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为什么不从海上进攻曹魏?

陈旭俊


好主意,三国时期的抢滩登陆,直接给曹魏来个釜底抽薪,那么吴国一统天下岂不美哉?

但是,诸位脑子都能想到的事儿,东吴孙仲谋底下那么多大脑袋瓜岂能想不到?他们老早就打起了从海上进攻曹魏的计划。

东吴的海上力量自然不在话下,中国自秦始皇时期海上行船能力就已经很不错了,要不然他岂能那么放心的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东渡?到三国时期,中国沿海的海路贸易已经具备一定的繁荣,科技上对海船的制造也越来越熟稔;试想连小小日本的邪马台都能不断派人与魏国不断交流,那么以水军见长的吴国怎么可能差到哪儿去。

真实历史上的吴国水军其实相当强大,不仅已经应用了水密隔舱技术,甚至已经拥有了“海军”的构成。根据三国时吴国人康泰著的《吴时外国传》,吴国的七帆船甚至可以顺风开到“大秦”去,他与朱应更是受东吴派遣,坐海船前往了扶南(古中南半岛)等东南亚国家,与南海诸国交通往来。

而且东吴还有超越汉武帝时“三层楼船”的“五层楼船”,当年吴主孙权更是造有“飞云”、“盖海”、“长安”等楼船大舰,光“长安”一艘船就能“载坐直之士三千人”,相当有名。按《三国志》记载,赤壁大战后,周瑜将曹仁围在南郡,又分兵激战于夷陵,抢夺了曹军300匹军马,就是通过船运走的。

那么东吴利用了海上优势进攻曹魏了没有呢?不仅有,而且声势相当浩大,战略相当明确。东吴一方面派遣战船寻访台湾、日本,期望能抓取更多的人口,一方面与辽东的公孙渊势力相联合,寻求共同破曹的良机。

但是很可惜的是,孙权的大略几乎全部失败了,海上行船的艰险超出了那个时代的能力,东吴消耗了大量的兵员和财物却几乎一无所得,辽东势力也选择了与曹魏结盟。而寻访台湾、日本的舰队也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果,反倒损兵折将,仅仅在夷洲取得了“掠土人数千”的战绩。

黄龙初年时,孙权就已经准备派舰队出海寻找海外的岛屿,以求能掳得人口补充东吴的弱势。三国时期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中国人口数量骤减,因此孙权把快速充实国家的主意打到了海外,但此举受到了陆逊、全琮的反对:“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可以说这段文字完全叙述了孙权海上战略的问题。

孙权没有接受二人的反对,仍然于黄龙二年派出了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寻找亶州、夷洲。这次出航开始还顺利,他们跑到了夷洲(今台湾),在那里俘虏了数千土著居民。但随后往东寻找亶洲(日本)的旅途却是场死亡之旅,不仅没有到达日本,反倒“士卒疫死者十亡八九”,简直是入不敷出。黄龙三年,这支舰队返程后,孙权气急败坏的将卫温和诸葛直“违诏无功、下狱诛杀”了。

不过这似乎不能说明东吴没有真的到达日本,日本在同时代可以说掀起了一股“东吴风”,留下了不少来自东吴的文物,今天的和服都被称为“吴服”,东吴对日本的影响相当大。我们只能说,因为当时海上航行的危险性,导致孙权断绝了海外扩张或掳掠人口壮大自己的心思,因为这太不现实了,也不可能靠海外掳掠人口来扭转自己与曹魏的人口差别。

收敛了不切实际野心后的孙权,采取了更务实的思路面对问题,他开始继续通过海路的合纵连横来对付曹魏,东吴的舰队开始从江浙地区往北面扩张。可能因为当时的东吴确实在海上形成了称霸的局面,本来与孙家有斩使之仇的辽东公孙政权向孙权表达了结盟的善意,因此两家关系迅速回暖,东吴的航船也屡屡从曹魏的地盘突破到辽东。

按照《三国志·公孙度转》注引《魏略》的说法,东吴的海船是“越渡大海,多持货物,逛诱边民。边民无知,与之交关。长吏以下,莫肯禁止。至使浮舟百艘,沈滞津岸,贸迁有无”,简直是令曹魏不能忍也。

这边孙权也没闲着,在通过行商式的运行后,熟悉航线和沿岸态势的东吴又开始了大动作,孙权这次派出了周贺、裴潜率军通辽,舰队“浮舟数百”,相当下血本了。

嘿,你听听这名字,“赔钱”,不用说,老孙家又完了。魏国的汝南太守田豫这会儿正率着青州的兵马在暴打公孙渊,这田豫是谁?他早年跟刘备,后跟着公孙瓒,之后又跟着曹丞相打乌丸、破鲜卑,能让轲比能吐血的三国名将,智勇双全的牛人。

田豫一得知东吴的舰队来袭,立马来劲了,魏明帝让他撤军,他说这怕个鸟,吴人开船跑这么远总要回去的,到秋天会刮大风不利于行船,风高浪急他们肯定得找地方靠岸,呵呵!那咱就先找个好靠岸的地方埋伏起来。

田豫很老练的判断出东吴舰队会在成山靠岸,他让部队先在这里设下了埋伏,等到9月份,东吴的舰队浪够开始返航,果不其然他们遭遇了大风,许多船只纷纷触礁。余下的船只在成山靠岸,全成了魏军的刀下之鬼,连主将周贺都给斩了。

孙权差点吐血三升,本来有个大好的开头,却还没开始就又失败了。不甘心的他当然不会放弃勾连辽东这么好的机会,遂在嘉禾二年三月又新组了一支舰队出海。孙权偏执的拒绝了张昭等人的反对,让舰队带上了九锡、珍宝和使者,要封公孙渊做燕王。张昭说:“对公孙渊这人岂能当真?他也不配这么高的待遇呀,只需要派几百人去送个帖子给点好处就够了,他如果跟着魏国跑了,那咱吴国的使者危险不说,脸往哪放啊?”

结果孙权不仅不听,连剑都拔了,气得张昭称病不再上朝。孙权说你不上朝好啊,干脆拿土把他家门堵了,张昭一看大怒,更加对着干,自己在里面也搞土封起了门。

总之一场闹剧过后,孙权的第二次通辽舰队还是起航了,他们耗时三个月到达了旅顺。结果正如张昭所说,公孙渊不仅翻脸了,而且还斩杀了全部的吴军使节及将领,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统统被砍了脑袋,船货和士卒被辽东军掳掠一空,被斩首的都有三百级,可谓全军覆没,那损失可比曹操的赤壁之战惨。之后公孙渊将东吴使节的人头送到洛阳,美滋滋的得了个曹魏的“乐浪公”封号。

此事搞得六十岁的孙权面如死灰,差点亲自带舰队出去找公孙渊拼个你死我活,被陆逊等人死死的劝住才作罢。之后他向张昭道了歉,又折腾了许久才平息这段败仗。再加上高句丽意外的进贡,这令孙权总算是心里能好受点。高句丽进贡了80匹马,装在船上运到了东吴,而孙权以皇帝身份册封了高句丽之王位宫为“单于”。

很快这个位宫又狠狠铲了孙权一巴掌,本来第一次与高句丽的外交就不情不愿刀光血影,第二次高句丽人直接二话没说将东吴使节剁了,脑袋送到幽州表功。

赤乌元年时(东吴年号换的忒勤),因为司马懿疯狂攻辽,憋不住的“乐浪公”公孙渊又舔着脸找东吴这“唯一外援”帮忙,吃了几次亏的孙权本想砍死公孙渊的使者,但他在权衡之下,依然决定与辽东结盟抗曹,很快便再次调动了舰队大军,准备跨海去帮助辽东对付魏国。

不过曹魏对此事看的相当透彻,魏明帝问臣下:“这孙权来帮辽东怎么办?司马懿会不会因为前后夹击被人搞死”。蒋济说:“连子弟发生危险都不动弹的人,怎可能会真的去帮再三羞辱过他的人呢?只是骗公孙渊的计谋罢了”。

孙权干了件什么事儿呢?他答应公孙渊答应的好好的,却只做样子,舰队动都没动,看着公孙渊被司马懿一下下捏死,一直等到司马懿打完辽东撤军,东吴的舰队这才跑出去捡便宜。再加上魏明帝这时候死了,魏国内部一派鸡飞狗跳,司马氏也急于干一些自保加夺权的勾当,东吴的趁火打劫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在。

首先遭殃的是旅顺口的牧羊城,吴军突然登岸,魏军留守的军队猝不及防,与吴军大战几合后不敌,让吴军上岸后很是掳掠了一番,拖走了大量人口。

令吴军始料不及的是,北方由于连年的征战,再加上刚刚过去的司马懿对公孙渊的战斗,早就成为一片生灵涂炭的土地。不仅刮不出财富,残余的民众也是十不存一,所到之处尽是荒凉。再加上吴军与曹军的大战,人民纷纷逃难而去,哪里还值得打?曹丞相所说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正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现实写照。

而且三国的军队存在很严重的行军问题,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带根本无法完成登陆后的长距离作战,这就注定了东吴的舰船只能是骚扰下沿海的地方,同时还得担心气候及沿岸驻军的打击,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在海上战略失败后,孙权很现实的绝了这种心思,毕竟海上行动投出去的钱力是巨大的,有公孙渊在,他们还能通过辽东购置马匹、奴隶,甚至以海贸来富强自身。但辽东和高句丽两条路破灭后,即便能对这些地区存在沿岸控制,吴军也丧失了其海权能带来的利益。

之后孙权将力量用在了对安徽一线的突破上,他不仅亲征了合肥,还派诸葛恪攻打了六安,但最终都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


王司徒军武百科


传统观念都认为东吴的水军战斗力很强,再经过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让曹操83万雄师灰飞烟灭的喧染,更是让人觉得东吴水军的实力举世无双。于是衍生出来一个问题:东吴为什么不从海上进攻曹魏?如果从海上进攻是否对曹魏的危胁更大?而事实是,三国时期,东吴除了利用船舶用来和东南海岛进行贸易,以及和辽东公孙渊部进行联系以外,从没有从海面上向曹魏发起过进攻。本文尝试从船舶装备和士兵素质两方面因素来分析这个问题。

先说船舶装备。东吴的战船主力是楼船,楼船最长可达近30米,船上可建四五层楼层,配以不同兵种和武器,这就让楼船形成了立体式的军事行动能力,无异于三国时期的航空母舰。虽然东吴的战船很先进,但事实上荆州的水军战斗力也很可观。大败曹操的孙刘联军中刘备带领参战的水军就是荆州的水军。不管是东吴,还是荆州,当时中国的船舶主要用于在内河上行驶,因此主要考虑的都是大江大河的水文特点。而海洋和内河的水文特点则是截然不同。以东吴的楼船为例,虽然楼船可以对普通的小型船舶拥有巨大优势,然而其抗风性能比较差,历史文献中就有多次记载楼船在长江上被大风刮翻倾没的案例,如果到了风大浪高的海洋上,恐怕倾覆的机率更大,更不用说向岸上的敌人发起进攻了。

除了当时东吴的战船不具备海洋做战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的战船并不具备远距离的攻击能力。现代战舰利用远程火炮就可以对地面形成强大的火力网,在摧毁地面上的防御力量后,就可以轻松的登陆进行占领。古代如果想从海上对地面发起进攻以及占领,无疑还需要登录去攻城,而冷兵器时代攻城是考验技术能力的,得携带完备的攻城器具,没有这些攻城器具,无疑是去送死。而这些攻城器具对于古代的船舶来说,无疑是无法投送的。

再来说说东吴的士兵素质。就像北方普通人只习惯于骑马而不习惯于乘船驾船一样,当时的东吴士兵在陆战方面的能力则也是其短板。从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几次领兵进攻合肥,结果都是损兵折将毫无进展,甚至自己还多次出现险情。最终落得个“孙十万”的美名。关羽在荆州时,攻城拨寨,对曹魏攻势凌厉,围攻襄阳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吴军得到荆州以后,基本上就只剩下死守毫无作为了。到了东吴晚期,诸葛恪北伐,照样大败而归无尺寸之攻。东吴对北方用兵没有一次成功的事实并不是巧合,只能说明东吴士兵的陆战能力是比较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综合来看,东吴从海上进攻曹魏无异于是自取灭亡,毫无胜算的。这也是东吴从来没有打算过从海上进攻曹魏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