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上)

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上)

編者注:@瓦剌勇士長期在他辦的2020天津滿族文化交流社(精英群)內講滿族歷史,受到大家一致好評。他將陸續整理文字資料,在這裡給大家講滿族歷史,歡迎大家發表自己意見,一起討論有關歷史問題。

2月1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

2月17發了文章《滿洲起源的傳說》,

2月18日發了文章《滿族歷史:肅慎的出現》,

2月19日發了文章《肅慎名稱以後的滿族歷史》,

2月2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初露鋒芒》,

2月2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輝煌歷程》,

2月2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黑水崛起》,

2月2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崛起》,

2月2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與中原的邂逅》,

2月2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的國朝文派》,

2月2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文藝復興》,

2月2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依蘭福地》,

2月2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女真諸部雲起》,

2月2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建州女真六貝勒》,

3月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扈倫諸部》,

3月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啟運之都》,

3月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老罕王崛起,得道多助》,

3月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

3月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二)》。

3月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三)》。

3月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劍指遼東》。

3月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上)》。

3月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中)》。

3月1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下)》。

今天發第二十四部分。

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上)

虎嘯中原(上)


自太祖努爾哈赤收復葉赫部,使得滿洲國疆域遼闊,東至渤海,北至蒙古科爾沁嫩江一帶,南到朝鮮半島,西至明朝遼東邊界。滿洲歷史上迎來了第二次盛世,多災多難的女真人又迎來了大轉折,(當時滿洲在東北亞地區首屈一指,繼海東盛國之後再現輝煌)再次續寫女真神話!

滿洲發祥於通古斯大地,世代相傳,辛勤勞作,偏安於亞細亞洲之東北一隅。荒江對歌,雞犬鳴晨。生息黑水,魂系白山。然而,歷史的變遷讓女真人一次又一次的蒙受屈辱,國破家亡,骨肉分離,受人壓榨,做牛做馬。與其說是女真人一次又一次的入主中原,倒不如說是歷史的波浪將他們推向岸邊。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

努爾哈赤從起兵開始,最先是在費阿拉( fe ala 老崗子)城。並制定了初具規模的禮儀。經過苦心經營逐漸收腹周邊的部族,發展壯大了自身力量。

公元1603年,努爾哈赤放棄費阿拉城,攜帶家眷遷到興京赫圖阿拉,赫圖阿拉被後人稱為滿族的肇興之地,它也是後金政權早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劍指明朝的根據地。努爾哈赤在此經營十七年,對滿州崛起起到重要的作用。

公元1619年六月,太祖努爾哈赤遷都“界凡城”,在此僅居住一年零三個月,於轉年九月,再次遷往薩爾滸城。遷都的原因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之後,開始把戰爭的矛頭對準了明朝,據文獻《滿洲實錄》記載:"今與大明為敵,我國居處與敵國相遠,其東邊軍士路途更遠,行兵之際時,馬匹疲苦,可將馬牧於近邊地,西近大明國,於界凡築城"。在此之後,爆發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界凡城成為戰役的後方。努爾哈赤意識到薩爾滸的重要性,因而遷往薩爾滸。

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上)

公元1621年四月,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東京)。

其實,薩爾滸大勝之後,後金政權先攻取瀋陽後攻取遼陽,很多朋友要問:“為何不直接建都瀋陽?”因為在當時遼陽城比瀋陽要發達,況且,女真人與邊境上的漢族人經常因為爭奪土地和生產作物而發生衝突,一開始只是偶有侵犯,到後來因為中原地區遭受大旱,加之明朝貪官汙吏的橫徵暴斂,使得中原百姓食不果腹,餓殍遍野!迫使明朝邊民大量湧入關外,與女真人爭奪資源。為了緩和邊境的衝突,為了長遠的戰略佈局。努爾哈赤決定於公元1621年八月,在遼陽城太子河以東破土建城,興築東京城,史稱(東京)。

後來,由於當時明朝對後金政權進行軍事部署,使得兩國邊境線上衝突頻發,後金政權無法得到鞏固和發展。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努爾哈赤與眾貝勒大臣商議,決定再一次遷都,實際上當時遼陽的資源和群眾基礎非常穩定,因為努爾哈赤實行仁政,使得很多外來的漢族人也認同後金政權,並且當時湧現出像“范文程”這類的漢臣。

既然要遷都,那就要選個吉兆之地,這時候的努爾哈赤可謂是絞盡腦汁,一天晚上,努爾哈赤並沒有睡熟,冥冥中腦海裡浮現出一條大河,可是這條大河與故鄉的蘇克蘇護河(suksuhu bira)又有些許不同。第二天早上,他派人取來地圖查看,說來也巧,這條大河居然是——遼河。

(因瀋陽地處遼東半島北端,東北大平原的南部,位於遼東與遼西、遼東半島與東北大平原的連接點上,地質上瀋陽地區以平原為主,西南部就屬於“遼河”,相比於之前的遼陽城,這裡土地肥沃,地理位置更加合適)。實際上後金政權的每一次遷都都帶有明顯的政治性目的,在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後金薩爾滸之戰勝利以後,緊接著拿下了“奉集堡”,同年三月便攻克了瀋陽,緊接著又攻陷了遼陽極其遼河周圍眾多區域,因為當時考慮到葉赫部尚未平定,所以沒有再部署下一步行動。

(當時明朝已經加大防禦力度) 其實,當初後金遷都到遼陽不僅是努爾哈赤本人也是諸位貝勒大臣們的夢想。在此以後的一段時間,後金對遼陽(東京)的營建也花費了很大的力氣,甚至讓人們以為努爾哈赤會在這裡長期居住。

(當時努爾哈赤並沒有找到更加合適的地方) 當努爾哈赤提出遷都到瀋陽的想法以後,諸王貝勒大臣不瞭解老汗王的意圖,一致表示反對。(遷都並非小事關係到國家命運,當時滿洲人也效仿漢人很重視風水地勢)根據《滿洲實錄》記載:“帝聚諸王臣,議欲遷都瀋陽,諸王臣諫曰:‘東京城新築,宮廨方成,民之居室未備,今欲遷移,恐食用不足,力役繁興,民不堪苦矣。’帝不允曰:‘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瀋陽渾河通蘇蘇河,於蘇蘇河源頭處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史稱“盛京”。後世證明,此次遷都瀋陽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為後世(皇太極)抵禦明朝軍事打擊,以至(順治)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瓦剌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