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知面難知心---《道德經》裡有智慧


第七十九課 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壽。

知人知面難知心---《道德經》裡有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自己知道自己的人,才是明白人。

知人,就是要知道他的心,知道他心裡想什麼,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知其心,才能知道他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才是真知。真正知人,不是從表面看人。只從表面現象看人,那不是知人,不算是真正知人,這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知人,實際上包括知道別人,也知道自己兩個方面。這就叫做知己知彼。知我心,換彼心,就要換位,設身處地,去知人,去知道自己,這才是明白人。人故有自知之明,但人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自知之明,容易從主觀立場出發,從自我出發,過分相信白己,而不信任別人,而作出主觀判斷和決策,這樣就容易犯錯誤。

所以一個人要真正做到知道別人,也知道自己,並非易事。一方面,這個客觀世界本身就是不知,我們所知道的,再全面,也只是極小的一部分。比如,這次在全球範圍內暴發的新冠肺炎,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也只是一個大概,十分深奧複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固有的私心慾望,主觀臆斷、個人意志也影響自己對人、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和決策。比如,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少有的一代明相,三國時期的蜀國臣相諸葛孔明,歷來被認為足智多謀,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料事如神,且能呼風喚雨,計謀過人,知人善用,安邦治國,為世人所稱頌。但就是因知人有誤,錯用主將而導致街亭失守,給蜀國造成巨大損失,痛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就是他對自己知人不明的自責和慚悔。

知人知己,是我們每一個人為人處世,接人待物的重要課題。活學活用老子《道德經》思想,就可以使我們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往不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