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涉浅水者见虾,尤甚者观蛟龙,足迹不同,见到的东西也不同

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若不能看,不能听,便是瞎子,便是聋子,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王充以此为比喻,认为智力也有聋盲,那些不识字,不读书,不能辨别是非的人,就如同瞎子聋子,如同泥人木偶。

王充:涉浅水者见虾,尤甚者观蛟龙,足迹不同,见到的东西也不同

王充在《论衡》中提到——不博览犹谓闭暗: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高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痢、聋与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优目言、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博览,犹谓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不闻见。

王充:涉浅水者见虾,尤甚者观蛟龙,足迹不同,见到的东西也不同

〔译文〕:人的眼睛看不见各种颜色便叫做瞎子,耳朵听不见各种声音便叫聋子。鼻子闻不见各种香臭气味便叫做鼻痈。鼻痈、聋子和瞎子,都不是健全的人。不博览群书的人,不了解古今情况,不能识别世间万物。

不懂得正确与错误。就如同眼瞎、耳聋、鼻痈的人。读书人若不能博览群书,读书人还被认为是闭塞昏暗,何况那些庸人没有读过一点书,不知道什么是正确错误,他们闭塞昏暗更为严重了;这些人就是泥人木偶,耳朵眼睛全具备,却不能听也不能看。

王充:涉浅水者见虾,尤甚者观蛟龙,足迹不同,见到的东西也不同

然王充在《论衡》中又提到“学问有深浅”,同是读书人,学问的大小,知识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

原文: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入道浅深,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入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游于都邑者心厌,观于大市者意饱,况游于道艺之际哉!

王充:涉浅水者见虾,尤甚者观蛟龙,足迹不同,见到的东西也不同

译文:蹚浅水的人只能见到虾,到比较深水去的人能见到鱼鳖,若到更深的水中去者便能见到蛟龙。脚走的足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人们学习掌握的知识有深有浅,和入水的深浅是一样的。学问浅者只能读些传记小说,学问深者便学到圣人的思想,通晓古今。

王充:涉浅水者见虾,尤甚者观蛟龙,足迹不同,见到的东西也不同

所以学习经书越深,见识也就越广。人们出外游历,必然是想到都城去,因为都城好看的东西多。到都城必然想见到集市,因为集市上出奇的货物多。各流派的学说,古往今来的事情,它们奇特出众,更不仅仅象都城中的集市那样。在都城游览的人心中满意,观看大集市的人心意满足,何况那些深入钻研经书道理的人呢?

王充:涉浅水者见虾,尤甚者观蛟龙,足迹不同,见到的东西也不同

义理:这段文字以入水作比,说明浅者见虾,深者见鱼,更深者见龙。形象地比喻了人们读书多少不同,知识多少不同,其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要想博古通今,要想学会修身治国安邦之道,就得深入钻研圣贤之书,开阔眼界,扩大见识,使才能超出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