写了一封信,核心意思率大军:“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东吴上下一时恐慌,战、和纷争不下。

2、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的基本状况

曹操击败刘备,轻取荆州水陆军备,刘备逃往夏口,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准备联合孙权,共拒曹操。当时孙权方面“文主降,武主战”争论异常激烈。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比,孙权也犹豫拿不定主意。最后在东吴大都督周瑜和谋臣鲁肃的坚持下,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纵论形势的分析下,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其实孙权也看到了曹操常年征战,南下准备不足,曹操的信也无非是想吓住自己,像轻易收取荆州一样收取江东。孙刘联军5万多人在周瑜的统领下,与曹操在赤壁一带相会相持。

3、赤壁之战后的局势

曹操其实应该按照谋臣贾诩和程昱的建议,安抚百姓,进一步扩大荆州胜利的政治优势,东吴将不战而降。结果一封“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战书,没想到孙权不买账,只能实施决战。为克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缺点,把所有战船铁索相连。东吴老将黄盖诈降,火攻曹操水军大寨,曹操水陆大寨大火连片。曹操在孙刘联军的夹击之下,只能将余船焚毁,领兵撤退,败走华容道。

赤壁曹操元气大伤,实力聚减。刘备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下,从征战多年还没有根据地的困境,一举夺得非常富足的荆州战略要地,实现了《隆中对》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第一步。孙权也乘此机会扩大了很大的地盘。赤壁之战是三方一次决定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是三国鼎立的一个分水岭,赤壁之战后基本奠定了魏蜀吴大足鼎立的割据。

赤壁战后,曹操返回北方,仍然开始做着重新南征的准备,在淮河训练水师。孙刘联合一起攻打下江陵,孙权因为战略形势需要,害怕曹操的威胁,把江陵借给了刘备,刘备一下子和曹操直接接壤,直接受到两方的牵制,真正的三国犄角产生了。

二、赤壁之战后三国的战略侧重点

209年—210年,赤壁之战后,留守江陵的曹仁战败退守襄樊。刘备带兵占领荆南四郡。孙权为让刘备牵制曹操,把江陵借给刘备,自己向南攻打交州,孙权退出荆州。

三、三国势力角逐最后的焦距点

1、211年曹操平西凉。曹操回到北方,一方面强化内部集权,再一方面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派夏侯渊带兵进入关中,明面意图是攻打张鲁,实际上要收编规整关中各大势力。马超韩遂等不肯就范,联合叛乱攻下长安,据守潼关。西凉叛乱直接威胁到曹操的后背,曹操亲率主力出征,同时命南线曹仁北上协助作战。东线部队则驻守合肥,应对孙权主力部队的进攻。这又给刘备创造了战略机遇,于是刘备受刘璋邀请带兵入蜀,荆州暂时处于压力搁置。

2、213年刘备、刘璋汉中反目。

曹操忙于平叛,刘备和刘璋反目,刘备全力攻击张鲁,孙权也很配合,在东线全力攻击合肥后背,曹操好不容易腾出手,救急奔合肥抗击孙权。关羽守荆州又处于角力之外。

3、215年曹刘汉中争夺战。

刘备吞并了益州,虎视汉中,威胁长安。因此曹操战张鲁,取汉中。直接对垒刘备,两者主力争夺汉中时,孙权又趁机两线给曹刘添乱。荆州方面刘备迫于压力割让了三郡给孙权,孙权参与到了荆州的争夺之中,荆州正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东线、西线两头征战

217年——218年,曹操非常恼怒两线作战,趁夺下汉中腾手东线打击孙权,痛下杀手把孙权打的投降称臣。刘备又趁机攻打汉中,曹操苦于两线苦战消耗,迁出汉中人口,放弃汉中。其实双方均无力再主动发动进攻。

5、关羽北伐。闲置修养七年多的关羽,其实只要按兵不动,曹操、孙权两家都不敢轻易盲动起战端。刘备也会得到很好的修养生息。

可惜关羽看到曹操、孙权疲惫,错估形势,盲然发动北伐,攻襄樊,擒于禁,杀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把曹操打得痛彻骨髓。曹操联合孙权倾全国之力碾压关羽,孙权背后偷袭关羽,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综上所述:曹操208年赤壁战败后也一直想南向复仇,但孙权、刘备在东西两线不断的出击形成战略压力,长达十年,为不断应对两线挑战,无力南向大规模南征。这也让关羽得到长足的修养,但关羽盲目起战端,也自取其祸。

这段历史和人物故事给我们的直接的启示就是:积累实力非常重要,战略实力要发挥效用时一定要充分分析各方资源的具体情况,既要知己,更要知彼,权衡厉害,再决定战略力量的使用,切不可盲然启用战略力量,最后留下祸患。


晴空远望史


政治团队需要巩固,军事实力需要发展,经济实力需要提升,外部环境需要拓展!

具体为一:曹操在水军上的短板,是无法占领南荆州的,就算打下荆州也无法消灭江东的强大水军!二:为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向西北发展,消灭西凉,打服草原部落,吞并汉中益州对孙刘形成战术包围!三: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损兵折将,势力已经不能对另外两家形成泰山压顶之势!统治区内急需修整,发展经济!



吕梁路过


简单来说,曹操自己就打了好几次南征。

赤壁之战前,曹操只是名义上统一北方,而且统一的时间很短,随着他在赤壁大败,北方人心自然浮动,曹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到稳固北方上面。

赤壁之战爆发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年末,这年曹操54岁,在年初他才刚平定河北,接着就训练水师准备南征;七月听到刘表病重,发动南征;八月刘表死了,刘琮继任;九月刘琮投降;十二月曹操战败,撤军北返,留曹仁等人守江陵。

曹仁和周瑜僵持一年后撤军,退守襄樊,周瑜攻取江陵,刘备则趁这个时间攻下了名义上臣服曹操实际上独立的荆南四郡。随后孙权转头攻打交州,又是嫁妹,又是借荆州,换得让吴军由湘江水道(经过荆南四郡)入交州。

在孙刘忙着瓜分南方的同时,曹操在两手抓,一手抓权位,一手抓北方,当然,稳北方的时候不能被南方钻了空子,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派于禁、臧霸等人率军南下,消灭了盘踞淮南多年的梅成、陈兰等人,对合肥的防务进行了全方位的整顿,用以防备孙权。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向西用兵,他派夏侯渊带兵进入关中,名义上是练兵攻打张鲁,实际上是要把关中的军阀一并收拾掉,收回权力。马超等人自然不干,于是关中军阀联合起来对抗曹操,逼得曹操亲自出马,这是赤壁之战后曹操的第一场大战役。

打了不到一年,胜局已定,曹操留夏侯渊留守征讨马超等人,自己于建安十七年(212年)初返回邺城,接受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说是如萧何故事,可算上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就当了丞相,他可比当初的萧何风光多了。

此时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荆州无力北伐,东线的孙权倒是常往合肥走,可惜始终打不下来。当曹操腾出手来后,也想教训一下趁人之危的孙权,于建安十七年末发兵征讨之。

这是第一次濡须之战,双方相持一个多月,曹操见占不到太多便宜,感慨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就走了。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受封魏公。次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又想起来孙权,发兵征讨,无功而返。十二月,曹操废杀伏皇后。也是在这一年,刘备吞并益州,成长为曹操的又一大威胁,曹操再度将目光转向西方。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因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正想跟孙权大战一场,但听到曹操征讨汉中,还派张郃进攻巴中,立刻跟孙权议和,率师西向。

到十一月,张鲁投降,曹操可以说是彻底统一了北方,开始谋划下一阶段的事宜。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曹操晋封魏王,又想起了自己征讨汉中时孙权曾进攻合肥,于是年末南征,第二次濡须之战爆发。

这次曹操一直打到孙权请降,由于刘备在西线的动作,曹操又把视野重新放回西线。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发起汉中之战,争夺汉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亲自出马,救援汉中。曹操还未抵达汉中时,曹军主将夏侯渊即战死,汉中曹军大乱,情势急转直下。

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在经历两年的拉锯后,汉中成了鸡肋,曹操把汉中的人口全部迁出,放弃了汉中。

同年,关羽从荆州出发,主动带兵进攻曹仁,开始自己威震华夏却转瞬间败走麦城的军事急转。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终年 66 岁。

看着以上的时间线,我们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也南征了好几次,但都没有多大的成果,因为他面临的问题很多,中央有地方也有,他解决事情的方针也不再是统一为主。统一很重要,可到了他这个年龄,给后辈留一个稳固的家当更重要,正是由于他的铺路,曹丕刚上位就能代汉。


平沙趣说历史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还用问?没有精力在短时间内发动一场大的战争。你以为打仗很简单,隔一两年就能发动战争?你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事情太简单了,尤其是牵扯到几十万人的大战役,那更是要谨慎对待。

想当初,曹操在赤壁一战中大败,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连刚刚得到的荆州也不翼而飞,可以说是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以致于将近十年时间,曹操也没有发动一场大的战役。有人说,是为了安定内部,这还理由太牵强了,在我看来,在赤壁大战结束后,曹魏内部没有什么太大的波动,唯一一次发动战争,是在杀死马腾后,其子马超和韩遂率军为父报仇,不过那次时间并不长,而且很快就打胜了,所以算不上一场大规模战役。



当然了,曹操在他死前,依然没有发动一场大规模南征,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将对外部的注意已经移向到内部,说白了,他想更进一步。赤壁大战前,他还是个宰相,赤壁大战后,他被加封为魏公,加九锡,这就等于他有了自己的封地。当然了,后边越来越大,直接是魏王级别,离皇帝之位仅仅隔一步之遥,只不过他将这个机会留个了他的儿子曹丕。


青史回声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军的战略重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前期曹操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北方的休养生息上。由于赤壁之战时曹操政权本身存在着诸多的隐患,赤壁之战失败后引发的一系列反应使曹操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重新巩固自己在北方的政权统治。后期曹操开始重新制定进攻南方的策略,但仍然以守为主。曹军在南方大体可以分为三条战线:西线夏侯渊、南线曹仁、东线张辽。因为孙刘联盟的形成对曹操在西线和东线给予的压力最大,所以曹军被迫在长安-汉中、合肥-濡须口这两条战线上来回作战,而荆州的曹仁线却并没有引起重视。

公元209年,曹魏政权仍然不是铁板一块,前期为了壮大势力、拉拢很多地方武装,这也给地方保留了相当大的自治权和兵权。这些地方武装大部分都是迫于曹魏的压力而臣服,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忠于曹操,曹魏在赤壁之战大败之后这些地方武装就趁机造反。

公元211年,曹操在平定西凉叛乱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收回地方的一些兵权和管辖权。当时曹操派夏侯渊带兵进入关中,名义上是为了攻打张鲁,但实际上就是要收复当地的一些势力。马超、韩遂等人一看曹操要来攻打自己,于是联合叛乱攻下了长安,据守潼关。这场叛乱对曹操的政权威胁是最大的,曹操亲自率军带平乱,前后共用了共两年时间才平定。

公元213年, 孙权在赤壁之战大获全胜之后,趁曹操带主力部队平定叛乱的时机,孙权就一直派兵在东部战场攻打曹操的战略要地合肥。而曹操好不容易腾出手来,想要教训一次孙权。但看到自己的实力之后,占不到太多的便宜于是就立即撤军了。

与此同时,在荆州方面关羽为了配合汉中王刘备的主力部队作战策略,于是主动带兵攻打曹仁。从这个时候起,荆州就又重新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