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如果你每天可以收到86400元钱,这些钱不可以存进银行。当天结束后,剩余的钱会被收回。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利用这笔钱?是买房买车,还是用来吃喝玩乐?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朋友》中,是这样形容时间的。时间很公平,每个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六十分钟,每分钟六十秒。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天都有86400秒,不多也不少。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享受上,有的人把时间花在投资自己上。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短期来看把时间花在享乐与把时间花在投资自己身上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在经年累月的积累后,产生的巨大的差异。

许多行业大佬们的作息时间表,也在证明时间管理的巨大作用。比如刚逝世的NBA知名球星科比,那句“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让世人热血沸腾。把“赚一个亿”当成小目标的王健林,则在早上四点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在这些成功人士的加持下,时间管理似乎成为解决效率低下的万能灵药,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前几年,关于程序员加班过多导致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其实不只是程序员,很多需要加班、工作压力大的职业都存在猝死风险。他们工作的特点在于,每天都把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结果“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不仅没有让他们赚到“一个亿”,反而让他们的家人承受着自己离世的巨大痛苦。

老实说,我在看到大佬们的时间安排之后,也曾以为只有模仿他们的时间安排才能获得成功。那段时间我早上五点中起床看书,之后去上班。下班之后,先去运动。结束运动之后,回家开始看视频学习,直到凌晨一两点钟。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跟别人说我见过凌晨的北京。然而现实却是,我仅仅坚持了一个星期就放弃了。原因是从第三天开始,我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效率都特别低。于是我开始反思,究竟是哪里出现问题?

如果时间管理有用的话,为什么普通人通过减少睡眠时间来增加工作时间容易猝死,而成功人士却更加成功?在我看了几本书和有关时间管理的视频之后,我明白了。原来真正有用的并不是时间管理,而是精力管理。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了贫穷的本质是不是因为懒。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导致贫穷的原因并不是完全因为个人的懒惰。还包括很多其他客观因素,比如信息获取不及时等等。其中一条原因,是我们不懂得分配精力。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做精力管理。

时间管理or精力管理

不止是科比和王健林,精力充沛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比如苹果公司现任CEO库克,他的一天是从凌晨去健身房开始的。被称为“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更是以“睡得少、干活好”闻名于世。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于是很多人在分析他们的行为模式时,都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多运动,实际上增加运动量的好处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都需要血液流通来完成。多运动也能保证睡眠质量,从而保证白天不犯困。

这些归因研究似乎找到了成功人士“睡得少,干活好”的原因,这让很多人开始模仿他们的生活作息。但是很多人却坚持不了多久,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意志力薄弱。

然而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有的人睡眠时间少是因为他们体内的基因突变。而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睡得少是因为他们意志力强。通过这个研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普通人一样可以通过改变精力分配模式来提高效率。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比如过去很多时间管理教程,都提倡人们进行多线程任务处理。比如吃饭的时候开新闻,洗澡的时候听课等等。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多线程任务处理,是因为大多数任务不需要自己集中注意力。比方说我们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打电话,之所以能够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是因为我们对惯常走的这条路非常熟悉。如果换一条盘山路,再赶上黑夜和雨天,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全神贯注开车才能保证行驶安全。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所以我们不要过分纠结自己做不到成功人士们的时间表,要更多关注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把精力用在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情上,才能提高我们的成长速度。

CORD模型

这套精力管理模型是《高效忍者》中提出来的,这个模型中用四个步骤来完成精力分配。CORD是四个步骤的首字母缩写,他们分别是:

  • 收集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收集所有信息。包括自己的想法、工作安排、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等等。

  • 整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判断之前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决定他们的重要程度,以此作为依据来分配我们的精力。

  • 回顾阶段

回顾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以天为单位和以周为单位进行。回顾的目的是是为了控制注意力和专注力的导向,只把注意力和专注力投入追求效率最大化、自我审视和机敏灵活的行动中去。

  • 执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注重注意力和精力水平与选择、策略和工作动力相结合,目的是实现效率最大化。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CORD模型很好理解,它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对比赋予问题不同的权重。并根据问题权重的高低,来决定每件事所需要花费多少精力。那么我们在判断问题权重高低的时候,要时刻记住自己的最终目标。

就像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各科老师都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们反复强调不同知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比如数学要考的内容包括函数、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阶导数等等。学生们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并不需要全部精通,只要按照各项内容所占的分数比重去安排即可。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我们已经知道CORD模型的重点在于明确目标后,按照问题的权重来安排精力分配。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呢?别着急,接着往下看。

三个用来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方法

第一个,帕累托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法则,简单来说就是百分之二十的投入会有百分之八十的产出。二八法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关键是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利用。不知道各位读者老爷们有没有留心观察过,在每天的工作中,需要我们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并不需要花费一天来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CORD模型中前期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找到那些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之后把他们作为优先事项来解决。假设我现在是一名建筑工人,我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目标是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以便自己可以及时发现赚钱的渠道。第二个目标就是存钱,保证自己在转行的初期不会为了基本生存而发愁。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第二个,侯世达定律。这条大多数人对这条定律比较陌生,侯世达定律是指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总是比你预期的时间长。比如一些需要原始积累才能做起来的兼职,很多人在估计自己完成积累的时候,总是会选择那些用时最短的案例作参考。

就拿写作来说,一些人看到通过写作赚钱的人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赚到大量的钱。于是估计自己也能在一年的时间内,通过写作赚钱,实际上这个过程可能长达若干年。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侯世达定律的意义,在于我们为自己设计预计完成时间的时候,不要给自己设定过于明确的时间。因为一旦超过给自己规定的时间,那会严重打击我们继续下去的信心。

最后,帕金森定律。如果你有拖延症,那么一定要看看这条定律。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博士提出的,他发现一旦我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去做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将会充满这段时间。

比如我们被要求在某个截止日期前递交一份报告,很少有人会尽快写完。大多数都是在截止日期临近的最后一天,才会开始动笔。所以要想保证精力的有效分配,就要时刻避免自己出现帕金森定律。

别为鸡毛蒜皮耗费精力,遵循这个方法,把你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关于精力管理,要说的就这些了。所谓精力管理其实并不难,先明确一个目标,找到那些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方向。第二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判断每天要处理的有哪些事。并根据三个法则,来对它们进行排序。最后把自己的精力,来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没做多少事,却感觉筋疲力尽,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是把经历花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所以学会改变精力分配,才是高效的基础。就像老话说的:

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