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滿清的皇室教育:清朝的皇子,要怎樣用功地讀書?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朝的帝王吸取了前朝的歷史經驗教訓,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也可以這樣說,清朝的皇子教育是歷代封建社會中最嚴酷的,因此清朝多數皇子精通經史、策論、詩詞歌賦與書畫等,並善於騎射。

清朝統一中國後,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正規。

清朝規定,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點至下午3點,共計10個小時。元旦、端陽、中秋、萬壽(皇上的生日)、自己的生日這5天是假期,其餘每天都如此從不間斷。

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叫上書房,規矩非常的嚴厲:皇子讀書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許搖扇子;午飯時候,侍衛送上飯來,老師先吃,皇子們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繼續功課。

皇子們學習的內容包括滿、蒙、漢等語言文字以及《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每日老師指定一段要念120遍,之後再背誦一段新的內容,直至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完全背下來。

由於清朝是“馬上得天下”,因此對皇子、皇孫的騎射武功的訓練也十分重視。每天下午3點左右皇子們放學後,吃過晚飯,還得上一節“軍事課”——騎馬射箭。直到晚上7點左右,皇子們一天的學習生涯才算結束!

乾隆年間在軍機處入值的趙翼曾感嘆說:我們專門指望讀書吃飯的人,還不能每天那麼辛苦地學習,而人家帝王之家的子孫卻能天天如此,他們怎會學得不好!可以想見,當年每天清宮中起床最早的,是那些要上學讀書的皇子皇孫們。

清朝的皇子們大多5、6歲入學,15歲之後,基本長大學成。到了封爵分府的年齡,皇帝會派些差使給他們,可以減輕一下繁重的學業,就可以不用天天去上書房了。

但是,他們的讀書生活沒有嚴格的“畢業”年齡規定,年幼時要讀書,年輕時要讀書,成婚分府後還要讀書,有的皇子甚至還在上書房讀了大半輩子書。

因此,清朝的皇子教育是歷代封建社會中最嚴酷的,皇子們不得不用功的讀書!



大江侃歷史


清朝皇子的“學習負擔”是歷朝歷代最重的,這從清代皇子們的“課程表”可以看出,如下所示。

這個課程表其實是簡約版的,因為除了滿、蒙、漢文化的學習外,他們的學習內容還會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增加。

比如清朝晚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宮廷裡也掀起了學習洋文的風潮,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就曾為他安排了西學的相關課程。

一、皇子們的正課,從“體育課”開始

從課程表中可知,清代的皇子們凌晨四點多就得到達“教學樓”——上書房,之後開始早讀,早讀後並不是吃早飯,而是開始一天的正課。

正課是從“體育課”——騎射弓箭開始的。

  • “體育課”

滿族崛起於遼闊的草原,是一個擅長騎射的民族,“尚武”是他們的傳統精神,相應地,騎射也就成了他們的必備技能。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非常看重皇子的騎射技能,有時甚至將其作為擇儲的基本條件之一。比如,皇太極因為“長益神勇,善騎射” 而得到其父努爾哈赤的青睞,他當了皇帝后,認為騎射是“子孫萬世”的大計,也多次強調皇子的教育應該“嫻於騎射”。

清軍入關後,滿族脫離了先祖的生活環境,為防止子孫因太平盛世而忘記先祖的艱辛“創業史”,順治帝多次宣詔,不能忘記“騎射”。

到了康熙朝,他直接將“騎射

”列為皇子的必修課程,明令要求皇子們要從4、5歲便開始學習。比如,太子胤礽5歲就隨著康熙在景山練習騎射,“連發五矢,射中一鹿、四兔”,戰果喜人。

乾隆曾自豪地說:“吾能熟諳國語,嫻習弓馬,乃國家創垂令緒,朕所嘉尚”,他認為,騎射的學習不同於讀書寫字,應該注重實際的操練:

“我國家世敦淳樸之風,所重在乎習國書,學騎射……騎射所關於國運人興,良非淺鮮,不可不知儆剔……至若騎射行圍等事,則非身習 勞苦,不能精熟……”

所以,“體育課”——騎射弓箭,是清代皇子們每天都要進行的必修課,且排在正課的第一位。

  • 三門“文化”課

體育課後是文化課:蒙語和滿語。

清代皇子們是一定要學習滿語的,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滿語是滿族的母語,清代統治者為了牢記本民族艱苦卓絕的“創業史”,聆聽先祖的訓誡,是一定要學習這門文化課的。

2)清代宮廷皇室們平時交流互動的語言主要是滿語,比如,乾隆想要給雍正寫封信,就得用滿文。

那為啥要學習蒙語呢?

這是因為,“滿蒙聯姻”是清帝國的傳統,為了延續和加強這種紐帶,學習蒙語就很有必要了。

許多清宮劇對該傳統都有所展示,比如《如懿傳》中,乾隆皇帝的后妃中就有一些蒙古族妃嬪,如果乾隆不懂蒙語,那麼兩口子花前月下時,可能就得帶上翻譯了……

上完蒙、滿文化課後,差不多到了七點半,就可以吃早飯了。

飯後的課程是漢語學習。

清軍入關使得清帝國的統治者們長期處於漢文化的環境,不論出於生活目的還是政治目的,漢語都是要學習的。

皇子們上午的漢語學習,一般是三個多小時

清代倡導的這種“滿、漢、蒙三語教學”教育理念,使得清代皇子們個個都是“三語”小能手,既懂得漢文化的詩書禮儀,琴棋書畫,又能領略他們滿族先人的尚武精神,同時還能與蒙古美女毫無芥蒂地談戀愛……

漢語課上到中午十一點多放學,因為十二點是午飯的時間點兒。

如果沒有特殊安排,下午一般是“自習課”,自己安排學習內容,比如練字、寫詩、背誦……

自然,也有“任課老師”——上書房師傅在課堂上坐著,以備答疑。

自習上到下午四點左右,就可以放學了。

Ps:“學習成績”不好的皇子,要留下來。

幹啥?

開小灶,單獨輔導功課……

二、皇子們有沒有“課間休息”?

課程表裡,沒有提課間休息的事兒,那皇子們有沒有這項待遇呢?

還真有。

不過,課間休息有嚴格的規定:

1) 次數<=兩次

And

2) 休息時長<=一刻鐘

And

3) 必須“老師”同意休息才可以休息……

也就是說,想要休息,必須滿足以上三個條件才可以,尤其第三個條件,這意味著,老師不同意,這僅有的一點兒休息時間也沒有了,各項課程之間將是無縫銜接。

三、怎麼維護“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的維護,是現代社會老師們都極為頭疼的事情,不過再頭疼也不會比上書房的師傅們更頭疼,畢竟他們面對的是一群龍子龍孫……

皇子的老師們對於課堂紀律的維護,其實和現在的法子大同小異:每間教室裡都有教鞭,意思是,若是哪位皇子不好好聽課,不好好學習,師傅們大可以鞭子伺候。

這畢竟是理論,實際情況是,誰也不敢真的拿著鞭子“體罰”這些天潢貴胄……

難道皇子不遵守課堂紀律,就放任自流不懲罰嗎?

其實也不是,史料記載的懲罰方式有:抄書、默課文、站著聽講……

可以發現,這些法子,與今天學校裡的法子,驚人的相似……

四、皇子們的假期

現代社會的學生,有寒假、暑假、五一小長假、清明小長假、元旦大長假、除夕大長假等等法定假期,再算上平時的週六日,真不算少了。就這樣,還整天吆喝著減負……

與他們相比,清代的龍子龍孫們才是真的需要“減負”……

他們的法定假期一覽表如下所示。

表中展示的已經十分清楚:清代的龍子龍孫們,只在元旦和端午、中秋節以及自己生日當天放1天假,老爹皇帝的生日放2天假,除夕夜0.5天假,

總共6.5天假!

請注意,除夕夜的0.5天假,嚴格來說並不是半天假,因為只是提前放學了一小會兒,而已……

清代的皇子們,是虛歲六歲開始上學,每天凌晨四點到上書房,下午四點左右放學,沒有寒暑假。這種高強度的學習幾乎要貫穿他們一生。

比如,道光年間,快四十歲的惠親王,每天在前朝“上完班”後,還要到“教學樓”——上書房去學習……

這麼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些談戀愛的清宮劇,都是騙人的!因為清代的皇子們根本沒空談戀愛……

五、皇子們可以翹課嗎?

課程滿滿當當,假期又磕磣得不忍直視,實在想出去玩耍,是不是可以翹課?

當然可以。

《清實錄》中就有一則皇子翹課的記載:

乾隆第八子永璇曾在乾隆三十五年,翹課出了紫禁城。很快,消息就到了乾隆那裡。乾隆勃然大怒,把兒子臭罵了一頓,然後為了讓師傅加強對皇子們的看護,把八阿哥永璇當天的“任課師傅”也給通報批評了。

乾隆這個操作是很高明的,皇子逃課,師傅也跟著遭殃。這樣,為了避免“背鍋”,師傅們自然就得緊緊看著皇子們,免得他們逃課,自己受到牽連。

雖然理論上是可以逃課的,但絕大多數皇子是不會逃的。因為,這關係到帝位的繼承……

康熙曾效仿明朝立太子的方式早早確立了自己的接班人,結果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鬥得你死我活,給後世貢獻了一個精彩絕倫的“

九子奪嫡”故事藍本。

雍正是個善於總結的人,他從老爹的失敗經驗中得出一個結論:立賢不以嫡長。

他主張:“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之計。

雍正元年的八月十七,雍正宣佈:

“今眹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

由於他的高瞻遠矚,乾隆的登基,沒有發生任何么蛾子。

雍正這種“不立嫡長,擇賢而立”的立嗣制度,意味著,哪怕出身不好,也可以憑藉自身的優秀獲取皇位,比如乾隆就是庶出。

所以,為了變得更加優秀,皇子們都憋足了勁兒學習,希望能夠通過“

好成績”獲得皇帝老爹的青睞,立自己為皇太子。

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會去翹課,畢竟,一晃神兒,也許龍椅就被別的兄弟奪走了……

六、皇子們的“老師”

與現代的學校配置差不多,皇子們也是有“政教主任”的,他們在清代宮廷,有個專門的稱謂——上書房總師傅,主要工作是管理皇子上書房教育的相關事務,比如對皇子各科老師的選拔,就是由他們和翰林院官員共同主持的。他們負責舉薦人選給皇帝,最終由皇帝定奪是否錄用。

上書房“老師們”的相關情況如下表所示。

與現代不同的是,皇子們的“政教主任”是不需要每天巡邏的,他們每月只要去檢查兩到三次就算完成工作了,檢查方式倒是和我們今天的“政教主任”差不多:抽查+約談。

抽查:主要是抽查皇子們的學習情況,比如詩文背誦情況、寫作情況等;

約談:主要是針對“科目老師”,通過談話側面瞭解皇子們具體的學習進展。

這些上書房的老師們,在清代宮廷備受尊敬,地位相當地超然。比如尋常人見到龍子龍孫都需要跪地行禮,而這些老師就不需要,他們只“捧手為禮”就行了。

乾隆就曾在皇子們的“開學典禮”上,要求兒子們對老師行“拜師禮”。拜師禮是很隆重的,尤其還當著皇帝的面兒,自然沒人敢受。

於是,乾隆只好下令改成“長揖”。

乾隆要求皇子們對老師要尊敬,他自己其實也是這麼做的。

文華殿大學士蔡新前後當了三十多年上書房“政教主任”,退休後,乾隆也沒忘記他,多次把自己寫的詩文寄給他。嘉慶對蔡新也很尊敬,在他九十歲生日時,還賜了一塊親筆匾額。

溥儀的英語老師莊士敦曾作《紫禁城的黃昏》一書,從此書內容也可以看出,老師們在清代宮廷中的地位相當超然:

滿朝文武都需要對皇帝三拜九叩,除了他的老師。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老師們在清廷雖然受到超高的恩遇,但仍舊是個“打工仔”,所以當他們真的犯了錯時,依然會受到懲罰。

據《清實錄》記載,遲到、早退,要受到“罰俸半年”的懲罰:

上書房師傅不按例定時刻,退直甚早……所有上書房師傅萬承風、桂芳、戴殿泗、俱著罰俸半年。”

不論遲到還是早退,畢竟都是老師們自己犯的錯,受到懲罰也說得過去,但有些時候,卻是被牽連。

乾隆十三年,大阿哥在其母喪禮上失儀。這事兒和他師傅八竿子打不著,但卻被乾隆遷怒,成了“背鍋俠”:“此皆師傅諳達,平時並未盡心教導之所致也。

受到的懲罰是:“罰食俸三年”,這意味著,三年白乾活,沒工資……

除了“不發工資”的經濟懲罰外,還有肉體懲罰——杖責,和政治懲罰——革職

乾隆五十四年,上書房有老師出現遲到和曠工的現象。乾隆知道後特別生氣:“阿肅、達椿身系滿洲,且現為內閣學士,毫無所事,其咎更重,均著革職,仍各責四十板。

罷官不說,還要挨板子……這懲罰可謂相當重了。

不過,無故曠工,在現代教育體系裡也是挺嚴重的過錯,只是現代社會最嚴重的處罰無非是開除,打板子是不會的。

希言說

清朝對皇子皇孫的高標準學習要求,使得他們的宗室子弟綜合素質極高,比如,皇室中出現了許多“學霸

”,部分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可謂是妥妥的學霸,不僅學過天文、數學、地理、拉丁文,還創造了數學方程中的元、次、根等中文譯法,如果在現代社會,參加奧數之類的比賽,恐怕也是穩穩的冠軍選手。

康熙的第三子胤祉,與康熙的其他兒子相比,更具“文人”氣質。他組織編纂的《律歷淵源》共有上中下三冊,其中音樂分冊,提到了現代西方音樂五線譜的原理及用法;他編纂的另一部著作《古今圖書集成》,包羅萬象,堪稱百科全書。除了編書,他還是一位技法了得的書法家,其父康熙死後,

他親自在景陵聖德神功碑上撰寫碑文

康熙第九子胤禟,完全是一個被忽略的“外語天才”,除了母語滿語外,他還精通蒙語、漢語、俄語。蒙語和漢語畢竟是皇子課程表中的必修課,學得好可以理解,但俄語……他居然也能學得好,可見在語言方面,他頗具天賦。

在歷史上,胤禟是作為“八阿哥黨”被雍正處置的政治失敗者,在幫助八阿哥奪嫡的過程中,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一種“加密”文字:利用拉丁字母標註滿文,用這種方式防治政敵截取密信……

至於乾隆的才華,清宮電視劇已經不厭其煩地展示了,電視劇雖然有誇大之嫌,但大致也是符合的,比如乾隆皇帝一生作了4萬多首詩,比《全唐詩》還多……即便有“槍手”為他作詩,但那畢竟佔比較少,他自己所作詩文的數目依然是巨大的……

除了上表中提到的,清廷中還有許多極富才華的皇子皇孫,比如清初英親王阿濟格的後代,大多擅長詩文琴棋,深具文人風雅。

這其實正是清代上書房教育制度的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

《清史稿》、《清實錄》、《康熙起居注》


希言話史


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而他的孫子輩人數,有人統計是97個。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傳身教,讓他的子孫跟他行圍打獵,跟他巡視,甚至作戰的時候,也帶著他們,就是在實踐當中來進行培養教育。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校教育。

上書房是滿清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康熙時候的上書房設在暢春園無逸齋,就是避免他的子孫貪玩,要無逸,不要閒著,不要貪玩,不要貪圖享樂。上書房位於乾清門內東側南廡,建於雍正初,門向北開,共五間。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

皇子虛歲滿6歲便開始讀書,早5點到下午3點,共10小時。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連除夕都不能放假。……讀書之法,定要出聲,甚至大聲朗讀,先慢後快,自出抑揚頓挫之音,每日復讀不輟。

更以平常心讀書,不可著意,讀熟後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象是一種笨法,其實是最佳之法。兒童記憶力極強,日復一日而不斷誦讀,文辭植根於心,稍示解釋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聲讀就是讀書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讀經入手之法。

一年只有5天假

與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讀書入學年齡早、學習時間長、規矩嚴、課程多。通常,皇帝選擇學問、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讀書。

清朝規定,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時至下午3時。雖然是凌晨5點開始上課,但實際上皇子需凌晨4點到書房複習前天的功課。所以一天在上書房的時間達11小時。

皇帝選定良辰吉日為皇子開學,由於皇子地位尊貴,皇子和師傅互相行禮時,雙方用長揖代替跪拜。上書房的規矩極嚴,皇子讀書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許搖扇子;午飯時候,侍衛送上飯來,老師先吃,皇子們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繼續功課。

康熙皇帝年幼讀書,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書五經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歲就能做到這一點,故深得康熙喜愛。

上書房教授皇子的教師分為兩種,漢文教習稱師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資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語、騎射;蒙文的教習稱諳達,由八旗中精通弓馬、滿語嫻熟之人充任。

另外,師傅之上還有總師傅,“以貴臣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則來,並非天天入值。這些教師都是八旗出身,諳達身份稍遜於師傅。此外,諳達也設總諳達,由滿洲權貴充任。

上書房的規制十分嚴格,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除了嚴格的遵守時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實在不能上學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師傅告假,必須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謹。

師傅每天上課下課,都要登記門單,以供查詢。另外規定,皇子禁止與外庭官員交結,讀書時不得嬉戲玩耍,太監們也不能隨意走動,隨侍人員禁止喧譁,如有違反,嚴懲不貸。

康熙帝玄燁 ,八歲即位,親政以前,有四大臣輔政,因此每天大部份的時間是學習。除了自學之外,其教育過程主要受到孝莊文皇后的訓誨與安排。孝莊文皇后之侍女蘇麻喇姑也參與教導玄燁,並「手教國書」,教年幼的玄燁滿文。

玄燁如此勤奮向學,除了可能是天性好學之外,為掌握古來帝王的治國之道,以求有處理國政的能力,當是重要原因。

他曾敘述自己五歲開始讀書,八歲登基即位以來的讀書過程與研讀內容,大致不脫《四書》、《五經》、《史記》、《漢書》、諸子百家之言、內典、道書等,閱讀諸書均有體會,唯獨對《易經》則自稱「資性不敏,雖極研究,終未洞澈耳。」

研讀典籍的目的,則為「於典謨訓誥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見之施行。」

玄燁也對大臣說:「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今諸皇子雖非大有學問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讀書。朕非好名之主,故向來太子及諸皇子讀書之處,未嘗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曉然者。」

玄燁經常檢查皇太子讀書情形,詢問書是否讀熟,讀熟能否背誦等等,並細看皇太子之楷書。當時皇太子讀書皆讀一百二十遍,湯斌等認為「皇上教皇太子過嚴,當此暑天,功課太多,恐皇太子睿體勞苦。」但玄燁並不以為然,認為多讀才能貫通義理。

皇子虛歲滿6歲便開始讀書,早5點到下午3點,共10小時。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連除夕都不能放假。……讀書之法,定要出聲,甚至大聲朗讀,先慢後快,自出抑揚頓挫之音,每日復讀不輟。

更以平常心讀書,不可著意,讀熟後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象是一種笨法,其實是最佳之法。兒童記憶力極強,日復一日而不斷誦讀,文辭植根於心,稍示解釋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聲讀就是讀書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讀經入手之法。

一年只有5天假

與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讀書入學年齡早、學習時間長、規矩嚴、課程多。通常,皇帝選擇學問、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讀書。

清朝規定,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時至下午3時。雖然是凌晨5點開始上課,但實際上皇子需凌晨4點到書房複習前天的功課。所以一天在上書房的時間達11小時。

皇帝選定良辰吉日為皇子開學,由於皇子地位尊貴,皇子和師傅互相行禮時,雙方用長揖代替跪拜。上書房的規矩極嚴,皇子讀書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許搖扇子;午飯時候,侍衛送上飯來,老師先吃,皇子們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繼續功課。

康熙皇帝年幼讀書,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書五經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歲就能做到這一點,故深得康熙喜愛。

上書房教授皇子的教師分為兩種,漢文教習稱師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資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語、騎射;蒙文的教習稱諳達,由八旗中精通弓馬、滿語嫻熟之人充任。

另外,師傅之上還有總師傅,“以貴臣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則來,並非天天入值。這些教師都是八旗出身,諳達身份稍遜於師傅。此外,諳達也設總諳達,由滿洲權貴充任。

上書房的規制十分嚴格,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除了嚴格的遵守時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實在不能上學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師傅告假,必須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謹。

師傅每天上課下課,都要登記門單,以供查詢。另外規定,皇子禁止與外庭官員交結,讀書時不得嬉戲玩耍,太監們也不能隨意走動,隨侍人員禁止喧譁,如有違反,嚴懲不貸。

康熙帝玄燁 ,八歲即位,親政以前,有四大臣輔政,因此每天大部份的時間是學習。除了自學之外,其教育過程主要受到孝莊文皇后的訓誨與安排。孝莊文皇后之侍女蘇麻喇姑也參與教導玄燁,並「手教國書」,教年幼的玄燁滿文。

玄燁如此勤奮向學,除了可能是天性好學之外,為掌握古來帝王的治國之道,以求有處理國政的能力,當是重要原因。

他曾敘述自己五歲開始讀書,八歲登基即位以來的讀書過程與研讀內容,大致不脫《四書》、《五經》、《史記》、《漢書》、諸子百家之言、內典、道書等,閱讀諸書均有體會,唯獨對《易經》則自稱「資性不敏,雖極研究,終未洞澈耳。」

研讀典籍的目的,則為「於典謨訓誥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見之施行。」

玄燁也對大臣說:「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今諸皇子雖非大有學問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讀書。朕非好名之主,故向來太子及諸皇子讀書之處,未嘗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曉然者。」

玄燁經常檢查皇太子讀書情形,詢問書是否讀熟,讀熟能否背誦等等,並細看皇太子之楷書。當時皇太子讀書皆讀一百二十遍,湯斌等認為「皇上教皇太子過嚴,當此暑天,功課太多,恐皇太子睿體勞苦。」但玄燁並不以為然,認為多讀才能貫通義理。

一天的課表

《康熙起居注冊》等書記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讀書的情狀:

寅時(3~5時),皇子在書房讀書,複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師傅到來上課。

卯時(5~7時),滿文師傅達哈塔、漢文師傅湯斌和少詹事耿介,進入無逸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禮後,侍立在東側。

辰時(7~9時), 康熙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請安之後,來到皇太子讀書的暢春園無逸齋。皇太子率領諸臣到書房外臺階下恭迎。康熙入齋升座,問湯斌曰:“皇太子書背熟否?”湯 斌奏道:“很熟。”康熙接過書後,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康熙又問起居注官:“爾等看皇太子讀書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質岐嶷(yí),學問淵通,實在是宗廟萬年無疆之慶!”康熙囑咐他們對皇太子不要過分誇獎,而應嚴加要求。檢查完皇太子的功課,康熙回宮。

巳時(9~11時),時值初伏,日已近中,驕陽似火。皇太子不搖摺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寫字。師傅達哈塔、湯斌和耿介,因為年邁暑熱,晨起過早,佇立時久,體力不支, 斜立昏盹,幾乎顛仆。皇太子寫好滿文一章,讓師傅達哈塔傳觀批閱校對。湯斌奏道:“筆筆中鋒,端嚴秀勁,真佳書也!”達哈塔也奏道:“筆法精妙,結構純熟。”皇太子又將《禮記》畫定的篇章讀120遍。

午時(11~13時),侍衛給皇太子等進午膳。皇太子命賜諸師傅也吃飯。諸臣叩頭謝恩後,就座吃飯。膳後,皇太子沒有休息,接著正襟危坐,又讀《禮記》。讀過120遍,再由湯斌等跪著接書,皇太子背誦。

未時(13~15時),侍衛端進點心。皇太子吃完點心後,侍衛在庭院中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門外,站在階下,運力挽弓,扣弦射箭。這既是一節體育課,又是一節軍事課。是為教育皇子們“崇文宣武”,治理國家。

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開始疏講。湯斌和耿介跪在書案前面,先生翻書出題,學生依題疏講。

申時(15~17時),康熙又來到無逸齋。皇長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同來侍讀。康熙說:“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向來皇子讀書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諸皇子前來講誦。”

湯斌按照康熙的旨意,從書案上信手取下經書,隨意翻書命題。諸皇子依次魚貫進前背誦、疏講。皇五子胤祺因學滿文,所以只寫滿文一篇,圈點準確。康熙親自書寫程頤七言律詩一首,又寫“存誠”兩個大字一幅,給皇子們示範。群臣稱頌說小字“秀麗”、大字“蒼勁”。

酉時(17~19時),侍衛在院中張侯之後,康熙令諸子依次彎射,各皇子成績不等。又命諸位師傅射箭。隨後,康熙親射,連發連中。天色已暮,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暢春園無逸齋一天的功課完畢。

皇子教育制度

從雍正帝開始,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乃至咸豐帝等幾代皇帝,都是在長大成人,具有較為豐富的學識與閱歷後才登基稱帝的。在他們做皇子的時候,就受到了許多嚴格的教育與訓練。其中讀書、習武就是必修之課。

雍正帝統治時期,為了更好地讓皇子讀書,並聯系彼此感情,特意建立了“上書房”(前期亦稱“尚書房”)。正式規定皇子、皇孫六歲(虛歲)即入“上書房”讀書(乾隆帝少年時也曾在“懋勤殿”讀過書)。

“上書房”坐落在乾清門的左側,共有“五楹,面向北”,其中屋有三層,分別為“前垂天貺”、“中天景運”、“後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稱(另外乾隆帝在圓明園書房內也親筆題了“先天不違”、“中天立極”、“後天不老”三塊匾額)。

由於清朝是“馬上得天下”,故對皇子、皇孫的騎射武藝的訓練也十分重視。因此除漢師傅外,還從滿、蒙大員中選出了師傅,名為“諳達”(滿語,漢譯為“賓友”、“夥伴”等;同時也是某種差使、教習的稱號)。在“上書房”任教的人,均是從八旗的大員中遴選的滿語嫻熟、弓馬武藝超群的人才。“諳達”又分為“外 諳達”與“內諳達”;教弓箭、騎射的稱“外諳達”,每位皇子配有五名,為其管理鞍馬、弓箭,並“教演鳥槍”等事;教滿、蒙語文的為“內諳達”,一般有三 人。管理上書房諸庶務者稱為“總諳達”。他們更番入衛,輪流值班。

按清制,王公大臣遇見皇子均要雙腿跪拜,唯有上書房的師傅見皇子時,只以捧手為禮,而不下跪,皇子以作揖答之。再有,每個皇子還配有幾名“哈哈珠塞”(亦稱 “哈哈珠子”,滿語,漢譯為“男孩子們”);他們平日主要是服侍皇子與師傅茶食等事,類似書童,由八旗大員子弟中挑選,亦輪流值班,每天二人。

皇子、皇孫們學習相當辛苦,據說每天早晨寅時(3~5時)就要到上書房讀書,雖嚴寒酷暑不輟,先學習滿文、蒙古文等,然後學習漢文。師傅往往在卯時(5~7時)教課,一般要到午時(11~13時)方散,有時要到未(13~15時)正二刻或至申時(15~17時),因為下午往往還有騎射等課程。元旦免上學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己時(9~11時)結束。此外,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各放假一日。皇帝還經常光臨“上書房”,進行檢查、督促,其辛苦可想而知。由此可知,清朝對皇子的教育之嚴格,與前代“皇子出閣講學片刻即歸,徒以為飾觀者,真不啻霄壤分也”。

由於清朝統治者重視皇子讀書、習武,並注重從中借鑑,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故清朝多數皇帝、皇子精通經史、策論、詩詞歌賦與書畫等,並善於騎射。

皇家教育的成果

教育能影響一個人,而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康熙帝的35個兒子中,序齒的有24位,實際上成人(年滿16歲)的,只有20位。這20個兒子,是由17個妻子生育的。他們性情志趣各不相同,大體可以分為四類:

政治型。康熙帝培養兒子的主要目標是從皇子中產生一位滿意的接班人,以使大清帝國江山永固、社稷萬年。首先,以儒家經典教育皇子;其次,以“國語騎射”培養皇子;再次,訓練皇子實際能力;複次,傳授治國安邦之道。諸皇子的培養教育,以皇太子為重。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封年僅1歲的胤礽為皇太子,加以眷寵,施以特教。他對其他皇子,如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等,常委以軍政重任,既對其加強鍛鍊,又對其進行考察。

學者型。法國耶穌會士白晉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康熙帝親自給皇三子胤祉講解幾何學,並培養其科學才能。後又讓胤祉等向意大利耶穌會士德理格學習律呂知識,“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講究其精微,修造新書”。康熙帝命在暢春園蒙養齋開館,派允祉主持纂修《律歷 淵源》,匯律呂、曆法和算法於一書。允祉還為《古今圖書集成》的纂輯做出貢獻,成為康熙朝一位傑出的學者。但他在雍正繼位後,仍未逃過劫難:被奪爵,禁景 山永安亭而死。

藝術型。康熙帝對書法下過一番功夫, 他對有的皇子練字,做出具體規定:每一日要寫十幅呈覽。在皇父嚴格要求與督促之下,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十三子和皇十四子等,都寫得一手好字。皇二十一子胤禧,史載其“詩清秀,尤工畫,遠希董源,近接文徵明”。皇三子胤祉和皇七子胤祐,以其尤長書法而受命書寫康熙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

生活型。康熙帝的兒子們,有的因其生母卑微,如皇十二子生母萬琉哈氏為定嬪,皇十五子生母王氏為密嬪,皇十七子生母陳氏為勤嬪,還有連嬪的品級也未受封;有的因年齡太小,如康熙帝初廢皇太子後出生的皇子,到他崩駕時皇二十一子和皇二十二子都是11歲,皇二十三子9歲,皇二十四子才6歲,他們沒有資格、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同兄長們去爭奪皇位。這些皇子能明哲保身,母子平安,安享富貴,就算有大福了。他們不求登大位,但求生活好。

康熙教育子孫,是他為君之道中的重要內容。清朝的皇帝沒有暴君、沒有昏君也沒有怠君。康熙的繼承者雍正、乾隆都很傑出。康熙的皇子中,沒有不學無術的庸人,也沒有胡作非為的紈絝。他們都有一定素養、一技之長。這些都同康熙、清朝重視皇子皇孫的教育有關。






小哥哥說歷史


關於清朝皇子讀書的情況,清人筆記中多有記述,未及留意,所以,一直沒有形成文字。

今讀福格筆記《聽雨叢談》,其卷十一《尚書房道光年奉旨改上書房》中,有清朝皇子讀書的載記,這裡,就寫來,供讀者一觀。

書寫之前,簡單介紹一下福格極其筆記《聽雨叢談》。

福格。

福格,本姓馮,字申之,清內務府漢軍鑲黃旗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時期大學士英廉(其孫女婿為和珅)之曾孫。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春,以惠州通判留僧格林沁軍中,司理營務兼總行營發審案牘。後任山東莒州知州,卒於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以後。

《聽雨叢談》。

《聽雨叢談》共12卷,福格熟悉清代掌故,該書多記典章制度,尤詳於滿洲情況,如八旗制度、內閣官制、考選科目出身,以及頂戴服飾等都有涉及。其中,關於內務府旗鼓漢軍的掌故風俗,所記尤為翔實。

下面,話入正題。

先從尚書房說起。

尚書房,在乾清宮東南廊屋北向的位置。

這裡是清代皇子讀書的地方。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之前,這裡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這裡為“上書房”。

據載,清朝的皇子,長到六歲(當是虛歲),就要入學,跟隨師傅受教。

皇子的師傅,是由上書房總師傅、翰林院掌院學士保薦的。

所保薦人員的身份:一般為翰林官員。

保薦的原則是:所保薦人員的人品優、學問好。

所保薦的名額:通常是一次數名。

上書房總師傅、翰林院掌院學士保薦人員之後,還要將所保薦者引見給主政者(一般為皇帝;有垂簾之事時,或為皇太后)。

保薦次日,主政者在便殿詔對所保薦人員,這類似於現代社會的面試。

主政者的現場詔對,主要是觀察被保薦人員的器量與才識。

主政者確定最終人選的標準是:其人必須端正、謹飭。

主政者確定人選之後,欽點某位翰林官員為某位皇子的授讀師傅。這位欽點的授讀師傅,便成為教授該皇子學習的主要負責人。同時,內廷還會根據情況,再委派一到兩位官員,作為授讀師傅的副手。

皇子的授讀師傅,有特定的稱謂,即“上書房行走”。能夠成為皇子授讀師傅的人選,一般在聲望上,都可與相國平齊。

每天早上,皇子在卯初時刻(早上5:00~5:40)就要進入上書房;

每天中午,未正二刻(中午14:30)才能散學。

散學之後,皇子並不能自由玩耍,還要學習步射。所謂步射,就是要徒步使用弓箭射擊。

另外,每五天,皇子還要在圓明園學習一次馬射。所謂馬射,即騎馬射擊。

皇子的這種學習,無論冬寒夏暑,都不能間斷。

一些時候,即使皇子已經婚娶封爵,仍然需要繼續讀書,不能中輟。

道光時期,惠親王(愛新覺羅·綿愉,清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第五子,清宣宗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異母弟)都快四十歲了,他還兼掌內廷的職務,但是,公事完畢之後,他還要照常讀書。

清文宗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被免去軍機大臣職務之後,他仍然要到上書房去讀書(這種上書房讀書,是否有懲處的意味?)。

筆記作者福格感嘆說:

清朝的諸位親王、郡王,大都能夠通達書簡文翰、文雅大度、端莊穩重,這主要和皇家的悉心教育、皇子的用功學習有關。這樣的良好教育條件、這樣優異的學識,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士子所能達到的。

當然,福格的話,有他的道理,也自有他的時代侷限,希望大家不要在此糾纏。

皇子具體讀書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據說,皇子幼年入學讀書時,與師傅同席位,相對而坐。本日學習的內容,師傅讀一句,皇子跟著照讀一句。這樣反覆誦讀,朗朗上口之後,還要再讀百遍。這種讀書法以五天為期,本日學習內容完成之後,前四天新學的內容,還要一起讀百遍。六天以前的學習內容,一半都稱作熟書。大約每隔五天,還要複習一次熟書。就這樣週而復始,沒有間斷。這種教習的方法、這種管理的嚴格,也不是一般人家的學子可以做到的。

皇子每日的功課內容,又是什麼呢?

皇子進入書房之後,先要學蒙古語兩句;要挽竹板弓一定的次數;讀滿清文字的書籍二刻鐘(半小時);從卯正末刻(早上6:45以後?)讀漢字書籍;有時,要到申初二刻(下午中午15:30)才能散學;散學之後,吃晚飯;晚飯之後,還要練習射箭。

每天,皇子還要朝拜皇上,還要到皇太后、皇后的宮中請安。

這些,都是習以為常的事。

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端陽節、中秋節、萬壽節(皇帝生日或皇太后生日)、自己的生日,可以放五天假。

其他的日子,即使是除夕,皇子也要讀書,不能停止。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給皇子教授滿清文字的,稱之為塞傅(滿清語,老師);教授皇子弓馬、蒙古語的,稱作諳達(滿清語,保傅)。

還有,清文宗同治帝即位時,尚年幼,他讀書是在弘德殿。

當時,同治帝坐在書案之前,面南正坐,師傅共用一書案,在旁邊坐。

這與教授皇子讀書時的禮儀,又有所不同。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朝皇子從很小就要開始上學讀書,老師一般是是由翰林大學士或者尚書來擔任。皇帝也會時常巡視,還會出題考考皇子們,如果回答得好,那就重賞,如果回答得不好,免不了會遭一番責罰。

  皇子們早上5點多就要起床學習,一天要學習10多個小時,長年累月幾乎從不間斷。

法定假日,只有皇帝生日、元旦、端午節、中秋節和皇子本人的生日等幾天,就是大年三十也要上學,皇子們自6歲入學起便開始了這種緊張的學習生活,直至成年。

練習騎射是一項重要的課程,學習滿語、蒙古語。

目標是要將他們培養成既精通滿語騎射,又熟知儒家經典,既有治國之道,又能領兵打仗的棟樑之才。





臣默讀歷史


清朝皇子讀書從六歲便開始入學就讀。至於畢業的年齡基本上沒有固定的要求,有些皇子甚至要讀書讀到三十歲左右。

清朝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

上書房位於乾清門內東側南廡,建於雍正初,門向北開,共五間,凡皇子年界六齡,即入書房讀書,一般派滿漢大學士一人或二、三人為上書房總師傅,並設漢文師傅若干人,稱為“諳達”的滿蒙師傅若干人,均多以貴臣充任,又有內外諳達之分,內諳達負責教授滿蒙文,外諳達教授騎射。

總師傅有事則來,不必日日入值。師傅們輪流入值,與皇子皇孫們相見,僅以捧手為禮而不下跪。每日寅時(凌晨3:00-5:00)來到書房早讀,卯時(凌晨5:00-7:00)開課,午時(11:00-13:00)下學。各大節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課。

擴展資料:

清朝的“學霸”皇子:

1、胤祉,康熙皇帝第三子。

胤祉組織學者編寫了《律歷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兩套書。這兩套書,前者分為上中下三冊,分別講述天文曆法、音樂(書中提及了西方音樂五線譜的原理和用法)和數學三個方面。尤其是其中的數學分冊,幾乎可以稱為當時最為權威的數學百科全書。

《古今圖書集成》則完全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了。

2、胤禟,康熙皇帝第九子,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著名外語天才。

因小時候得過一場重病,險些要了小命,最終被西洋人治好。從此他對歐洲人非常有好感,對於西方文化充滿好奇。

除了在上書房接觸的蒙語和漢語兩門“外語”之外,還自學了俄文。甚至還能夠利用和俄文字母非常接近的拉丁文字母來標註自己的母語滿文,從而創造出了一種專門用於躲避政敵,給自己的家人和親信寫信的文體。

除了在文字上做文章,胤禟的另一大愛好是喜歡發明創造,如十四阿哥胤禎西征的時候他就親自繪製過一張戰車的結構圖送往前線,足見其學問之淵博。

3、弘曆,即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親自主持設計的清漪園(即今頤和園)現在已經名列世界文化遺產,一生作詩無數,雖然精品不多,但總數量卻比全唐詩加起來還多。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為了迎接前來給自己祝壽的六世班禪,乾隆皇帝開始學藏語,不長時間,就達到了用藏語和班禪大師談論法理的水平。另外,乾隆皇帝還是非常著名的書法家和文物鑑賞家。

4、永瑆,乾隆皇帝第十一子,著名書法家,其書法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為“乾隆四家”。

其書法作品兼學趙孟頫與歐陽詢,但是又不拘泥於二者,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獨特的創新路。





阿輝看歷史


清朝的諸位親王、郡王,大都能夠通達書簡文翰、文雅大度、端莊穩重,這主要和皇家的悉心教育、皇子的用功學習有關。這樣的良好教育條件、這樣優異的學識,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士子所能達到的。
當然,福格的話,有他的道理,也自有他的時代侷限,希望大家不要在此糾纏。
皇子具體讀書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據說,皇子幼年入學讀書時,與師傅同席位,相對而坐。本日學習的內容,師傅讀一句,皇子跟著照讀一句。這樣反覆誦讀,朗朗上口之後,還要再讀百遍。這種讀書法以五天為期,本日學習內容完成之後,前四天新學的內容,還要一起讀百遍。六天以前的學習內容,一半都稱作熟書。大約每隔五天,還要複習一次熟書。就這樣週而復始,沒有間斷。這種教習的方法、這種管理的嚴格,也不是一般人家的學子可以做到的。
皇子每日的功課內容,又是什麼呢?
皇子進入書房之後,先要學蒙古語兩句;要挽竹板弓一定的次數;讀滿清文字的書籍二刻鐘(半小時);從卯正末刻(早上6:45以後?)讀漢字書籍;有時,要到申初二刻(下午中午15:30)才能散學;散學之後,吃晚飯;晚飯之後,還要練習射箭。
每天,皇子還要朝拜皇上,還要到皇太后、皇后的宮中請安。
這些,都是習以為常的事。
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端陽節、中秋節、萬壽節(皇帝生日或皇太后生日)、自己的生日,可以放五天假。
其他的日子,即使是除夕,皇子也要讀書,不能停止。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給皇子教授滿清文字的,稱之為塞傅(滿清語,老師);教授皇子弓馬、蒙古語的,稱作諳達(滿清語,保傅)。
還有,清文宗同治帝即位時,尚年幼,他讀書是在弘德殿。
當時,同治帝坐在書案之前,面南正坐,師傅共用一書案,在旁邊坐。
這與教授皇子讀書時的禮儀,又有所不同。

壽光牛魔王


生在皇家,既是幸運,又是不幸。

說幸運,是因為一出生,就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雖然不一定能繼承大統,但正常情況下做個太平王爺是沒有問題的。

說不幸,是因為無情最是帝王家,即使是天潢貴胄,但普通人家那種血脈親情,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奢侈品,甚至稍不小心,就成為皇位、權斗的犧牲品。

言歸正傳,在說清朝皇子的教育之前,咱們先說一段電視劇裡的場景。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開篇就是幼年玄燁讀書的情景。冬季的北京,天氣非常寒冷,天還未亮,作為皇子的小玄燁就要早早起身去讀書,稍微遲了點,就要捱打。

雖然是電視劇,但藝術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清朝對皇子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

據記載,清朝皇子們,在寅時,即凌晨四五點鐘就要去上書房打卡學習,一直學習到下午四五點鐘。

除了每天上課時間非常長,假期也非常少。現在的孩子有周末和各種假期。這對清朝皇子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據記載,每年只有元旦、端午、中秋等幾個大節,加上皇帝及皇子本人生日那天才可以放假,其餘時間,都得正常上課學習。

所以,現在很多清宮穿越劇裡,四爺很忙,忙著談戀愛那樣的橋段,在歷史上基本是不可能出現的。

清朝皇帝為何如此重視皇子的教育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明朝滅亡不久,前朝不注重對皇子的教育,屢出昏君,血淋淋的教訓歷歷在目,清朝皇帝不得不吸取和警醒。

其次,滿人作為少數民族,雖然入主了中原,但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文化底蘊,都是遠遠落後於漢人的。從這個角度說,清朝皇帝骨子裡其實是自卑的,或者說,是時刻有危機意識的。他們意識到,必須要加強學習,以便更好地維護統治。


憑欄觀史


介紹一下有清一代皇子的滿洲語學習,傳統十二字頭的學習外,為了彌補書面語與口語的不一致,還會有口語交際的實踐教學。口語教學不拘泥於傳統教學內容,而是市井生活的家長裡短,既貼近生活又包含活生生的口語語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