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細思恐極的背後真相,陶淵明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關於陶淵明,我沒什麼可說的,牛就完事了。不,其實還是要說的,這位東晉大詩人,開創了中國詩歌史上的田園之風,是田園詩的鼻祖人物,關於他的生平,其實按照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個不甘成為社畜的年輕人,幾度進入職場,幾度又被勸退,最後終於聽從內心的呼喚,成功退隱山林種田的故事。

現在的年輕人總愛調侃,說自己年紀輕輕就想退休了,其實大家都沒意識到,陶淵明正是你們理想生活的榜樣。陶淵明性情任真,嗜好喝酒,喜歡安靜,少言語,對升職加薪沒什麼興趣,喜歡自己寫文章寫詩自娛自樂,這就是活脫脫的社恐啊!

《桃花源記》細思恐極的背後真相,陶淵明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但陶淵明可不是誰都能學來的,人家才學一流,超然絕俗,和那些被迫離開官場,心懷不忿的人不一樣,他是從小就有歸隱田園的心思,是真心向往且自願辭官歸田的,也正因此,他歸隱後的生活才能像他詩裡描寫的那樣真實有趣,他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麼一個寧靜平和的現實和精神世界,真是讓人羨慕了。不過,相信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課本上的那篇散文——《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細思恐極的背後真相,陶淵明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麼一開頭,相信大家就能繼續背下去了,當初在課堂上,老師也講得很清楚,這篇文章表面是講作者虛構出來的一個美好的世界,實際上,卻隱含著陶淵明對現實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控訴,因為現實的黑暗和殘酷,所以陶淵明虛構出一個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桃花源,通過逼真的情景式描述,和現實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

陶淵明雖然一直都向往著田園生活,但年輕的時候,他也曾有大濟蒼生之心——“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大概是對祖父陶侃的景仰和自豪,所以讓他也變得壯志勃勃,畢竟誰年輕的時候不想著當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呢。

《桃花源記》細思恐極的背後真相,陶淵明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但是,陶淵明所在的時代正是東晉王朝晚期,政權腐敗,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這是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陶淵明縱然有想要施展抱負的心思,也無從下手,他也不會向那些權貴卑躬屈膝,所以他才會在當了81天彭澤縣令後,就辭官了。

人在江湖,陶淵明也沒忘了關注時事,他歸隱田野,自然也和普通百姓來往的近了些,近距離地接觸到他們在繁重的賦稅徭役下非人的日子,他對這種剝削和壓榨十分不滿,因此才創造出了《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細思恐極的背後真相,陶淵明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一般來說,這篇文章的解說也就到此為止了,不過還是有腦洞大開的人,覺得這事不一般。

故事中的漁夫是外來人,桃花源的人信不過他,所以才在送他離開後偷偷跟著他,漁夫一路做標記,桃花源的人就一路銷燬,漁夫一出來,馬上就告訴了當地太守這件事,結果卻什麼也沒找到。

後來,南陽人劉子驥聽說了桃花源的存在,幾次三番前去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最後因病去世,然後就再也沒有人去打聽桃花源了。但像這種完美富庶的地方,不可能只有劉子驥一人感興趣吧,為何他死了之後就沒人再去尋找了呢?

劉子驥是高潔隱士,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去尋找一個陌生廕庇的地方,自然不會單槍匹馬,如果他真的帶人去搜山,會不會真的被他找到了點什麼,但桃花源的人為了不讓他洩露秘密,最後讓他一回去就死去。所以這桃花源美好生活的背後,或許是無數人血腥守護之下的平和?

《桃花源記》細思恐極的背後真相,陶淵明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還有個鬼故事版本特別讓人細思恐極,即桃花源其實是陰間,陶淵明是自己親身生活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的,普天之下,恐怕再也找不到安居之所了,唯有死後的世界,或許人們才能遺忘世事,拋去怨恨痛苦,美滿地生活。

文中桃花源裡的人說自己根本不知道現在是哪個朝代,還不知道有漢朝的存在,但他們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既然沒有和外界來往,為什麼會穿著東晉的衣服呢,東晉和秦朝可是隔了好幾百年啊,所以說,這衣服或許是活著的人在祭祀的時候燒給他們的。

《桃花源記》細思恐極的背後真相,陶淵明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文章中兩岸的桃花林,實際上是陰陽兩界的屏障,《葬經》中曾寫道:“門前桃桑,為大凶。”屋舍儼然、阡陌交通,其實是指整齊排列的墳墓和墳墓之間相通的道路。清明節前後,正好是桃花盛開的時候,此時陰陽兩界的界限薄弱,這也是為什麼漁人為什麼能無意中進入到此地的原因。

而桃花源裡每家每戶都十分富庶,看見漁人來了,每家每戶都拿出酒食來招待他,這很有可能就是祭品。之後漁人走出桃花源,陰陽兩界關閉,所以別人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了。

《桃花源記》細思恐極的背後真相,陶淵明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也是桃花源太經典了,描繪得又過於美好,所以才有那麼多人試圖從另一種角度解讀,但說到底這些解讀也只是閒時娛樂,並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陶淵明是想借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來表達自己對美好的嚮往和對黑暗的抨擊,因此,在看這些解讀時,抱著看野史趣談的娛樂心就好了,也不必真的對原文產生什麼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