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在職場上工作,我們最需要和領導搞好關係,很多人絞盡腦汁揣摩領導心思,特別是在領導對某件事說出觀點後,一般人都會表示讚許,無論領導的觀點對不對,先一頓猛贊再說,以為這樣領導就會對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在今後的共事中對自己有所照顧,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隨著現在企業逐漸的復工,疫情給我們的影響正在慢慢消退,我戴著口罩上班沒幾天就聽到一個同學的吐槽,他說他一直在拍老闆的馬屁,老闆說什麼他都表示贊同,從來不忤逆領導的意思,他自以為這樣在領導的心中會對他有一個良好的印象,沒想到他的自以為被最近新入職的一個同事摔得粉碎。

事情很簡單,他們科室最近新招進來一個年輕的同事,在週一的晨會上,領導在對本週的工作進行安排時,大家都沒意見,表示同意領導的安排,可這位新來的年輕同事卻初生牛犢不怕虎,他根據自己在上一家公司任職期間獲得的工作經驗,對領導工作安排中的某一條提出了異議,並闡述了自己合理的理由,領導剛開始很不悅,有點震驚,畢竟這麼久了,在科室裡面還沒有過下屬對自己的安排提出任何異議,這位小夥是頭一個,不過領導終歸是領導,他向這位年輕的下屬解釋了自己安排的道理和初衷,原來是年輕的下屬沒充分考慮到本單位工作的特殊性,經過領導的解釋,這位年輕的同事瞬間對領導佩服得五體投地。

朋友以為經過這件事之後,領導會疏遠這位新來的年輕同事,然而事實並不如他所想,這些天領導還經常主動找他,給他安排一些特殊的工作,時而過來拍拍他的肩,表示鼓勵,頗有重用的意味,這讓朋友想不通,天天贊同領導的意見,拍他馬屁的不重視,反而重視一個剛來就和他抬槓的年輕同事,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乍一看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實際上仔細一想,事情並沒有那麼無厘頭,一味地順從領導的意思,稱讚領導的觀點,讓領導已經習慣和默認下屬同意自己的安排,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和默認成為了領導日常工作安排中的理所當然,甚至在領導眼中,他們的順從如同自己每天都要吃飯一樣自然,很難引起領導的注意,而此時新同事的加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或許此見解並不成熟,但畢竟這位年輕的新同事是經過自己事先思考過的,領導經過自己的講解說服了新下屬贊同自己的見解,領導為新下屬的不同觀點感到耳目一新,同時也為自己能成功說服別人感到有成就感,自然相比之下,新下屬的身上更具有閃光點,更容易讓領導看到並得到進一步的賞識,這與心理學上的“改宗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一、究竟什麼是“改宗效應”

改宗效應的提出源於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他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改宗的心理學效應”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當一個問題對某人而言很重要的時候,如果有人此時提出反對意見,此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說服了反對者,那麼此人會更欣賞持反對意見者,而對一味地點頭表示同意的人無感。

通過上述對“改宗效應”的介紹來看,這個心理學效應其實很有意思,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我們應該更欣賞和喜歡自己的支持者,而對反對者表示反感,就如同皇帝喜歡贊同自己觀點的大臣,而如果朝廷上有人提出不同的政見,皇帝往往會非常不悅,甚至龍顏大怒,那為什麼在“改宗效應”的描述中會出現與我們常識相反的心理現象呢?

其實我們忽略了其中一個重要的細節,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說服了反對者,以致於最後反對者改變自己的意見同意了自己當初的看法,這點很重要,因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一個反對者來支持和認同自己的觀點,這是有相當大難度的,完成如此大難度的事情能給人帶來滿滿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在外在的表現就是我們更傾向於欣賞和喜歡反對者,而對從頭到尾支持自己的人表示忽略。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二、構成“改宗效應”的前因後果有哪些因素

1、一味地順從只會讓人漠視

贊同別人的觀點只會讓當事人覺得理所應當,讓別人只會忽視自己的存在,所以這麼說來,一味地贊同他人的觀點並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的重視,這貌似與我們的常理顯得有所出入,其實看似矛盾,實則也情有可原。

明初有兩大謀士,一位是劉伯溫,另一位是李善長,他們是明太祖朱元璋眼中得力的智囊團,李善長比劉伯溫會鑽營,在明朝建立後,他善於迎合朱元璋的政見,而劉伯溫針對朱元璋某些政見會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所以兩人在共事期間,朱元璋往往更喜歡聽聽劉伯溫的意見,因為朱元璋相信劉伯溫總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而只會迎合贊同自己觀點的李善長則慢慢地被朱元璋忽略,較少向他問及很多重要的事情。

總是與別人保持一致的步伐,那麼別人在考慮某件事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忽視自己,因為別人潛意識中就認為你肯定贊同自己,沒有什麼過多的空間可以與你討論,別人只會考慮哪些人會反對自己,哪些人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順從者被忽視,而經常提出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卻受到額外的重視。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2、有獨特想法的人往往會讓人耳目一新

有想法,特別是有新奇想法的人往往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自己的想法能引起對方的興趣,讓對方對自己產生認可那勢必會增加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存在感。

曹衝稱象是我們很多兒時讀到的經典故事,曹操帶著小兒子曹沖和一幫文武大臣去看大象,當時突發奇想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家都絞盡腦汁,雖然都在獻計獻策,但始終沒有一個靠譜的解決方案,只有最終曹衝想到利用等量置換的方法測出了大象的重量,相比之下,一群成年大人沒有想到稱量大象的辦法,反而被一個小孩子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更加讓曹操為之眼前一亮。

如果曹衝也隨那幫文武大臣說不知道,曹操也不會怪罪曹衝,但曹衝的聰慧讓其在眾人面前鶴立雞群,獨享曹操的厚愛,這也說明了有獨特想法的人會額外引起人的注意,而從善如流的普通人往往會淹沒在平凡之中。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3、說服別人帶來的成就感讓人感到自身價值與實力體現

遊說不僅在當代,在古代就有很多人以遊說為生,而說服別人改變原先的主意,進而同意自己的主張會讓自己感到滿滿的成就感和工作的動力。

雍正帝是歷史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同時也是一位非常重視革新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施行的“攤丁入畝”改革措施觸動了廣大地主階級和權貴階級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即使是自己的心腹李衛在剛開始的時候也心有餘悸,擔憂改革力度過大會導致朝局不穩,最後雍正說服李衛站在自己一邊,雍正自己心裡感到非常愉悅,能說服做事謹慎的李衛全力支持自己的改革措施非常值得自己高興,有了類似於李衛這些明事理大臣的支持,雖然總體上支持雍正的大臣並不多,但能說服這些有想法的人贊同自己的政見非常讓人有成就感,因而也會更加堅定自己政見的正確性,更加敢於大刀闊斧地革新。

說服對象的難度越大,最後取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就越強,它能讓自己感受自己的魅力所在,人之所以感到成就感其本質就是因為自我感覺自身的實力得到證明帶來心理上愉悅的感受。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三、“改宗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發足以讓我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1、充滿自信地挑戰權威,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權威不是用來盲信的,而是需要我們勇於質疑與打破,即使衝擊失敗,那也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種收穫,知道自己與權威之間的差距,而挑戰成功,不僅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同時也是對自己之前付出與驗證的一種肯定,無論面對各種至高無上的結論,我們都必須從自己的角度對其進行審視,而不是陷入“權威效應”的陷阱。

伽利略是著名的物理和天文科學家,最讓他出名的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兩個小球同時落地的實驗,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與其質量相關,因為亞里士多德在人們心中是類似於神一樣的權威,輕易不敢質疑他的結論,而當時的伽利略還並沒有那麼出名,他認為物體的下落速度與物體的質量無關,他提出的這個結論得到了他人的嘲諷和輕視,為了證明自己結論的正確性,他帶著一大一小兩個鐵球登上比薩斜塔,最終通過實實在在的驗證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錯誤的結論,奠定伽利略在物理學上的重要地位。

雖說權威人士的結論有很大概率是對的,但即便如此,我們自己也要認真審視他們的結論,從自己的角度消化吸收他們的觀點,如果他們的的結論在經過自己的思考後發現有任何質疑的地方,我們不能害怕屈服權威,否定自己內心的疑惑,有時候重大的進步皆來源於權威結論的漏洞,一旦發現這種權威結論的漏洞並採取合理的方案予以解決,往往會產生突破性進展,比如愛因斯坦質疑牛頓的經典力學在微觀高速的世界中不適用,最後通過研究與驗證確實證明了自己結論的正確,進而發表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理論。

很多時候成就來源於對自我的自信,沒有對權威的迷信,敢於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那麼成功或許就會蘊藏在自己質疑的背後。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2、是金子總會發光,但主動發光有利於縮短成功週期

很多成功學的雞湯崇尚:

“是金子總會發光”,可這句話有時候並不那麼受用,金子如果在正常的情況下發光會被人發現,如果被雪藏了那就很難有人發現它存在的價值,

“毛遂自薦”這個典故我們都有所耳聞,說的是戰國時期,秦軍圍困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前往楚國求援,他需要挑選20個文武全才,然而平原君趙勝挑了又挑,始終還是差一個人,這時一個叫做毛遂的人主動向平原君自薦,在毛遂地再三要求之下,平原君才勉強帶他去了楚國,然而在楚國求援期間,毛遂一舉說服楚王出兵救趙國,展現出色的遊說交際能力,讓平原君眼睛為之一亮。

從這個古老的典故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毛遂毫無疑問是一塊金子,但是如果沒有他自己主動推薦自己,那麼他很可能被埋沒在平原君眾多的門客之中,終生默默無聞,正是毛遂在關鍵的時候推薦了並不受平原君待見的自己,讓平原君對自己留下了特殊的印象,加之在楚國的出色表現,一高一低,更加讓平原君對其欽佩不已。

金子本身存在重要的價值,但是如果隱忍不發,那麼它和一塊普通的石頭並無兩樣,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機會讓他人看到自身的價值,而不是被動等待,機會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指望他人的主動發現會大大降低自己成功的幾率,我們只有主動推薦自己,讓自己這塊金子在他人面前發出耀眼的光芒才能讓外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善於推薦自己,這是為了讓自己多年努力的付出可以被證明的一種方式,此外,主動自薦會大大縮短我們成功的週期,讓自己更多寶貴的時間可以用來創造人生與價值。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3、反對要有理有據,而非為了反對而反對

反對他人的意見,往往會讓別人注意到我們是特殊的存在,但是這種反對必須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之後形成的自己獨特的視覺觀點,這樣才能在反駁他人的時候有理有據,如果僅僅是為了博眼球,為了反對而反對,不僅不會增加他人對自己的注意,而且會讓他人對自己更加感到輕蔑與反感。

明成祖朱棣我們都知道是靠著“靖難之役”趕走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當時有很多建文帝的舊臣非常反對朱棣,認為其忤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方孝孺,他可謂是建文帝的鐵桿粉絲,在朱棣造反成功後,大罵朱棣是亂臣賊子,但當明成祖朱棣質問方孝孺慫恿建文帝削藩離間叔侄情誼的時候方孝孺卻避而不談,當明成祖再次質疑方孝孺削藩是否考慮到後果時,方孝孺啞口無言,他只是心裡一根筋認定朱棣是造反,面對朱棣的當面質詢有的問題卻無力反駁。

同樣地,還有就是明成祖朱棣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犯了難,他喜歡次子朱高煦,不太喜歡嫡長子朱高熾,但是祖上立下的規矩是嫡長子繼承製,在召見解縉詢問其看法時,解縉知道明成祖心裡喜歡次子朱高煦,但解縉沒有直接斷然地表示反對,只說了一句:“好聖孫”便立馬讓明成祖下決心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不僅充分顯示瞭解縉的智慧,更是讓人看到解縉的話語有理有據,讓人信服。

相比之下,一位是愚忠不懂變通的方孝孺讓明成祖龍顏大怒,一位是利用讓人信服的證據說服了明成祖下決心立嫡長子為太子,反對他人的意見一定要拿出讓人信服的理由和證據,否則一味的反對只會凸顯空洞,站不住腳。

有理有據的反對不僅會引起他人的注意,更會讓人對自己刮目相看,而說不出合適理由的反對只會招致他人的反感,最終只會淪為自己主觀情緒驅動下的為了反對而反對,自己在表達出反對姿態的時候,一定要事先經過自己的頭腦對眼前的話題進行一次仿真模擬,這樣自己才能有條不紊地闡述自己的見解。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4、表態一定要立場鮮明、不含糊,“和稀泥”式的不表態反而是最糟糕的表態

很多孩子犯了錯,有的父親會對其進行嚴厲教育,而母親有時候因為心疼孩子,總是庇護自己的孩子,捨不得對其進行嚴厲指責,在孩子和丈夫之間迴旋打馬虎眼,心裡只是急迫地希望這件事就這麼不了了之算了,她既不教訓孩子犯的錯,也不會指責丈夫教育得不對,只是在兩者之間“和稀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往往並不會長記性,從而造成一邊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一邊是讓教育孩子的父親萬般為難。

或許有的母親覺得這種討好兩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其實並不然,這種“和稀泥”式的表態方式往往比立場鮮明的表態方式帶來的效果會更加惡劣,如果不表態,他人就無法得知自己具體的觀點,也就無從判定自己的立場傾向,就像母親如果不表態支持丈夫教育孩子,那麼就會給孩子發出錯誤的信號:即使犯了錯,母親也不會責怪我,還是會袒護我。

而對於母親而言,她不表態的初衷一邊是為了阻止丈夫嚴厲教育孩子,一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在不承受教育的前提下就能明白自己的錯誤,進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想兩邊都落好,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兩邊都不落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必須明確自己的表態, 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確實犯了錯,雙方需要的只是針對問題進行具體的整改,

明確的表態有利於問題的根本性解決,“和稀泥”只會讓人霧中看花,不明所以。

“和稀泥”式的不表態別人並不會因為自己的模糊立場而對自己增加好感,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贊同者與反對者均不敢肯定其所屬的立場陣營,最終自己只會成為遊離於贊同者與支持者之間的棄兒。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四、總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好好先生”,他們要麼不假思索地支持他人,要麼兩邊蹭熱度,既不反對也不支持,這種看似討巧的做法卻是最大的弄巧成拙,在與他人打交道的時候,明確表達出自己的立場才能讓別人注意到我們的存在,顯示出我們對問題思考的態度,即使自己的觀點與他人並不吻合,但只要是經過自己認真的思考,說出自己考慮的理由,那麼勢必會讓他人注意到自己的思維,因為結果的正確與否並不能根本上決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自己勤于思索的態度與觀點,這樣才能增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好感度。

“好好先生”一定就會八面玲瓏嗎?未必!立場鮮明更能獲得青睞

[1] 高慎盈. “改宗效應”與“南風效應”[J]. 南風窗(01):47-48.

[2] 楊立行. 讓孩子做個有主見的人——改宗效應[J]. 家長, 2014(1):32-34.

[3] 莊林. 好好先生,如何活出自己[J]. 心理與健康(8):25-26.

[4] 張勇. 質疑權威的勇氣[J]. 雜文選刊(下半月版)(2):53-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