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領導北洋海軍,積極修建大沽船塢,為何想到了德國人德璀琳

服務大清的外國洋員中,德國人德璀琳是一個表面上恭順的人,但由於獲得李鴻章的信任,越來越多地插手他的頂頭上司英國人赫德試圖操弄於股掌之中的軍火買賣以及北洋海軍的創辦。

為創辦北洋海軍,清廷從1875年開始向外國購艦以及福州船政局聘請洋員仿製洋船,到1880年,北洋海軍已經擁有25艘各類型的船艦,北洋海防已經初具規模。在北洋海軍的籌建中,李鴻章不只是把目光集中在旅順建港的層面上來。

李鴻章領導北洋海軍,積極修建大沽船塢,為何想到了德國人德璀琳

德國什切青船廠生產的鐵甲艦


在旅順建造炮臺、船塢等一體化軍港的同時,李鴻章也在著力加強大沽口炮臺的防禦力量,積極修補、修築大沽口南北兩岸炮臺,至1884年,大沽南岸共設大小炮臺40餘座,北岸設有大炮臺2座、平臺6座,又命丁汝昌調派“鎮東”“鎮西”“鎮北”“鎮中”等炮艇與炮臺形成互為聲援之勢。李鴻章又考慮到隨著船艦的日益增多,天津大沽口也應該在修築炮臺的基礎上,增修大型船塢,方便船艦就近修理。

早在1880年,李鴻章準備向德國購買鐵甲艦之時,他就曾經向朝廷說明此事,現在北洋海軍船艦逐漸增多,損壞或出現故障市場要到福建、上海等地修理,路途遠,而且往返耗費耗時,“設遇有事之秋,尤難剋期猝辦,實恐貽誤軍需。前因總稅務司赫德有飭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酌修土塢,為冬藏燈船之議,遂飭前任津海關道鄭藻如、候補道許鈐身會同德璀琳在大沽海口選購民地,建造船塢一所。”[1]


李鴻章的奏請得到光緒帝的批准,於大沽海口選購民地110畝,建起一座船塢,命名為“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因為地址位於大沽海神廟,因而也稱為“海神廟船塢”。大沽船塢自當年夏天開始興建到當年底大致建成了起輪機廠房、馬力房、抽水房、碼頭、起重架、繪圖樓、辦公房、庫房、木廠、模具廠、鑄鐵廠、熟鐵廠、熟銅廠、鍋爐廠等等相配套的設施。到1886年,大沽船塢已經建設成為能夠在同一時間內裝配和修理六艘船艦的工廠,不僅可以修船,也具備造船的功能,這標誌著大沽船塢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近代化船舶修造基地。

李鴻章領導北洋海軍,積極修建大沽船塢,為何想到了德國人德璀琳

大沽船塢遺址


從1882年到1890年,大沽船塢共建造魚雷艇、挖泥船18艘、造河駁船145艘,修理大小船艦70餘艘等等。此外,大沽船塢還承接了修理大沽海口各防營需電炮械及電燈,承造炮臺炮洞等海防防禦工程。1886年,近代中國第一艘潛水艇在這裡試製成功,開創了中國製造潛艇的先河。但遺憾的是,這艘試驗成功的潛艇沒有正式使用或繼續研究,既沒有留下資料也沒有留下名稱,建成後很快便銷聲匿跡了。

1890年後,大沽船塢除了繼續修、造艦船外,還開始生產槍炮。1892年在船塢院內設立修炮廠併兼造水雷,大沽口水域佈置的水雷大部分由該炮廠生產的。義和團事件發生後,八國聯軍侵入大沽口,大沽船塢被俄軍侵佔,正在船塢中維修的四艘魚雷艇也被列強掠走,船塢也遭到極大破壞。後經清廷多次交涉,俄國才於1902年將船塢歸還中國。辛亥革命後,大沽船塢劃歸北洋政府海軍部管理,改名為“海軍部大沽造船所”。

李鴻章領導北洋海軍,積極修建大沽船塢,為何想到了德國人德璀琳

明信片上的天津戈登堂,由德璀琳倡議建造


正如李鴻章所言,大沽船塢的建設關係到北洋海防軍務,是當務之急的事情,因此李鴻章在獲得清廷與海關財政支持外,特意邀請德璀琳參與其事。從地址的勘選到船塢的建設,“凡鳩工庀材飭由德璀琳核實經理,並於新關幫辦中分派熟悉工務者,幫同籌畫,概不另領薪俸”。工程的修建,所需要的工程材料與建造費用,都是經德璀琳核算後,由李鴻章轉報天津海防支應局核發。工程的施工中,德璀琳不辭勞累,常常親臨一線,很讓李鴻章讚賞。大沽船塢告成後,大大便利了北洋海軍,“嗣後來往來各兵輪,無論事機緩急,工程大小,總可隨時立應,殊於水師根本有裨。”[2]李鴻章查驗後,特意奏請朝廷賞給德璀琳頭等寶星,以示獎勵。1882年,清廷授予德璀琳雙龍三等第一寶星。這一工程的建成,李鴻章對德璀琳更是信任有加。


參考文獻:


[1]王家儉:《旅順港建港始末》,《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117頁。

[2]王家儉:《旅順港建港始末》,《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第114—117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