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在這段東西綿延1公里的山崖上,矗立著252個窟龕,51000多尊精美的佛像,他們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只有幾釐米,或立或臥,或微笑或沉思,無不動人心魄,這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巨大的石窟群,是石窟藝術在中國走向全石化的起點,在這裡,多種造像風格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每一個面對雲岡石窟的人都會被他恢弘的氣勢所震懾,那麼究竟是誰把這座山崖打造成一座流光溢彩的藝術殿堂呢?

答案是北魏的皇室。從公元220年到公元618年,中國北方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戰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而佛教這時候宣揚的是生死輪迴,因果報應,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人的慾望造成的,只有消除慾望,忍耐順從,才能到達極樂世界,這樣,佛祖就給痛苦掙扎的芸芸眾生帶來了希望,只要今生潛心修佛,積德行善,來世就能進入一個美妙的極樂世界。公元398年,北方草原上的少數民族鮮卑族逐漸崛起,越過長城,進入了今天的大同,並且定都在這裡,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面對自己統治下的漢民族,北魏皇室為了緩和民族矛盾,開始以身作則,並且引導人民信仰佛教,北魏的開國皇帝自從定都平成的那一天,就迫不及待的立佛教為國教,並且在平城地區開窟立寺,大規模弘揚佛教。而戰亂之中的百姓也需要一個精神支柱去安慰現實中的痛苦。在這樣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之下,雲岡石窟得到了大規模的建設。這個勇猛彪悍的少數民族逐漸和漢族融合在了一起,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認識雲岡石窟,首先從最早的曇曜五窟開始。這5尊高13.8米到15米的巨大佛像,依次代表著北魏建國初期的五位帝王,深入這些洞窟,彷彿穿越時空打開了一個塵封已久的歷史博物館。這五個石窟,是在當時國家最高的佛教官員沙門統曇曜的主持下於公元460年開始開鑿的。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雲岡20窟

雲岡第二十窟,這尊最富有標誌性的露天大佛,就是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化身,他雙目細長,高發髻,高鼻樑,雙肩寬厚平直,坐像身姿氣韻萬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表情。他是第一個把佛祖帝王化的皇帝。拓跋珪對佛教的態度與佛教希望藉助皇家權利在中國生根的願望不謀而合。當時中國北方的佛教領袖法果和尚改變了佛門不服從皇權的慣例,公開宣稱當今皇帝是如來佛轉世,並且帶頭匍匐在了拓跋珪的身前。於是,佛祖成了皇帝,皇帝成了佛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拓跋珪非常滿意自己能夠和佛祖相提並論,法果和尚也很滿意皇帝能夠帶頭尊佛寵佛。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雲岡19窟

雲岡第十九窟,這尊大佛就是北魏的第二任皇帝拓跋嗣。造型風格和第一尊基本相似。皇位傳到拓跋嗣的時候,平城已經變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佛都,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逃避賦稅而遁入空門。佛門人口迅速增加,而承擔賦稅和兵役,勞逸的人口則越來越少。平城又地處北方,冬季漫長,土地產出明顯不足,不能同時支撐大規模的佛寺建設和國家賦稅,這個矛盾,開始讓皇帝感到擔憂,如果發生戰爭,拿什麼來支撐?北魏政權隱藏著危機。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18窟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18窟3D打印復原佛像

雲岡第十八窟。這尊就是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燾額化身。歷史上公開滅佛的第一位皇帝。公元446年三月,拓跋燾下令殺盡天下沙門,搗毀佛像,今後再言佛者,滿門抄斬,幾個月內,平城數千座寺廟被燒燬,僧人被迫還俗或者逃亡,佛教遭遇了進入中國後的第一次滅頂之災,歷史上稱為北魏太武帝滅佛,佛家稱為法難。第18號窟中的這位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牟尼立像正是拓跋燾的象徵。歷代以來,身披千佛袈裟的佛像並不多見,據說這是誠心悔過的意思。這尊佛像,左手撫胸,右手下垂,也是懺悔的一種表態,是對受難者深深的撫慰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雲岡17窟

雲岡第17窟。這尊高大的交腳菩薩象徵著文成帝拓跋浚的父親,沒有登上皇位就死於宮廷內亂的太子拓跋晃。在佛教裡,菩薩一般交腳而坐,代表智者成佛前的形象。石窟的開鑿者曇曜將拓跋晃以這樣的形象處理,既表示出佛門對這位尊崇佛法的太子的敬意,也替當朝皇帝表達了對父親的美好祝福,今生沒有登上皇位,且寄來世吧。拓跋晃身穿古印度貴族服飾,左手卻依靠古希臘式立柱的支撐,佛像周身散發著濃厚的犍陀羅藝術的風格,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佛教藝術在中國話的背景下相互融合的特點。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雲岡第16窟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雲岡16窟

雲岡第16窟。曇曜五窟之中,高13米的釋迦摩尼立像是雲岡石窟中最帥的一尊佛像,真正代表下令開鑿石窟的少年君主拓跋浚,他瘦骨清相,風塵僕僕,既不失遊牧民族的粗獷,又具有漢民族的細膩,很有一股剛健清新的味道。在佛像的身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有些地方鑲嵌有紅色的石頭,有些地方脫落成為了黑洞。據說,拓跋浚身上長有黑痣,佛像紅色石頭的位置和皇帝身上的完全一致。佛面莊嚴,漂亮的嘴唇上卻有著淡淡的兩撇鬍子,這不僅是繼承了犍陀羅藝術的雕刻風格,也是皇帝的面容在佛像上的具體表現,佛的雙眼凝視遠方,不知道他是否在眺望鮮卑族夢想中的中原腹地呢?

從公元460年到公元494年,短短34年的時間,在北魏皇室的支持下和資助下,曇曜帶領工匠們吧武周山掀走一半,營造出了一個神采飛揚,氣韻萬千的佛國世界。少年君主拓跋浚要求,從佛像身上,能看到北魏歷代皇帝的影子。在這麼巨大的山體上開窟造像本身已經很困難,況且,佛教在傳入中國的同時也嚴格規定了營造佛像的法度,那麼,曇曜是如何協調王權和佛道之間的這個矛盾的呢?威嚴的氣質對一個帝王來說往往比英俊的面容更重要,曇曜和工匠們依舊沿用了印度佛像的形態,只是在表情和比例上做了微妙的改動,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這眉眼間的改動,嘴角的微翹,使印度佛展現出了中國式的帝王氣派,這種改變意義重大,他巧妙的迎合了中國人含蓄追求神似的審美取向,使佛教造像在生活化,世俗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我們站在大佛面前,看到佛像頭與肩的比例達到了1:3,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印度人,都不可能有這樣大的比例,而當我們降低高度,以一個普通臣民的身份去仰望時,佛像的比例完美無瑕。事實上,正是這種不真實造就了雲岡大佛胸懷臺下的王者之氣,不但得到了鮮卑皇族的認可,而且成為了中國石窟造像的標尺。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雲岡第5窟

最後,我們說一下雲岡第五窟。孝文帝將自己的化身雕刻成了武周山最高大的佛像。佛像高達17米,雙腿長15.5米,膝蓋上可以容納120人,光一隻腳上就能站立12個人。這尊正襟危坐的釋迦牟尼佛,頭頂藍色的螺旋髮髻,細眉長目,雙耳垂肩,身著褒衣博帶式的袈裟,給人一種端莊肅穆的感覺。為了方便禮拜祭祀,坐佛之後還開鑿有專門的隧道,這個時期對於帝王的偶像崇拜達到了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度,這尊第五窟的主佛正是孝文帝心目中完美帝王的形象,他渴望帶領北魏王朝步入更大的輝煌。歷經1500多年的風霜,第五窟中現存的石雕造像仍達2300多尊,規模只宏大,令人過目不忘。

據史料記載,孝文帝拓跋宏自幼喜好讀漢書,對儒家文化頗為推崇,而且深深的受到了自己祖母馮太后的影響。這個二十歲的皇帝相信,只有徹底拋棄鮮卑族的傳統,然後像水一樣融入華夏大家庭,北魏的統治才能千秋萬代。他讓象徵皇權的佛像穿上漢裝而不是鮮卑服正是準備大規模推行漢化改革的前兆。終於,在公元494年,成功的將都城從平成遷到了漢文明的中心地帶--洛陽


文化專題----佛教中國化最堅實的一步雲岡石窟

胡人造型,雲岡的別樣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