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東人那麼喜歡“二”呢?

二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一加一等於二。從古到今,排行老二的人似乎總是很有出息,故而人們對於排行老二之人印象深刻。


早期古代,家裡如果有四個兄弟姐妹,那爹媽怎麼給他們起名呢?用伯仲叔季來進行排行。《史記"管蔡世家》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為什麼山東人那麼喜歡“二”呢?

一直到三國時期,出現了以“伯仲叔季”排行命名的經典案例。有一個偉大的父親生了四個很有出息的兒子,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名中比較有代表性的。


歷史上關於排行老二的“仲”出現了很多厲害人物,管仲(就是那個和新泰鮑叔牙關係挺好的)被齊桓公稱為“仲父”,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直面意思第二個爸爸,足以看出帝王對其的器重。


除了仲父,還有亞父。亞也有第二的意思,古漢語中有次一等之意思。歷史上也有很多的厲害人物被帝王稱為亞父。西楚霸王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蜀漢後主劉禪尊稱諸葛亮為“亞父”。

為什麼山東人那麼喜歡“二”呢?

仲父、亞父都是古代帝王對重臣的尊稱。這是古代封建剝削階級的產物,那麼民間究竟是為何對“二”情有獨鍾呢?究其成因,源於兩個咱們山東人,一是孔子,一是武松!


孔子大家比較熟悉,他活著的時候經常來新泰玩。現在可考證及民間流傳的地方有,谷裡龜山、放城小三峽、石萊道泉峪等地。孔子的功績不必多說,加之各地修建的文廟對其進行供奉,故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對其頂禮膜拜。孔子排行老二,新泰盜聖柳下趾罵過孔子,後來也演繹出“盜聖怒罵孔老二的”版本。

為什麼山東人那麼喜歡“二”呢?

武松,因打死老虎而聞名於世。由於其排行老二,故而很多基層群眾稱之為武老二。在新泰南部某鄉鎮走訪之時,曾有一醉漢奪門而入,“武老二曾來過俺莊,看我給你來一套武松打虎啊!”

為什麼山東人那麼喜歡“二”呢?

武松的故事被很多說書人進行廣泛傳播,故而武老二的形象深入人心。

為什麼山東人那麼喜歡“二”呢?

建國之後,社會安定,生產力逐步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那個年代家裡有三四個孩子的都算少的,多的家裡八九個孩子也很正常。家中的長子或長女由於出生早於其他兄弟姐妹,加之當時的生產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力,故而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多是從小跟從父母為全家的生計進行勞作,養成了勤勞樸實的良好風尚,正應了那句老話“長兄如父,長姐如母”。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群眾家庭難以負擔孩子上學的費用家中,長子或長女通常會把接受教育的機會讓給家裡的弟弟妹妹。在那個高喊知識改變命運的年代裡,改變了家中老二的命運,成為全家的希望。


從古到今,“二”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個褒義詞。“二”是一種情懷,關於尊重、關於希望、關於夢想、關於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