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意指什么,两士指的哪两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


诸葛亮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聪明的人之一,传说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哑迷,让我们耗尽无穷的心思,才勉强猜的出来。

今天我们就要说的是诸葛亮的一条著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这句预言是怎么来的呢?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117回,在这一回中,司马家族已经展开了灭亡蜀汉的战争。但是,作为大军主力的钟会遇到了蜀汉军队的主力,在剑阁遭到了顽抗,无法前进一步。

这个时候作为偏师的邓艾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率兵偷渡阴平,直插蜀汉帝国的腹地成都平原。钟会经过仔细的思索之后,同意的这个计谋,让邓艾放手去干。

心动不如行动,邓艾立即展开了部署。这位老将不顾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不顾部下的伤亡,自己身先士卒,朝着阴平出发。


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之后,这支人马费劲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阴平小道,进攻成都已是指日可待。

就在这个时候,邓艾在路边发现了一座山寨,按照如此规模,至少这里曾经驻守了1000精锐士兵,而如此设计,便是诸葛亮生前所做的防范,就是为了防像邓艾这样偷袭的敌人。

只是在诸葛亮死亡以后,扶不起的阿斗就把这个兵营就被废弃了,这里的驻军也被撤销,这里成了不设防的地方,看到这座山寨,邓艾不得不对孔明的智慧感到无比佩服。


然而让他更为诧异的是,在这个兵营的隔壁树立了一块石碑: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落款是丞相诸葛武侯提。这便是这个预言的出处。

那么这句预言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让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很显然,二火指的肯定是炎,很容易让人想到后来一统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

其实,这里并不是指的司马炎,而是指后主刘禅的年号,刘阿斗做了40多年皇帝,使用了四个年号,就在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刘禅使用了皇帝生涯最后一个年号“炎兴”,这个意在使炎刘再次复兴的年号,竟然成了蜀汉帝国最后一个年号。


而邓艾偷渡阴平,这一年就是炎兴元年,和诸葛亮的预言,二火初兴暗中契合。

我们继续看下去有人越此,结合上文意思就是炎兴初年有人帅军经过此处,至于这个人是谁?

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邓艾。邓艾,何许人也常年在三国志游戏中智力值88到90的猛人,他自然也解读出了这个意思,所以他对孔明更加钦佩。

至于后半句,邓艾却参详不出

“二士争衡不久自死”,根据历史轨迹我们发现诸葛亮指的是二士争功这一历史事件。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当局者的邓艾对此自然无法参透。


当邓艾的大军包围了成都之后,成都城内无兵可守,后主决定投降,蜀汉帝国灭亡。邓艾就成了成都的太上皇,他自说自话,做了很多的决定,完全没有把中央放在眼里,这让司马昭非常的不满。

而钟会作为主帅对邓艾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功劳,更是心怀妒忌。而蜀汉军队的主帅姜维为了恢复蜀汉帝国,利用钟会这种妒忌心理,挑拨二人的关系使他们水火不容。

钟会被姜维说动,下定决心处理邓艾,最终刚刚立下一个巨大功劳的邓艾莫名其妙地被杀害,而在姜维的撺掇之下,钟会也叛变了,但是他们两个无法控制手下的军队,竟然遭到军队的反噬,双双殒命。这正应了二士相争,不久自死的预言!

这句预言的可信吗?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吧!但是我要说的是,这都是假的,这些都是小说家,为了体现诸葛亮的智慧而编造出来的。

有一点我们就能看出,在那块石碑上落款是丞相诸葛武侯题。武侯是诸葛亮的谥号,这是死了以后才拥有的荣誉,人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拥有谥号的。

就算诸葛亮能够预知未来,但他也不会乐意在落款上用自己的谥号,这非常不吉利。

这个预言只能博大家一笑,让大家茶余饭后多一个谈资而已,没有历史价值。

策神历史团队出品,关注一下吧!

  


策神历史


最近看到了很多有关于诸葛亮的内容,突然感觉诸葛亮是一个神人啊。不仅预言了自己死后几年的事情,甚至千年后的事情都能预言。而且每次预言,都是打了一个哑谜。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

这句话既然是诸葛亮留下的,肯定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意义。两个火不知道指代的什么,有可能是司马炎的炎,先放在这里。初兴应该是刚刚开始的意思,两个火刚刚开始。

总不能说司马炎刚刚出生吧,那么三国时期有什么特殊时间,是和两个火挂钩的。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三国时期后主刘禅第4个年号用的就是炎兴。

也就是说在炎兴初年的时候,有人从这里路过。这里是哪里?从这两句话当中看不出来。不过很有可能是雕刻这两句话的地方。

两士说的应该是两个人,争横说的是一争高下。整句话就是说,两个人一争高下,没多久两个人都死了。那么连起来应该怎么理解?

炎行初年的时候,有人从这里路过。没多久两个人一争高低,然后都死了。先不管这两个人是谁,但是其中一个肯定从这里路过,或者两个都路过。


既然诸葛亮刻了字,说明这个地方也很重要。诸葛亮临死前还在五丈原,不过对于四川的军事部署,他基本上都有参与过。真的要找这个重中之地,可能有点困难。

不过我之前也说了,这句话不能脱离掉时代背景。炎兴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蜀国灭亡!而导致蜀国灭亡的这个人是谁?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邓艾,此人字士载,已经有了一个士了。

有人越此——邓艾偷渡阴平

那么前句的“有人越此”说的是不是他?还真的可能是,因为曹魏灭蜀的时候,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偷渡阴平。而率领这支骑兵偷渡的人,正是邓艾。

当时钟会指挥曹魏的东路大军,和蜀国在剑阁准备展开一场恶战。但是古人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要把它攻打下来并不简单。

当时的邓艾率领的是曹魏政权的西路军,他向钟会提出建议。如果自己绕道阴平,然后偷袭涪城,接着就可以直指绵竹和成都。剑阁要么是回援,要么是死守。不管他们选择哪种方式,赢的都是我们。

虽然说的是这么简单,但是阴平也是一个天险,根本就没有任何路可走。古人也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过总归是有办法的。毕竟这次去的是偷袭,所以邓艾只是选择了2千精锐。

再绕到阴平的过程当中,邓艾大军确实损失了很多人。最后险之又险,终于来到了涪城之下。没想到还没有开始打,涪城守将投降,邓艾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涪城。

当然这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因为当时蜀魏大军直线南下,再加上姜维汉中失守退守剑阁。谁都看出来了刘婵不行,很多人都选择明哲保身。这个时候突然一只奇兵从天而降,守将当然选择投降了。

当时邓艾2000精兵,从此地路过的时候,看到旁边有一个石刻碑:

邓艾二千军整衣顿甲而行,忽见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亲题”字样,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这就是这句话的来历,其中的“有人”说的就是邓艾。当年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可惜并没有人在乎他的话,当年诸葛亮还派遣1000精锐镇守此地,后来被刘禅撤掉。

占据此地之后,邓艾稍作休整,准备直指成都。后来碰到诸葛瞻,诸葛瞻本来可以固守城池。但是他认为蜀汉需要一场大胜仗,非得出来和邓艾打,结果把自己命打没了。刘婵知道了,也选择了投降。


两士争横——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

两士争衡又是合意?邓艾取得如此大功劳之后,开始有点飘了。竟然在成都就开始点兵点将,给刘禅封了一个骠骑大将军。要知道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将军,哪里来的天子的权力?

尽管有这样逾越的嫌疑,但是司马昭念在他功高至伟,并没有对他立刻处罚。后来邓艾又再次给司马昭献言进策,可以把刘婵先留在成都,然后另外一边劝降东吴。邓艾认为东吴有了刘婵的前车之鉴,归顺起来就很容易了。

虽然他的眼光很长远,但是怕的就是有小人从中作祟。由于钟会和他一样也是负责进攻蜀国,没想到功劳基本上都被邓艾抢去了。于是钟会越想越不服气,所以在邓艾献给司马昭的信封中,篡改了邓艾的语气。

不过也是因为邓艾居功至伟,刚开始司马昭没有说什么。后来钟会说邓艾意图谋反,把他之前在成都的事情说了一遍。结果司马昭找了个理由,想要杀了钟会。没有了邓艾的阻拦,钟会成了功劳最高的人。

虽然他一直都在说邓艾意图谋反,实际上她才是那个意图谋反的人。此时他的手里面握有蜀魏20万大军,然而刚刚开始造反的时候,就被早已戒备多时的司马昭拿下。这也就是两士争横的说法。


史之策


民间流传着很多诸葛亮的“谜语”,似乎只要是谜题就和诸葛亮有关,包括文中所说的这道。

所谓的“二火初兴”,二火指的就是“炎”,是指蜀汉最后的国号——炎兴(263年),而“两士争衡”,两士指的就是邓艾和钟会。



邓艾、钟会入川,蜀汉灭亡

炎兴是蜀汉最后一个国号,只用了四个月,从公元263年八月开始,到十一月蜀汉灭亡。汉朝自刘邦开始,排除了秦朝短命的朝代,称汉朝是继承了周朝,以五行五德之说来看,周朝属火德,汉朝属水德。

到了汉武帝时期,又把秦朝加了进来,变成了周属火、秦属水、汉属土,之后王莽篡汉,宣传自己为木德,光武复国后,以火克木之说,定下了东汉为火德。而刘备的蜀汉一直打着汉室正统,而且东汉和蜀汉之间并没有发生过断代(全国政权易手),所以蜀汉依旧称火德。

刘禅最后制定的“炎兴”年号,有着炎刘再兴之意,不过年号制定后仅四个月蜀汉就灭亡了,所以是“二火初兴”,刚开始就没了。而“有人越此”,是因为这句谶言相传是邓艾越过阴平之后,在诸葛亮祠堂外发现的。

所以“二火初兴,有人越此”指的就是炎兴初年,有人会越过此处(阴平),这个人自然不可能是友方,而是敌人了。

而“两士争衡”自然指的就是邓艾(字士季),钟会(字士载)了,争衡的意思就是互相争斗,说的也就是蜀汉灭亡之后的钟会之乱了。钟会是当时西征大军的主帅,而邓艾是副帅,可入蜀头功却被邓艾所夺,加上钟会向来有割据蜀地的打算,而邓艾就是他的最大的顾虑,所以钟会陷害邓艾谋反,用囚车把他押回洛阳。

之后钟会和姜维发动成都之乱(又称钟会之乱),囚禁了入蜀魏将,以郭太后的名号讨伐司马家,不过叛变最后失败,钟会、姜维、蜀汉原太子刘璿被杀,还在回洛路上的邓艾也被平乱的卫瓘派人杀了。

所以“两士争衡,不久自死”,就是指邓艾、钟会自相残杀,最后两人都死了。而钟会之乱从开始到结束,还不到一个月,也符合“不久”这一说法。

以上字谜只是诸葛亮众多谜语中的一个,准确地预料到了蜀汉灭亡和钟会之乱的事情发生。不过这故事的可靠性有多高,就不敢保证了。



一贰一橙


中国历史上首席预言大师是谁?不是袁天罡,更不是刘伯温,而是诸葛亮。

当然,民间关于诸葛亮预言的传说很多是虚构的,不过“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十六字预言却有一定依据,它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

话说三国末期,魏、蜀、吴三国争雄,诸葛亮以攻为守,六出祁山,兴兵北伐,却屡屡无功而返,无力改变三国鼎立之局面,反倒是魏国越来越强,隐隐具备统一之实力。

邓艾钟会灭蜀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他的衣钵,继续北伐,无奈实力有限,屡遭魏国名将邓艾挫败,而邓艾极具战略眼光,积蓄实力,伺机反攻,终于在公元263年全面拉开攻蜀大幕。

魏军的计划是三路伐蜀,其中钟会所率十万余人是主力,邓艾的三万余人,主要起牵制作用,

但钟会大军被姜维率军死死阻挡在有天险之称的剑阁,久攻不下,粮饷不继。无奈之下,钟会打算撤军,邓艾却兵出奇计,建议从阴平道绕过剑阁,出师姜维背后。

邓艾说干就干,他率领数千人马踏上崎岖险要的阴平道,阴平道山高谷深,极为艰险,邓艾率军一路凿山开道,修栈架桥,越过长达七百余里的无人区,终于到了摩天岭。

摩天岭,光听名字就知道有多么险峻。邓艾率军至此,发现此处地势险绝,尽皆悬崖峭壁,战马无法行走,也无法开凿栈道,将士只能一个个爬过去。好一个邓艾,亲自带头把兵器扔到岭下,然后裹上毡毯,吸一口气,就这样骨碌碌滚了下去!

在邓艾的率先垂范下,三军将士鼓起勇气,纷纷舍身滚下,终于翻过摩天岭。

邓艾率军过了摩天岭,正准备整兵离开,忽见路旁有一处石碑,碑上似乎有字。

邓艾走到近前,定睛一看,字迹清晰可见,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落款曰“丞相诸葛武侯题”。

邓艾大惊,“有人越此”说的不就是我邓艾在此翻越吗?这诸葛亮死了已有三十年,竟能在三十年前预测今日之事,真乃神人也!

可惜邓艾只看懂了“有人越此”这四字,对其他字却不明所以,他未加细想,便匆匆离去,最终和钟会联合,灭亡蜀国,名将姜维也投降了魏国。

事实证明,诸葛亮这十六字预言,字字精准,而且很快就应验了。

灭蜀之后,两大功臣邓艾、钟会起了矛盾,钟会起了谋反之意,为除掉劲敌邓艾,先下手为强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而这一切都被司马昭洞若观火。一场混战后,邓艾、钟会尽皆被杀,落下一个“双输”的悲惨结局,所谓“两士争衡,不久自死”说的便是此事。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晋朝。炎,二火也,这便是“二火初兴"的意思了。

综上所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的预言便是:司马炎兴起之初,邓艾翻越摩天岭,然后邓艾和钟会相争,最后两人都死了。

验诸史实,毫厘不爽,诸葛亮之神机妙算,令人佩服,故后人有诗曰:“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诸葛亮死前的预言,二火初兴指的是炎兴初年,两士争衡,指的却是魏国两位能力堪比姜维大将之间的龌龊事。

首先要判断一下二炎,很多人说是司马炎,笔者是不敢苟同的,毕竟司马炎虽然在这之后不久便迅速崛起,但在那段历史发生之前,魏国当政者依旧为司马昭。二火必定与炎有关,而在那时候,跟‘炎’这个字最为搭配的正是刘禅的第四个年号,炎兴初年。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意味在炎兴初年,有人从碑文所在地经过,而从那里经过的人正是邓艾,邓艾在魏国正面进攻蜀国却久攻不下的情况下,选择了出奇兵偷袭巴蜀之地,偷渡了阴平,打了姜维一个措手不及,所有人都以为那是一片险地,而魏国从那里出兵的能力近似于零,兵不厌诈,邓艾最终还是出奇兵将蜀国击垮了。

炎兴初年,邓艾将蜀汉的防御彻底撕破,刘禅也在众臣子打算拼死一搏的时候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蜀汉大业功亏一篑。

两士争衡又是什么呢?原来当时正面面对姜维的人是钟会,两人才能不相上下,而蜀汉式微,只需要守住剑阁就行,钟会在正面给蜀汉政权的威胁不可谓不大,邓艾虽说才是击垮蜀汉政权的功臣,但钟会的贡献又怎么可以轻视?两人之间注定将要为了功劳起一番争执。

为了稳住蜀汉政权,邓艾在拿下蜀国以后,封刘禅为骠骑大将军,分封了一大堆将领,同时上报给了司马昭,当时姜维带着益州地图投奔了钟会,在他看来,只有挑起钟会的野心,蜀汉政权才能继续经营下去,钟会不出意外的上了当,坐拥益州城,俨然自成一方诸侯,手握二十万蜀汉大军,谁人都动不了他。

同时钟会还上报司马昭,暗示了邓艾叛逆的心思,司马昭也没多想,找机会就将邓艾除掉了,而这之后,本该成为蜀地新王的钟会,却因为成都的内乱,被斩杀在了万军之中,而姜维也因为复国无望挥剑自刎。

一山不容二虎,钟会与邓艾两人同时才能卓越之人,但是同属魏国,还共同担任着进军蜀汉的职责,在拿下蜀汉以后自然会因为利益问题产生纠纷,两位大将之间争权夺利,最终的结局却是同归于尘土,当然,因此去世的名臣还有姜维,三位天纵之才在这一场纠纷中折戟战场,只留下一段历史。


魏青衣


诸葛亮凭借用兵,位列武庙十哲,神机妙算无人可比,预测之术也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传奇。在诸葛亮生前,曾经谈及蜀汉的防务事宜,其观点独特新奇,当时的蜀汉诸将皆认为蜀汉之防务之重在剑阁,独独诸葛亮认为蜀汉的防务之重,在于剑阁不假,而重中之重则在于阴平,并且在阴平一带留下了一个石碑,上书“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

大有深意的前半句

自从此碑竖立在此以来,多有蜀人揣测丞相之意,希望能够参悟一些天机,延续蜀汉基业。多年以来,猜测之人众多,能够参悟出道理的人却一个都没有,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的哑谜,是故弄玄虚之举,许多人早就把他遗忘,不再提起了。过了许多年以后,刘禅甚至也觉得诸葛亮其实也没那么厉害,他不在了,他刘禅不照样好端端地维持了蜀汉好多年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刘禅将诸葛亮派遣驻守阴平的一千驻兵给撤除了,他认为驻防阴平,简直就是在浪费军费,这样的凶险之地,鸟飞来都困难,又怎么会有人能过来呢。

公元263年,蜀国改年号炎兴元年,这一年,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蜀汉迎来了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面对邓艾和钟会率领的大军,姜维不敢力敌,据守剑阁,利用险峻的地形采取防守姿态。

这一年的年号为“炎兴”,时隔几十年的时间,早没人记起诸葛亮曾经在石碑上刻下的文字,第一句“二火初兴,有人越此”,其实在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应验,“二火初兴”中的“二火”正是一个炎字,“初兴”正是指炎兴元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想起诸葛武侯的这句话,也许蜀汉还不至于过早的灭亡。

炎兴元年元年,曹魏政权举兵攻打蜀汉,但是蜀汉易守难攻,姜维坚守剑阁,一时间也很难有所突破。就在这个时候,魏国将领邓艾,提出带2000精兵,偷渡阴平,直扑成都。这样的战术实在是太过凶险,因为从川外到阴平,几乎就没有道路,一路之上全是险峻,几乎是一条不可能走通的天堑。

钟会得知邓艾有此想法之后,他很支持邓艾,毕竟再凶险,最后死的人也不是他,他怕什么呢,而且这条路极难通过,等到邓艾无功而返的时候,再收拾他不迟,退一步来讲,即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2000人又能做什么呢?还能攻下成都不成?出于这样的考虑,钟会同意了邓艾偷渡阴平,自己带兵攻打剑阁。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邓艾带着两千精兵,经过重重艰难险阻,虽然有人员伤亡,但是大部分人居然真的成功偷渡到了阴平。到达阴平的邓艾看着险峻的地势,感慨道:“如果此处屯兵一千,即便有千军万马,恐怕也难以通过此地啊!”

正在邓艾感慨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再一看落款,居然是诸葛亮亲笔。邓艾与司马懿关系颇深,他自然深知诸葛亮的厉害,看了诸葛亮刻在石碑上的字,他虽然有些担心,但此刻已经偷渡阴平,又岂有返回的道理呢?于是置之不理,继续进兵。

这样一来,正好应验了“有人越此”,也印证了诸葛亮曾经说的话,“蜀汉防务之重,在剑阁更在阴平。”只是蜀汉之人,无人能够认识到而已。

邓艾、钟会在劫难逃

邓艾在绵竹斩杀诸葛瞻,大军一路开到成都城下,本以为一场恶战在所难免的邓艾,却迎来了刘禅的开城投降,这让邓艾喜出望外,进城之后,一时风光无限,邓艾想到自己为了曹魏集团建立了不世之功,又有2000人奇袭阴平的绝世妙招,大喜之下,居然在成都行起了帝王之事,分封了刘禅与各位蜀汉旧臣,在蜀汉地区的人望瞬间提升,也正式代表着蜀汉政权正式灭亡。刘禅又命令姜维投降,姜维虽然心如滴血,却另有打算,打开剑阁,迎了钟会进城。

钟会率领大军攻打蜀汉,却被邓艾奇谋得逞,夺了首功,一时间钟会内心怒火膨胀,却又无可奈何,进城后与姜维把酒言欢,说了心中的憋闷。姜维投降不是真心,而是希望能够策反钟会重新复国,当他听到钟会的心里话时,知道机会来了,立刻对钟会说道:“邓艾居然分封蜀汉群臣,这不是谋逆是什么?”钟会一听,为之一振,开心地拍大腿,随后报告给司马昭,司马昭自然担心邓艾有心谋反,但是对邓艾还是有一定信任,而且刚刚立功,不方便降罪,就没有责难,准备等邓艾返回时再行计较。

钟会看到了司马昭的反应很不甘心,伺机再次责难邓艾。终于,邓艾给司马昭的一封奏章被钟会拦截,于是钟会派人模仿了邓艾的笔迹,修改了内容,多了一些狂妄之言。这一次,司马昭大怒,命令钟会将邓艾押送回来,同时派军队前来成都,原因是怕邓艾不伏法,前来帮助钟会。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

钟会也不是傻子,知道司马昭也不信任他,于是派卫瓘去捉了邓艾交给他,派人押送给司马昭。姜维这个时候又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总用,说司马昭不信任你,你回去也是一个死,还不如索性造反算了,坐镇巴蜀之地,自己当皇帝。钟会其实早有此心,于是开始跟属下们商量,但是魏将多半不愿意背井离乡的造反,于是,钟会要造反的消息竟然走漏了出去,最后被胡渊集结本部人马连同卫瓘,杀进成都。一波带走了姜维和钟会。

看到这样的结局,卫瓘害怕邓艾回国之后,肯定会记恨他,以邓艾的功劳,回国之后封侯拜相根本不在话下,自己的小命可不就没了么?想到这里,卫瓘选择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杀邓艾,了却后患。

至此,邓艾与钟会二人在建立大功之后,因为争功双双死去。再看邓艾与钟会的字,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这可不就是应验了诸葛亮石碑上的话语,“两士争衡,不久自死。”

邓艾直到临死之前,才再次想到了阴平石碑上,诸葛亮留下的16个字真正的含义,只是此刻已经太晚了。


野史日记


“二火”指的是“炎”字,“二火初兴”所指为司马炎刚刚建立西晋;”有人越此”就是指当时邓艾偷渡阴平。”二士”所指为邓艾和钟会二人。“争衡”就是说邓艾和钟会二人争功逐利。”不久自死”所指为因为内乱,邓艾被杀。后来钟会也由于急功近利最终死于混乱当中。这个故事本处自罗贯中先生所著的《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极具谋略和政治头脑的人物,穿梭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银河中,一直以来都被作为智慧的化身。反观诸葛亮一生从“三顾频烦天下计”到最终的“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这个由始至终的出世再到绝世的一生,预言哑迷时时有,预知后事由来神。所以说,诸葛亮的预言神乎其神并没有什么可惊讶的。那我们现在就来说一说“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这16个字的缘由和出处。

话说公元263年,邓艾与钟会率军征讨蜀汉。此前因钟会太过轻敌而误入蜀汉圈套而被姜维围困在剑阁山关外死死不得动弹,反观与钟会同时领兵的邓艾却丝毫没有解救钟会的意思,邓艾踌躇之下,便私自亲率军队冒然偷渡阴平,想要意图绕过剑阁关,直取蜀都——成都。这样姜维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因阴平地势险峻,一路又有蜀兵袭击,所以邓艾军队一路颇具耗损,在面对翻越摩天岭后,此时军中已经不到两千军士,这无疑于是雪上加霜。而正当邓艾踌躇下一步计划而一筹莫展时,却突然看见小路竖立着一座石碑,上邓艾走上前一瞧,上面赫然刻着“丞相诸葛武侯题”几个大字。又拨开草丛仔细一看,无意中便发现了“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这16个字,邓艾好歹也是兵家出身,自然对这字义不难理解,但是邓艾只承认了前半句,丝毫没有将后半句放在心上。


同年,蜀汉灭亡。邓艾自恃功劳居大,屡屡在司马昭面前大摆架子,整日一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样子,司马昭早已看不惯如此已久的邓艾了。反观此时的钟会,因为邓艾不救自己、反抄后路率先灭蜀的行为,也惹得钟会心中不爽,于是钟会便私下一度挑拨司马昭和邓艾的关系,最终邓艾被西魏收监入狱,此后永不见天日。

再反过头看看钟会,可以说是,钟会比起邓艾有过之而无不及啊。此时的钟会手中早已握兵20万,在与姜维的战斗中,也是占尽上风。但是钟会毕竟也不是省油的灯啊,同样颇具野心,钟会居然想在蜀汉灭亡后,拥兵割据于西川,自拥为帝。这不是想死的节奏嘛。于是在景元五年的时候,钟会和姜维一起死在了兵变之中,年仅40岁。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预言真的是毫厘无差啊!


小镇月明



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钟会十余万军队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即将断粮之际,有意撤军。然而邓艾却想出奇谋,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到司马昭允许后,邓艾率军三万,凿山开路,搭桥造阁,每一百里留下三千兵下一寨。自十月出发,耗时二十七天,行程七百余里,穿过摩天岭后,只剩下两千人马,到达江油。

这是演义中有关邓艾偷渡阴平的描述,邓艾大军穿越摩天岭之后,正准备要走,忽然看到道路旁边有个石碑,上面刻着诸葛武侯所题诗文: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于是有人便有疑问,二火所指什么?两士又是个人?是否真的应验?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二火初兴指的是什么。这首诗句确实暗藏深意,二火初兴,这里的二火,普遍认为是个炎字。初兴,也就是刚刚兴起,而当时刘禅的第四个年号就是炎兴。炎兴元年,这一年刚好是263年,也就是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的那一年,而邓艾偷渡阴平,刚好在石碑之上看到了。初字与元字刚好又是一个意思,因此二火初兴,应该就是指炎兴元年。


其次分析有人越此。显然这句话应该是指邓艾偷渡阴平,越过摩天岭,刚好到达石碑的地方。邓艾也是个军事奇才,更是一个不屈不挠的猎手。阴平古道,绵延265公里,其中沟壑纵横,荆棘遍地,天气更是变幻莫测。而邓艾为了能争取灭蜀之功,居然率领本部人马,遇山开路,逢水搭桥,穿越无人区。即便粮草很难共计,即便士兵多有染病、抱怨,这些都没有阻挡邓艾前进的步伐。


当全军到达摩天岭之时,被峻壁岭崖阻隔,不能前进,西面都是绝壁。将士们哀嚎哭泣,声称前功尽弃,都愿意放弃。而唯独邓艾,第一个用毛毡裹住自己,滚下去。随后将士们大多也跟着滚下去,没有毡杉者,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翻阅摩天岭之后,只剩下两千军队和一些开山壮士。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邓艾看到了诸葛亮在石碑上题的这首诗句。演义曾这样记载:

艾曰:“吾军已到此,已行了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岂可复退?”乃唤诸军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共之。”


再次分析二士挣衡,不久自死。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邓艾与钟会相互争夺功劳,不救后相继死去以下做简要分析。

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惊慌失措,听取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投降。邓艾兵不血刃就取的灭蜀之战的胜利,可以说他是头号功臣。刘禅投降后,又命令在剑阁抵抗的姜维放下武器,即刻投降,姜维为了能够复国,向用兵十万的钟会投降。


姜维投降钟会,也是想借钟会手中的兵马复国,他首先想到的是策反钟会。于是姜维便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二人都想夺取功劳,挑拨离间。邓艾灭蜀之后的所有所为,更是为姜维挑拨二人的关系提供可乘之机。邓艾擅自任用蜀汉的官吏,比如任命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蜀汉大小官员都有任用。

邓艾还扬言,如果是大家遇到其他的魏军,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于是大家都感激邓艾的恩惠,邓艾在蜀汉的人气也迅速飙升。远在长安的司马昭,早已对一切了如指掌,他最害怕的就是邓艾或者钟会在蜀汉做大。于是司马昭多次着书信给邓艾,要求其凡事都要奏报,而邓艾却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既然让我奉诏专征,有何故干预。


邓艾又在绵竹地区修筑高台,来为自己歌功颂德,彰显功劳。而此时钟会却早已安耐不住,在他看来邓艾只不过是先头部队,大军尽在自己手中,灭蜀的第一功劳应该是他钟会的。于是钟会召集姜维商议,姜维建议钟会上书司马昭,弹劾邓艾在蜀中私自任用官吏,扩充军队,图谋不轨。

钟会又暗自截获邓艾给司马昭的书信,派人模仿邓艾笔记,改动内容。司马昭在朝堂之上读邓艾的书信,尽是傲慢无礼之词。司马昭安然大怒,让钟会派人收押邓艾父子,并押回洛阳。钟会于是派遣监军卫灌,成功收押邓艾父子。


姜维、钟会见到邓艾都破口大骂,钟会责怪邓艾夺取功劳,姜维则是痛恨邓艾灭蜀。然而此时钟会却收到司马昭的书信,声称其亲率大军坐镇长安,防止钟会不能收服邓艾。钟会也是个聪明之人,司马昭明知道他的军队数倍于邓艾,有怎么会收服不了。

姜维则劝说钟会,司马昭这是在怀疑你,主上怀疑臣下,臣下不久将死,邓艾就是个例子。钟会于是慌慌不可终日,听取姜维的建议,率军谋反。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钟会宴请众将士,席间钟会大骂司马昭背君弑主,号召大家讨伐司马昭。然而众人都是魏臣,并不愿意谋反,于是司马昭派人在殿中挖个大坑,准备将不服之人坑杀。


这个消息却被胡烈部下丘建传播出去,胡烈当时也在被收押的官员里面。丘建将钟会谋反之事,告诉胡烈之子胡渊,胡渊集结本部人马连同卫灌,杀进成都。钟会猝不及防被乱箭射死,姜维见大势已去,拔剑自杀。

姜维钟会死后,卫灌觉得自己错抓好人,不应该冤枉邓艾,但如果让邓艾安全回到洛阳,自己也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卫灌令护军田绪率军追击邓艾。追至绵竹地区,刚好赶上,邓艾以为是本部人马,并没有防范,被田绪一刀斩杀,邓艾之子邓忠也死于乱军之中。这样也就刚好应验了,二士挣功,不久自死。

你是如何看待邓艾钟会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出自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263年,邓艾与钟会率军征讨蜀汉。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关外不得动弹,邓艾率偏师偷渡阴平,意图绕过剑阁关,直取成都。

阴平地势险峻,邓艾一路折损颇多,再加上沿途分兵下寨,到翻越摩天岭后,身边仅有不到两千人。正当邓艾整顿休息时,忽然看见路边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丞相诸葛武侯题”几个大字。

邓艾凑过去一看,碑文上写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几个字。邓艾细细一想,连忙对着石碑拜谒说诸葛丞相真乃神人,我不能拜其为师,真是可惜啊!

那么诸葛亮所刻碑文到底是何意思,能让名将邓艾有如此举动呢?

这碑文其实是个字谜。先来看“二火初兴,有人越此”这句。

二火指的是“炎”字,初兴指的是刚刚开始。这里指代刘禅的年号“炎兴”,意思是炎兴初年。炎兴是刘禅的最后一个年号,仅仅使用了四个月时间蜀汉就灭亡了。

有人越此,就很明显了,指的是有人将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此人正是邓艾。

所以前半句说的是炎兴初年,邓艾将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

再来看“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句。

“二士”指的是邓艾和钟会二人。因为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两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士”字。“争衡”指的是邓艾和钟会将争夺灭亡蜀汉的功劳。

不久自死这句最为致命,指的是两人虽然灭亡了蜀汉,但不久便死于内斗,双双殒命。最后这一句带有很明显的警告意思,诸葛亮想告诉邓艾和钟会二人,你们虽然灭亡了蜀汉,但是会没有好下场的。

邓艾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就看懂了诸葛亮的意思。不过他只读懂了上半句,对于下半句的警告,他似乎没有放在心里。

蜀汉灭亡后,邓艾骄纵狂妄,目中无人。钟会嫉妒邓艾抢了头功,便挑拨邓艾和司马昭的关系,最终邓艾被收监,押送洛阳受审。

而钟会的野心更大,在姜维的“帮助”下,他居然妄图割据西川,称王称帝。不过钟会的计划很快败露,曹魏士兵希望尽早返回北方,而不是留在成都当炮灰,于是愤怒的曹魏士兵将钟会和姜维乱刀砍死,碎尸万段。

而邓艾走到绵竹时,被赶来的追兵就地斩杀,而此地正是他杀死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地方。


石头说历史


诸诸葛亮生前根本没有做任何的预言,这都是后人进行改变的。有很多民间传说都是人们自己的想象,就像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在写的时候,甚至都是根据一些民间的传说来写,很多都不是符合真正的史料。

但是我们可以仔细的了解一下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虽然诸葛亮没有说明,可以从这里面学到一点知识也是可以的。

读三国的朋友们都会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邓艾和姜维进行战斗,最后是被卫瓘捡了便宜。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了蜀国掌握兵权的人物,而在魏国的那一边,司马懿也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司马昭掌握大权,但是司马昭并不是带兵打仗的好材料,他把这所有的权利都寄托在了邓艾的手里。


于是这两个人就火起来了,成为三国之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在吴国那边则是没有人战斗起来,吴国就相当于是一个看客,他们打他们的,自己过自己的。

到了最后的决战的时候,邓艾可以说是忍不住了,他决定是通过攀爬这层层的山脉,也就是第1句的最后一句话,越过这层层的山脉,最终是到达了成都,打败了当时驻守在成都里的士兵,已经是兵临城下了,而姜维还在外面。刘禅见到这样的情况,最终是选择了投降。



而姜维是非常气愤的,他决定进行假投降,准备通过和钟会的联手,最终是实现统一三国的梦想,但是最后他们是失败了,而邓艾这个人,因为居高自傲,最终是被司马懿所杀,这两个人都死得很惨。也算是真正的实现了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