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涉淺水者見蝦,尤甚者觀蛟龍,足跡不同,見到的東西也不同

眼睛能看,耳朵能聽,若不能看,不能聽,便是瞎子,便是聾子,這是人們所熟知的,王充以此為比喻,認為智力也有聾盲,那些不識字,不讀書,不能辨別是非的人,就如同瞎子聾子,如同泥人木偶。

王充:涉淺水者見蝦,尤甚者觀蛟龍,足跡不同,見到的東西也不同

王充在《論衡》中提到——不博覽猶謂閉暗: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高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痢、聾與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優目言、耳聾、鼻癰者也。儒生不博覽,猶謂閉暗,況庸人無篇章之業,不知是非,其為閉暗甚矣!此則土木之人”,耳目俱足,不聞見。

王充:涉淺水者見蝦,尤甚者觀蛟龍,足跡不同,見到的東西也不同

〔譯文〕:人的眼睛看不見各種顏色便叫做瞎子,耳朵聽不見各種聲音便叫聾子。鼻子聞不見各種香臭氣味便叫做鼻癰。鼻癰、聾子和瞎子,都不是健全的人。不博覽群書的人,不瞭解古今情況,不能識別世間萬物。

不懂得正確與錯誤。就如同眼瞎、耳聾、鼻癰的人。讀書人若不能博覽群書,讀書人還被認為是閉塞昏暗,何況那些庸人沒有讀過一點書,不知道什麼是正確錯誤,他們閉塞昏暗更為嚴重了;這些人就是泥人木偶,耳朵眼睛全具備,卻不能聽也不能看。

王充:涉淺水者見蝦,尤甚者觀蛟龍,足跡不同,見到的東西也不同

然王充在《論衡》中又提到“學問有深淺”,同是讀書人,學問的大小,知識的多少也是不一樣的。

原文: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足行跡殊,故所見之物異也。入道淺深,其猶此也。淺者則見傳記諧文,深者入聖室觀秘書。故入道彌深,所見彌大。人之遊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觀也。入都必欲見市,市多異貨也。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為奇異,非徒都邑大市也。遊于都邑者心厭,觀於大市者意飽,況遊於道藝之際哉!

王充:涉淺水者見蝦,尤甚者觀蛟龍,足跡不同,見到的東西也不同

譯文:蹚淺水的人只能見到蝦,到比較深水去的人能見到魚鱉,若到更深的水中去者便能見到蛟龍。腳走的足跡不同,所以見到的東西也是不同的。人們學習掌握的知識有深有淺,和入水的深淺是一樣的。學問淺者只能讀些傳記小說,學問深者便學到聖人的思想,通曉古今。

王充:涉淺水者見蝦,尤甚者觀蛟龍,足跡不同,見到的東西也不同

所以學習經書越深,見識也就越廣。人們出外遊歷,必然是想到都城去,因為都城好看的東西多。到都城必然想見到集市,因為集市上出奇的貨物多。各流派的學說,古往今來的事情,它們奇特出眾,更不僅僅象都城中的集市那樣。在都城遊覽的人心中滿意,觀看大集市的人心意滿足,何況那些深入鑽研經書道理的人呢?

王充:涉淺水者見蝦,尤甚者觀蛟龍,足跡不同,見到的東西也不同

義理:這段文字以入水作比,說明淺者見蝦,深者見魚,更深者見龍。形象地比喻了人們讀書多少不同,知識多少不同,其作用也是不一樣的。一個人要想博古通今,要想學會修身治國安邦之道,就得深入鑽研聖賢之書,開闊眼界,擴大見識,使才能超出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