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为何由胜转败?

“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为何由胜转败?

宋代引以为豪的自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虽然其军事实力并不是很强,但是宋神宗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军事战略目标。北宋前期,宋和西夏的关系僵持不下;对于这一盘踞在西北的战略力量,宋神宗给予高度重视。之后派遣王韶率军北上,征战多年,最终夺回河湟地区,因在熙河取胜史称熙河大捷。本可以一鼓作气攻陷西夏的大好时机,却因为宋神宗战略安排的差错,致使后来永乐惨败,宋代军事也因此黯然失色,最终造成了北宋的覆灭。

一、针对西夏的建立,宋神宗认为“兵不可不试”,熙河大捷成为北宋对外战争的开山之作

北宋建立之初,位于宋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在宁夏建立了夏,史称西夏。因为两国毗邻,经常会因为边境的一些口角而发生军事上的摩擦。宋和西夏的关系也就因此僵持不下。但是宋代建立的根基未稳,不得已只能望而却步。

经过了近百年的沉淀,宋代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造就了宋代的繁荣。公元1067年,即治平四年正月,宋英宗崩逝。神宗继位,次年改年号为熙宁。从国号的改制:“熙宁”和“息宁”相近,其实不难看出宋神宗想要平定西夏的心愿。

熙宁元年,王韶上书《平戎策》拉开了熙河一役的序幕,其书记载:“国家必欲讨平西贼,莫若先复河湟,则李氏背腹皆受敌,表里交击之患,不攻而自覆矣。”

“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为何由胜转败?

这其中的“西贼”指的就是西夏的李氏,而“河湟”地区就是熙河一带,现在青海和甘肃西南部的黄河与湟水流域。黄河地区的统治权在宋,但湟水地区的统治权在唃厮啰手中。如果想要击溃西夏,就必须途径湟水地区。

宋神宗之前,北宋和西夏之间主要沿着北部的山脉地区作战,所以久攻不下。因此王韶就上书神宗,因当将作战的主要精力放大西部的河堤平原一带,这样既有利于军队的休整,也有利于军队粮草的补给,避免在山脉出现首尾不可相顾的劣势。这一提倡符合宋神宗的战略思想。

虽然手握“熙河”统治权的唃厮啰,对宋俯首称臣。但是作为独立政权的唃厮啰,并不受制于宋的管理和指挥。王韶遂向神宗提出“先复河湟”的建议,神宗迫切想要击溃西夏,当即下令要收复“河湟”地区即熙河一带。

宋神宗首先设立洮河安抚司,并安排王韶负责招抚蕃人。因为唃厮啰的离世,河湟地区出现了内部的矛盾,地区冲突日益激化,这十分不利于宋朝的统一管理。因此需要有人从中调和各方关系。神宗说:

“西事本不令如此,后违本指,所以烦费。”希望王韶可以尽快的解决河湟之地的矛盾。

“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为何由胜转败?

原本神宗和王安石都相信利用招安的方式即可平定河湟地区,但是事情却向着枢密使文彦博的预料发展“如曩时西事,初不谓劳费如此,后乃旋生。”果不其然,由木征率领的一支军队统占了河湟地区,王韶出师不利。由于北宋不能满足木征提出的封爵要求,原本提倡招安的方式也就不了了之。

随即宋神宗在王安石:“若果合兴兵,亦有所不得已。”的提倡下,他自己也表示:“在天下国家,即用兵亦其常事。”熙宁五年王韶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率兵击溃了木征,暂时取得河湟地区的统治权。

但未曾想到的是,木征之后卷土重来,给宋军致命一击,造成宋军元气大伤。历经三年,在宋神宗的极力支持下,宋军终于夺回河湟地区,史称熙河大捷。

二、“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源于三大缺陷:神宗对战事的误判、西夏的猛烈报复、自然条件的参与

宋神宗在“熙河边事未有安靖之期”认为歼灭西夏指日可待。于是命令宋军继续北上,按照原来的计划从东西方向包剿西夏,未曾想这样的安排,却招致后来的永乐惨败。

“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为何由胜转败?

按照以往的作战经验,在军队经过血战取得不易的战果后,应该是要犒赏三军,停军休整以恢复元气。但是宋神宗却觉得此时更应当一鼓作气,在士气大盛之际,乘胜追击,一举统一西夏。元丰年间,宋和西夏之间两场主要的战役:灵州一役和永乐之战。

元丰四年,宋神宗通过在西夏安插的间谍了解到:“羌人邃然在此上下叛乱之变,诚天亡之时也。”西夏朝政开始分崩离析。西夏的朝堂也出现了夏国主秉常与其母梁太后两股势力。宋神宗下诏:“熙河地形据贼上游,水陆皆可进讨,委李宪等广募乡导,多设奇计。”

宋神宗想借机利用西夏的内部矛盾,发动战役,让西夏内外受敌。神宗从熙河、鄜延等五路聚集了40万大军,想要一举荡平西夏,史称“五路伐夏”。此次战役的核心地区就是灵州,因为宋神宗的坚持,宋军虽然疲惫不堪,但仍然呼之欲出。可是这样一往无前的势头,在自然的面前依旧是不堪一击。

从鄜延来的10万大军,在行经到离灵州不远的夏州时,突降大雪,造成道路交通不便,军队的粮草补给也因此耽误。加之严寒的天气,军队人数的众多,随军粮草消耗殆尽,不少的士兵开始四处逃离,一些随军的长官也各自逃命。就这样一支10万人的军队,还未到灵州只剩下不到3万人。

“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为何由胜转败?

其他四路的军队也不可避免,在灵州城下汇集的只有10万余众。西夏趁此良机,挖通了黄河的支流,引发洪水彻底断绝了宋军的粮草补给。宋军不战自溃,加之西夏派军随后追杀,最终回到北宋国土的士兵仅剩下1万余人。

虽说这场战役不幸失败,但是有一个意外之喜。西夏挖通黄河,为了避免自己受到水灾,因此放弃了兰州。宋军也因此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兰州的统治权,这位后来哲宗灭夏奠定了一些基础。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宋神宗经过灵州打败后,丝毫不放弃,他将此次失败的原因移驾到天气上,并不是因为士兵的战斗力不行。他表示:“兵不可不试,当先其易者。灵州之役,士气至今不挫者,由熙州成功故也。”从这句话显而易见,神宗依旧将熙河大捷作为自己的丰功伟绩加以宣扬。

不肯放弃西夏的宋神宗在元丰五年,决定要在永乐城建立一支军队,为以后的征战做准备。神宗派徐禧率领8万人进军永乐城,修筑完备后只留守4000人守卫。此时西夏正为报先前的“五路伐夏”之仇,于是率领10万军队向永乐进发,大军将永乐城围的水泄不通。徐禧又率2.5万人前来支援,最终敌不过夏军,宋军全军覆没。

“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为何由胜转败?

经过灵州和永乐两场战役,宋代的军事力量削弱大半,可以说此时的北宋已是强弩之末。但宋神宗依旧想要利用强硬的政策来针对西夏,最终这样的军事政策也随着神宗的离世而消失。

三、宋神宗在“熙河未稳”之际,仍然选择荡平西夏,从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缺乏对军情的认知,北宋的失败成为必然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当时的熙河大捷虽有“大捷”之名,但却无“大捷”之实。历经七年的时间,才夺得熙河之地,但却在“熙河未稳”之际,仍然选择荡平西夏,面对群臣的极力劝阻,神宗依旧只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考虑战争会带来的怎样的后果。最终招致永乐惨败,作为战争的最高指挥者,宋神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宋代的军事力量虽然并不弱,但是宋代的朝堂制度却埋下了安全隐患。众所周知,宋代重文轻武,对武将的蔑视造成了宋代军队内部的不和谐,宋代的军队中也形成了将帅不睦的局面。但是宋神宗时期,因为对外实行强硬的军事外交政策,所以武将的地位相比前朝都有所提高。

“熙河大捷”到“永乐惨败”,宋神宗对夏军事策略为何由胜转败?

宋神宗放弃了之前文臣领兵的选将原则,而是让那些有真才实干的武将担任统帅。这一举措,改变了“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的传统;使得武将才有所用,提高了宋军的战斗能力。但是由于宋代前期积贫积弱的政治生态,约束了宋代军队整体的作战水平。随着武将地位的提高,使得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有所加剧。

神宗的确收复了一些中原之地,也在一定的意义上扩展了宋代的疆域,熙河大捷为怯懦的宋代“一雪数世之耻”,这样的行为的确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是之后的节节败退,乃至永乐惨败却让整个宋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便是极为有力的证明,北宋的覆灭为后来南宋152年的顽强屹立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宋史》

《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