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伟人:关于曾国藩的一些看法

曾国藩生活在旧秩序行将崩溃的晚清社会,而他却于乱世中十年七迁,青云直上,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成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1864年7月,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获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人物,而他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仍然十分巨大。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人甚至说,在某种意义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


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伟人:关于曾国藩的一些看法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近代以来是有分歧的。有的人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人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人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反之,也有的人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在这里我还是倾向于前者。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1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人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学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伟人:关于曾国藩的一些看法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相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似乎又有些拔高了。

还有些人则是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关于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之间的评价,我觉得没必要以后世的眼光,甚至是上帝的视角来看。在我看来,他就是很简单地维护了国家统一,避免了中国的分裂,终结了令百姓深受其苦的战乱,是值得称赞的。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


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伟人:关于曾国藩的一些看法

有人认为,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也有人反驳,认为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曾国藩曾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因此,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学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我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有些新的看法,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但我认为,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

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外交

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近些年来,翻案文章有很多,史学界也开始提出异议。

实际上,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


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伟人:关于曾国藩的一些看法

至于对天津教案之处理,虽然,曾国藩自己也感到内疚,但这主要不是他个人问题。当时,如何处理天津教案,朝廷本身有论势者、论理者”两派。论理者认为民为邦本,民心不可失,主张与外国进行决战,以快万众之心;论势者多是主持外交,有守土之责的局中人,认为列强穷年累世好战,且常多国联合,共同侵华,兵力强大,而中国兵疲将寡,缺乏战备,如果开战,侵略联军可能再次打到北京。曾国藩的问题,不过是偏听论势者之言,不过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

曾国藩当时处两难境地:要打,必然失败,失败后损失更惨;要保和局,必然向侵略者妥协,作些让步,这要遭到顽固派的打击,也不能泄天津人民的义愤,而且对于一个坚决反对借洋兵助剿、主张遣散阿思本舰队、痛恨“媚夷”、要夺英法之所恃的曾国藩本人来说,也不是心甘的。他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他对形势的清醒的分析,他选择了保持和局,向侵略者作出让步的一途。

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这样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新的战祸。曾国藩当时的责任是,在确保和局的前提下,看如何做到少损失,少屈辱。当然,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曾国藩为何不取清帝而代之

这一问题曾牵挂许多的人,在当时就有李元度、王闿运等多人,为曾国藩不听劝取清帝而代之感到惋惜,其后世也不断有人为此叹惜,说曾国藩“徇书生之小节而忘国民大耻”。“曾黑”们认为,曾国藩有条件取代而不取代,甘愿当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家奴。但这是他的人生观、思想见识、性格等因素造成的,我们因该客观地看待此事。


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伟人:关于曾国藩的一些看法

也有人分析,镇压了太平军之后,曾氏嫡系的吉字营已成强弩之末,且整个湘军也变得四分五裂,湘淮将帅不可能联合反清,湘军官兵多有积蓄,人心思归,为曾氏夺皇位者不多,而举兵讨贼者却不乏其人。权衡力量,恐无胜算可言,所以曾氏自剪羽翼以解清廷之疑,继续做忠臣,不失为高明之举。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我认为:

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