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 题/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 文/金色明月,一位热爱历史的,喜欢写点东西的小人物。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摘要:

两晋之际,李氏在巴蜀地区建立了成汉政权。不过,成汉也和同时期的其他政权一样是一个“短命政权”,成汉虽然坐拥巴蜀天险,但由于“内不修德”,上下离心,最终走向了灭亡。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成汉势力图)

两晋之际,中原大乱,给众多枭雄提供了自立一方的条件,李特、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就是此时在巴蜀大地建立的割据政权。

不过,成汉也和同时期的其他政权一样是一个“短命政权”,关于成汉灭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李氏宗族的内乱削弱了统治力量,后期的统治者未能处理好皇权与当地大家族的利益关系,结果使得人心不附,内部离心离德,结果东晋大军一到,成汉顿时土崩瓦解。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两晋时期,成汉政权占据着肥沃的成都平原地带)

纲纪莫称,隐患重重

李雄在位期间:

“雄性宽厚,简刑约法”

尽量不去触动豪门大族的利益,对许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维持政局的稳定,以致于:

“但为国威仪无则,官无秩禄,职署委积,班序无别,君子小人服章不殊;货赂公行,惩劝不明;行军无号令,用兵无部伍。”

此外,李雄还任用有“天师道”背景的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对臣民进行精神上的统治。经过一番努力,许多“不听话”的豪强、权贵都被镇压,蜀中开始稳定下来,蜀地成为了乱世中的一片净土。

可是,李雄为了拉拢豪门贵族的支持,在上“以宽治国,不肃纲纪”,在下强化精神控制,“开空头支票”,虽然换来了政权的暂时稳定和维持,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统治是极不稳定的,人心浮动,名齐实散,可谓是隐患重重。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成汉货币)

成汉内乱,咸欲归晋

成汉李氏宗族观念十分强烈,对于皇权有着一种浓厚的“同治、共治”意识,皇权很多时候都是由亲属一起“瓜分”行使的,中原王朝那种一人独揽皇权,对宗室严加防范的“独尊”做法在成汉政权中并不鲜明。

如李寿上台后,重用自己这一支的宗族成员;再如,李势上台后,李势之弟李广请求册封其为皇太弟。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两晋时期,中原大乱,李氏顺势在巴蜀立国)

李雄死后,李班即位。不过,李班只当了4个月的皇帝就被李雄之子李期篡夺了皇位。李期上位后:

“自以谋大事既果,轻诸旧臣,外则信任尚书令景骞,尚书姚华、田褒。褒无他才艺,雄时劝立期,故宠待甚厚;内则信宦竖许涪等。国之刑政,希复关之卿相,庆赏威刑,皆决数人而已,于是纲维紊矣。”

从中可以看出,李期根本就没有“利益共享”,不注意维护与大族的关系,而是擅自将大权集中在一班自己人手中。除此之外,李期还“违反”了“皇权同治、共治”的“潜规则”,在宫廷之中“大开杀戒”,李雄之子李霸、李保死因不明。

“于是大臣怀惧,人不自安。”

在铲除异己,搭好班子,布好局子后,李期以为天下太平,开始放纵起来,追求个人享乐:

“籍没妇女资财以实后宫,······谏者获罪,人怀苟且。”

李期如此放肆,这般作为,使得臣民人人自危,君臣离心离德,造成了上下离心,咸欲归晋的局面。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成汉俑)

背弃盟约,上下离心

李期统治时期,大肆打压异己,叔父李寿惶恐不安,最后为了自保,李寿举兵反叛。

“寿又见期、越兄弟十余人,年方壮大,而并有强兵,惧不自全,乃数聘礼巴西龚壮。”

巴蜀“地头蛇”龚壮因为与李期有私人恩怨,力劝李寿起兵夺权,然后去国号,归顺东晋。当时,支持李寿起兵,但要其夺权后归顺东晋的还有略阳罗恒、巴西解思明(一说是鲜思明)等人,他们与李寿盟誓:起兵事成后称藩归晋。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成汉时期君主列表)

在巴蜀地方豪酋的支持下,李寿夺权成功,在现实利益面前,李寿背盟称帝,并进行了一番政治上的“大换血”:

“尊父骧曰献帝······以恒为尚书令,思明为广汉太守······更代诸郡及卿佐,皆用宿人及己参佐。······于是成都诸李子弟无复秉兵马形势者,雄时旧臣及六郡人皆斥废也。”

这样一来,在朝廷上跟随李寿起兵的幕僚、将佐占据了主要部门和重要官职,许多巴蜀豪门子弟、前朝旧臣开始逐渐在政治上失势。李寿还打压李特、李雄一脉的宗族成员,改立宗庙:

“以父骧为汉始祖庙,特、雄为大成庙。”

又下诏曰:

“与期、越别族,凡诸制度,皆有改易。”

由于李寿背盟称帝在先,“政治换血”在后,以致于巴蜀各方势力与其产生了诸多矛盾,龚壮就选择“不合作”:

“寿所赠遗,一无所受。”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成汉时期君王世系图)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

从成汉建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是否归顺晋朝,何时归顺晋朝”这一严峻的政治问题。只要一日不归顺晋朝,在巴蜀人的内心深处,李氏的统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就连李雄也回避不了这个问题,为了凝聚人心,他不得不承认:

“我之祖考本亦晋臣,······为众所推,遂有今日。······琅琊若能中兴大晋于中国者,亦当帅众辅之。”

龚壮对李寿所采取的“不合作”政策,其实就反映了巴蜀人的心声,他们对成汉政权的统治已经日益不满,思念晋朝。

已被帝位所带的富贵荣华所迷恋的李寿自然不愿意采纳巴蜀“地头蛇”关于“归顺晋朝”的意见,他采取了鸵鸟政策,对自己背盟称帝一事“装失忆”,牢牢把持朝政,以致于“思乱者众矣”,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儿子李势。

李势即位后,首先将李特、李雄重新纳入祭祀的祖庙之中,不过这已经没有了多大意义,巴蜀人对成汉不满情绪早已积重难返。

紧接着,李势诛杀了马当、解思明两位大臣:

“思明被收,叹曰国之将亡。”

解思明是巴西豪族,是巴蜀人在政坛上的“代言人”;马当“素得人心,及其死,士民无不哀之。”李势在权力布局上的“作为”除掉的不仅是朝廷重臣,更是豪门大族的支持基础,成汉政权命不久矣。

346年冬,成汉爆发了李奕谋反,这显示着成汉已经到了“崩塌”的险地。

蜀人思晋,成汉难“成”:上下离心的成汉政权亡国教训可谓深刻

(桓温伐蜀)

人心不齐,险亦难恃

347年,桓温出兵入蜀,李势出降,成汉政权退出历史舞台。李特起兵入剑阁时眼见蜀川险峻的地理环境时曾发感概:

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

这时,李特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后人也是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人心不齐,险亦难恃。地理上的险要,城墙的雄大不可凭恃,可恃的应是“德”,即是人心。

成汉李氏虽然拥有巴蜀险峻的地理环境,蜀中沃野千里的平原,但是皇族内部勾心斗角,李家同巴蜀本土势力同床异梦,内部矛盾不能消除,上下离心,这也就注定了成汉政权是难以维持下去了。

铁的事实证明:无论何时何地,真正的长城都是人心,只有人心才是牢不可破的。成汉的亡国教训可谓深刻矣。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