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咋“混”的

在當代中國社會,“混”已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彙,從舊友見面問“最近混得怎麼樣"到謙虛表示自己“只是混口飯吃”,從網絡上有人發帖詢問“怎麼樣混社會”到有人大力呼籲“不要再一天天混下去了”。影視劇中關於“混”的經典臺詞有時也會伴著影視劇的熱播而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比如“現在混日子,小心將來日子混你!”(《士兵突擊》)以及“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無間道》)等等。“混”這個詞也與時俱進地衍生出許多新的詞彙,譬如學校裡的“混學分”和“混文憑”。表示自己在“混”的或者指責別人在“混”的人早已不是少數,甚至有人撰文稱“不認真,不敬業,悠悠忽忽,吊兒郎當的‘混’,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特徵”。

“混”這個詞的內涵的要素有:(1)缺乏更高目標,只顧眼前和生存;(2)名不副實,隱瞞真實面目或者水平;(3)非正當手段謀取利益;(4)消極被動,不情願。

以“混”來指涉人的行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跨越地域。而“口頭之混”和“行為之混”顯然不是一碼事,言“混”者未必真在“混”,真“混”者未必在言“混”。但“混”的流行,至少說明“混”這種行為在中國的社會文化語境中並不罕見。根據語義梳理,“混”的行為可以大致分為“江湖之混”“生存之混”“應付之混”“經營之混”四種。

   根據我們的理論界定,“混”作為一種社會行動,是行動者對於自身或者環境的非正當狀況的順應,這種順應往往伴隨著超越價值的缺失。我們可以據此定義將“混”分為兩個大類:一個側重強調對於個人非正當狀況的順應,一個側重強調對於環境非正當狀況的順應。兩種“混”的共同點,一是超越價值的缺失,二是對於非正當現狀的順應。前者主要指的是安於自身現狀,不思進取,對自己的消極處境不尋求改變,後者指的是努力改善自身處境,但前提是對不正當規則的順應,以非正當手段謀取自身利益。兩種“混”實際上有所交叉,但是就對個體狀況的改變而言,前者更消極,後者更積極。由此來看我們在上一部分所總結出來的四種“混”的類型,則"生存之混"和“應付之混”這兩種“混”都是偏向於對於個人非正當狀況的順應,而“經營之混”則是偏向對於環境非正當狀況的順應。“江湖之混”則是同時體現了“混”的幾個要素,難以劃為兩類中的任何一種,由此可見江湖“混混”確實是專業“出來混的”。

   不管是江湖之混、生存之混,還是應付之混、經營之混,不管有“混”的行為的人是在哪種類型的遊戲中,我們總能發現那麼一些消極的力量,只是這種力量有時體現為個體對自身狀況的漠然,有時表現為個體對惡劣遊戲規則的順應。這種消極的力量究竟是一種結構的必然還是一種文化的特色?

或許我們在日常中可以發現周圍的人在以某種類型的“混”的方式生活著,並能夠看到這種“混”背後的社會機制。如果這種發現可以助於我們認識社會、反省自身,我們對這一主題的大膽嘗試就不是一種“混混而已”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