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西漢時期可以算古代中國的青春期。在這個時期,古代中國確定了很多文化特質。。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隸書走上歷史舞臺。

本來經過戰爭和書同文的改革,中國一片廢墟,重新建立的文化可以有很多發展方向。羅馬式的帝國,配希臘式的思辨;波斯式的王權,加祆教式的威嚴神秘;印度式的宗主,伴隨佛教的平和……這些中國都沒有選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選擇了超越一切的王權和講究的生活方式。

隨著原來的貴族階層絕跡。精緻的飲食文化消失了。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樊噲闖帳

之前的什麼八珍,三天三夜蒸燉;熊掌難熟,要四十九天,哪兒有那個功夫啊?鴻門宴上,項羽直接遞給樊噲一條生豬腿,還是前腿。樊噲用佩劍拉下一塊就放嘴裡了。有肉吃應該不算刁難,反正沒吃人肉算好的。因為有一次項羽就放話要劉家小四投降,否則把他爹剁了做羹。劉季得了天下後,也不是立刻就變成貴族了,所謂的邦字也是儒生給後起名字。他還是那土匪尿性。有一天尿急,竟然順手摘了一個大臣的帽子,大庭廣眾之下,一扭臉就把事兒辦了!連本帶利還給那大臣時,帽子還是熱的呢!

飲食上,司馬遷根本就乏善可陳。沒有寫怎麼吃。在數次重要的宴會上只是明白的記錄了用酒作為禮儀的標誌。

漢代律法規定“三人以上無故聚群飲酒,罰金四兩”,酒不是隨便喝的。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西漢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卮

有一次,劉邦在宴會上親自捧玉卮zhī,向父親敬酒。挺好一事兒,一張嘴就變成了揶揄,他說道:“您當年老說我沒二哥有出息,現在如何呢?”

春秋時期君子之間用《詩經》唱和的禮節全然消失,因為沒有人有文化了啊。

第二次是劉邦為了安撫群臣,置酒為禮,封賞仇人雍齒為侯。《史記留侯世家》:“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看清楚,沒菜,幹喝嗎?小菜不作勁上不了書。這根本不同於西周時期的冊封禮節,妥妥窮的,加沒文化。皇帝出行找不出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配對拉車啊。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周亞夫向景帝謝罪

到了劉邦的孫子,漢景帝時期。飲食精細起來。《史記周亞夫傳》“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櫡。”正常的飲食應該是分餐制,把肉切了,給雙筷子用。不能再像樊噲那個吃法了。劉啟成心擠兌周亞夫,逼著他扯著嗓子要筷子要解肉刀,趁機把他排擠出宴會,也就是朝堂核心圈。說明迴歸精緻生活後,宴和飲還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和政治發生密切關係。

飲食的政治化,逐漸成為禮制。吃不能隨便吃。

《後漢書胡廣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常食脫粟飯、醬菜而已。

普通人飲食就是小米飯加醃菜,或者煮個大醬湯,一天吃兩頓。看起來很像韓國飲食啊。《東北史綱》中說朝鮮人“食用豆俎”,是中原文化圈的人。豆就是用來裝肉醬、醬菜的。朝鮮南北朝時期分裂出去,保存了較多這之前的飲食風貌。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集安高句麗墓家宴圖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韓國飲食類似漢代飲食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青銅豆

而貴族可以一天三餐。淮南王謀反獲罪,漢文帝特批他仍可享受諸侯王的待遇:一天三餐。《漢書 淮南厲王劉長傳》:“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

而皇帝則是“一日四餐”制,分為“旦食”、 “晝食”、 “夕食”、 “暮食”,相當於早餐、午餐、晚餐、夜宵,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漢庖廚畫像石

“四餐制”在漢朝時是重要禮制。食可以別尊卑!這種制度,就是無限的王權加講究的生活方式交叉,產生的禮制。只有在中國才會這樣。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古羅馬人宴飲

與西漢同時期的古羅馬人是如何顯示自己的美好人生的呢?盡情的吃喝縱慾,吃飽了,用一根鵝毛刺激喉嚨,把先前吃的吐出來,然後接著吃新的!

誰是文明古國一目瞭然了吧。

就是西漢這四餐制怎麼監督啊?居委會和紀委派人天天檢查,看誰多吃了一頓?

漢朝飲食的面貌,在文獻中檢索不如看文物直接。貴族飲食風貌可以集中體現在染器上。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西漢青銅染器,1956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這是一件青銅染器,由耳杯、染爐和承盤組成。在西漢中期之後一段時間,出土很多,使用比較廣泛。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這是另外一套染器

漢代把調味品稱為染。吃肉時必須解膩,就需要醢hǎi一類酸味佐料,古代用青梅醬或醋;進食還需要鹹味,所以需要黃醬、鹽等佐料。這些佐料是放在耳杯中的。從韓日蘸食中還可以看出漢唐飲食的風貌。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醢,酸味調料

染器底下的燃爐可以放一塊碳用來保溫。承盤的設計既安全又衛生。吃飯時,每人一套,隨吃隨“染”,有點像現在固體酒精火鍋。但它不是火鍋,是那個調料碗。

這個高級了,活生生像現代火鍋加西餐“勃費”。現在火鍋小料有什麼是熱的嗎?麻醬、海鮮、香油、沙茶,全是涼的。而西漢的小料是熱的,隨時吃到嘴裡都是熱的!

會享受啊,時光流逝了2000年,拿您家小料和西漢比一比,誰更懂生活呢?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砂鍋白肉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白切肉

吃什麼肉要這麼講究呢?濡rú肉。

濡肉:類似現在白切肉,蒜泥白肉或砂鍋白肉。先把肉煮得差不多,再蘸調料食用。有的耳杯中間有箅子,以過濾小料中的梅子核、豆皮、渣子,免得沾肉上進嘴,影響速度和感覺。食不厭精啊,匠心獨運。漢代吃白切肉專門有一套餐具!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齊國(釒和hé)箅子類似這個樣子吧

漢代文化不同於秦代貴族式的雄壯威嚴,而是趨於平民生活的恬淡親切。而這種文化應該是來自劉邦家鄉的風格。劉邦為了解決家人思鄉問題,直接在長安附近拷貝了一個沛縣出來。把家鄉的人也遷過來。沛縣在徐州附近,是戰國時侯,齊國、楚國的交界區。體現了南方和東夷的風尚。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漢俑

而白水煮豬肉,吃豬肉這也是東夷和南方風尚。濡肉原本應該是祭肉。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河姆渡文化豬圖騰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魏晉壁畫殺豬圖

《史記·禮書》裡早有記載:“大饗上玄尊,俎上腥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

大羹就是不加調料的肉。

同為東夷的滿洲,有較為詳細的吃祭肉的記錄。咱們比較一下。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滿族家祭

“民間祭祀或辦喜事院中搭建蓆棚,高過房頂。棚內鋪席子,席子上鋪紅氈,氈上有坐墊。客人來了,席地而坐,或八九人,或十人圍坐一圈。廚師把一塊十斤左右的整肉放在直徑約二尺的銅盤中端上。另有一個大銅碗盛滿肉汁,碗中放一把大銅勺。每個客人面前再放一個直徑八九寸的小銅盤。肉是白煮的,不許放鹽和醬油。因此客人都自帶事先浸過醬油又曬乾的高麗紙,放在肉汁中提味兒。吃肉時用自帶的解肉刀割下巴掌大、如紙薄的肉片蘸著肉汁吃。主人並不陪吃,只是在席間巡視。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興。如果客人不斷招呼添肉,主人一定再三致謝。如果客人連一盤肉都吃不了,主人就會不理你了。客人吃飽了扭頭就走,不能謝主人,不能擦嘴。因為肉是敬神的祭品,不用謝。如果擦嘴則是對神的不敬。”

可以看出滿族吃祭肉的方式,並不是異族風俗,恰恰是中原祭祀風俗。但比較染器的吃法,同樣是吃白煮肉,哪種吃法更有儀式感呢?

漢代追求講究不只在飲食,在生活其他方面也是如出一轍。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青銅熊席鎮

席鎮,明明弄塊磚頭能解決的事,為什麼非要高端大氣上檔次?

舌尖上的中國(3)青春期


彩繪雁魚紋缸燈

檯燈,簡單一點不行嗎?

不行,使用器物的人對生活有追求,製造器物的人有匠心。體現出漢代中國自上而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人人有追求。濃縮成倆字,就是講究!這種行為體現出來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古代文化的價值取向。生活要有儀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