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我們是不是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裡面?

大家好1212121212


1. 回答我們的世界是不是虛擬的,首先要明確“虛擬”的定義。計算機和網絡普及之後,我們給虛擬一種定義是計算機和網絡世界裡的東西是虛擬的,所以有了硅基世界和碳基世界的說法。計算機誕生之前,虛擬的世界可以是想象中的或是故事中的世界,總之跟我們自認為真實的世界對立的東西。也就是說,之所以虛擬存在,是因為我們的感知認為或確信有一些東西是“真實”的。

2. 我們的感知如何判斷真實呢?這個是比較大的話題,是關於“存在”的問題,涉及到這個世界是主觀世界還是確是存在客觀世界的問題。

3. 如果比認為這個世界是主觀存在的,那你的自我認定真實存在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你提出這個問題至少是相信真實的存在(不然不會問虛擬這個問題),所以在這種假設下世界是真實的。

4. 如果你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那為了證明“相對客觀”的存在,你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靈魂伴侶,達成某種關於客觀的共識。這樣的話,這個世界是否是真實的答案在你們“共識”的基本假設和相關的實驗證明出的結論。


丁個大包


現任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去年8月份曾經說過,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幾率不到1000000000分之1,那我們該如何去驗證這個問題呢?

要想證明其存在,就要把它弄壞!

人類現有的知識體系離這個能力還有很遠的路要走,2000年左右的486-586電腦只能瀏覽網頁,聽聽歌,打開視頻看電影還是困難的,現在的最低配智能手機都甩它兩條街,你把電腦窗口無限多開,幾分鐘就能把它搞死機,10來年過來,電腦的處理能力跟那會兒不是一個量級,假如我們的世界是人為虛擬的,那我們也跟上帝的電腦不是一個量級,好像內存太大,我們還沒有辦法把它搞死機。


人類科技的能力到底離揭開真相多遠呢?


從小到大來分解

先說小,世界上最強顯微鏡能觀測的最小單位是1納米,物理理論的最小單位是1普朗克長度,1納米與1普朗克相差10的26次方倍,提升這樣能力,人類需要探尋多久呢,不知道。

再來說大,最新研究宇宙的直徑為920億光年,甚至更大,目前觀測到1000億個星系,沒有觀測到的還有2萬億個星系,與其相比太陽系不如沙漠裡的一粒沙子,地球不如浮塵,然而我們還沒有搞明白地球,搞明白自己,空間探索能力建立在飛行器的速度上面,達到光速所需的能量又是人類望塵莫及的,即便達到,探索宇宙也是望洋興嘆,什麼時候能像電影《楚門的世界》找到突破的邊緣,有太多企及不到的限制需要我們來破解。我們所見所有物質只佔宇宙4.9%,還有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我認為只有人工智能可以為地球科技帶來質的提升。




結果是現有科技水平不行,等科技大神解決微觀與宏觀問題之後才有一絲希望,並且叮囑上帝別升級電腦。


小海鮮廚房


首先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感謝提問者!然後我發現很多回答者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也看得出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了。但就我而言,更喜歡在討論一個問題前,先搞清除自己在討論什麼問題。這樣比較有利於規範並理清自己的邏輯思路。好了,既然如此,我們先要搞清除幾個概念,第一個就是“虛擬”是什麼?首先是虛的,非真實的。其次是模擬的,有一定的逼真度,讓人不那麼容易分辨。那麼問題就來了,要分辨虛實,必須對虛和實都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分辨。當一個人從出生就只活在虛擬世界中,他是無法分辨何為虛擬真實的。好比一個人力氣很大,可以舉起300斤的重物,卻永遠無法舉起100多斤的自己。這需要一個根源,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身,是一個悖論。比如,假設我們活在真實世界裡面,那麼我們要證我們活在虛擬世界中,必須要有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兩界的體驗,而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無法驗證。假設我們活在虛擬世界裡面,以上的推論照樣成立。再就是深層次的虛擬與真實,現在有3D打印技術,以後可能還會有亞原子打印甚至量子打印,模擬的逼真度可以進入量子層面。如果真的如此,那麼我不認為這是正品和山寨品的區別,前者只是上帝造出來的,後者是人類造出來了,只有先後而已。當然,如果從大腦信號的角度來實現,可能會比真的複製容易運營,提前一兩個世紀也有可能。畢竟同樣是量子級信息,後者處理起來更方便。再就是一個比較終極的問題——真實世界存在過麼?真實與否重要麼?都聽說過腦缸悖論,其實這個悖論本人早就解開了。問題是如果你把腦子泡缸裡,現在有技術全模擬大腦接收的量子信號,也就是所有人的感知,讓你進入一個模擬世界,可以為所欲為,可以幸福生活,甚至可以接近永遠(本身悖論提出的時間比較早,提出者以哲學出發,事實上稍微有點理論物理嘗試就可以知道,量子可以運行速度接近光速,虛擬世界中的運行速度和現實世界可能相差一個永恆,這個不展開),你會選擇做一個虛擬世界中的皇帝同時是真實世界中的一罈醃菜麼?很多人覺得難以選擇,甚至選擇願意。但我認為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真是世界,或者說讓你的意識和潛意識無法分辨真假的世界,一定,一定是自恰的。如果可以為所欲為,可以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這個世界的邏輯關係是不自恰的,即便你的意識一直在提醒自己這都是真的或者這都是假的,都沒用,潛意識會暴露出來。所以,你日復一日會愈發覺得自己是一罈醃菜而不是沙特王子,即便你可能的確還在虛擬世界中享受。所以你不會願意那麼做。所以,綜上所述,這個問題本身是個悖論,並且人活著的意義並非就是要偉大要真實要幸福,或者說他們需要一個前提,合理性。我認為如果提問者非要一個方法來識別真實與虛擬,那麼這是我認為最好的辦法,這世界上著名的邏輯學家都可以幫忙——當然,他們也可能都是程序(笑)。


尭2016


這是個很無聊的問題,應該問,人為什麼是虛擬的?或者,人為什麼活著?

就事論事,以人為例。人死如灰,或化作一捧土,總之,從活的變死的,從有機變無機。體積也有形的縮小了。

我們再把無機的碳化的人體分解,可以無窮的細化,最後空虛成力與力的穿插組合。

整個世界是虛無的,因此可以斷定,人是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的。

那麼,問題的關鍵是,誰在操控虛擬化的人?人為什麼活著?

從虛擬操控的角度看,答案不言而喻,不是精神就是神精。

從為什麼活著的角度看,答案就正面,積極,陽光的多。順藤摸瓜,還可以解答出世界的本原。


純陽子9


我們人類是不可能永遠存在的。不論如何,人類終將從宇宙中消失。但是,在我們消失之前,我們的計算機能力或許已經足夠強大,能夠極盡詳細地模擬人類的經驗。一些哲學家和物理學家已經開始思考,我們是否早已走到了這一步。或許,我們正身處一個計算機模擬中,我們體驗到的現實只不過是該程序的一部分而已。

現代計算機技術極其複雜,而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的出現使其更加複雜。通過這些強大的機器,我們將能夠大規模地模擬更加複雜的物質系統(physical system),其中可能包括完整的生物體,甚至人類。但是,為什麼要在這裡止步不前呢?

這一想法並沒有它聽起來那麼瘋狂。最近,兩位哲學家表示,如果我們承認電腦硬件最終會變得極為複雜,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已經是一種“先人模擬”(ancestor simulation),即未來人類對過去的虛擬重現的一部分了。同時,三位核物理學家以“所有科學程序都要做出簡化假設”(simplifying assumption)這一觀念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檢驗這一假說的方法。他們認為,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模擬之中,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檢測出這些簡化假設。

然而,這兩種觀點,無論從邏輯角度出發,還是從實證角度出發,都只是留下了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模擬之中的可能性,無法指出真實生活和模擬生活的區別所在。不過,即使我們不生活在一個模擬世界中,核物理學家們提出的模擬實驗的結果也依舊可以得到解釋。因此,這一問題仍懸而未決:是否有方法判斷我們的生活真實與否?

我們都知道,在未來的某一時刻,人類會不復存在。或許我們會完全滅絕,沒有進化的後裔,也可能會有一種或多種後人類(post-human)物種作為我們生命的延續,但是我們人類終會消失。然而,如果未來我們確有後裔,他們或許會有興趣創造先人模擬,即由有意識的人類居住的虛擬宇宙。如果創造這種模擬的技術足夠普及,模擬人類便會大幅激增,以至模擬中的第一人稱經驗(first-person experience)會比在現實中確實存在的第一人稱經驗要豐富得多。

如果你偶然發現,你自己有親身意識經驗(first-person conscious experience),一個有趣的問題便產生了:你如何才能知道你到底是人類本身,還是一個先人模擬,尤其是在後者大大多於前者的情況下?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Nick Bostrom)提出了一個思考這一問題的框架。他認為,以下三種可能必居其一:第一,人類或者類人物種在取得模擬技術之前就滅絕了;第二,“後人類”文明對創造或使用這一技術興趣寥寥;第三,我們“可能”就是一個模擬的一部分。我說“可能”是因為,在同等條件下,一個意識經驗就是模擬經驗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其他兩個可能性(滅絕說和缺乏興趣說)不成立,那世界上就會有數量極為龐大的模擬經驗。

當然,在博斯特倫之前就有人思考我們感知到的現實可能是虛擬的,雖然人們提出的模擬器的性質各不相同。人類意識是模擬的,這一觀點不但是哲學和科學思考的問題,還是科幻領域的主打題材。在黑客帝國三部曲的第一部,《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年)中,觀眾所知的世界就是一個電腦模擬,目的是在保持人腦繁忙工作的同時,利用人體裡的化學反應來創造能源。在《黑客帝國》中,人類在一個完全沉浸式的虛擬現實環境裡,以計算機化身(avatars)的形式體驗著這個世界。但是,這套模擬有著諸多缺陷,讓一些覺醒的頭腦可以發現這一系統中的小故障,而“真實世界”中的人類也可以侵入名為“矩陣”(Matrix)的模擬現實。

博斯特倫的觀點略微不同:他認為,不僅僅是人類,整個宇宙都是模擬的。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意識,以及與程序中無感知部分的互動,都是代碼的一部分。然而,博斯特倫也承認,即使是對一個強大的計算機系統而言,要完全模擬現實的各個層面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正如我們的科學模擬包含一些不要求冗餘細節的抽象層面,模擬系統也可能會藉助某些規則和假設,使一些細節不用被模擬出來。而當我們做實驗時,系統便會補充細節:例如,博斯特倫在其2003年發表的論文,《你活在一個計算機模擬中嗎?》(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裡寫道:“當[模擬系統]發現一個人正準備觀察微觀世界時,它可以根據需要,在一個[恰當的模擬領域]中填充足夠的細節。”這樣一來,系統就不用準確無疑地追蹤所有粒子或星系的軌跡。當需要這些數據時,程序中的宇宙會提供足夠的細節,來呈現毫無破綻的現實。甚至,人類也不需要每時每刻都被不差毫分地模擬出來;我們對“自我”的主觀認識會隨環境變化。

當博斯特倫熱衷於向人們說明,我們活在一個模擬世界裡的可能性更大時,面對這一難題的科學家們則需要回答另外一組問題。存在這一主要區別是因為,科學關心的是可以被實驗或觀察檢驗的事物。而且,事實證明,不論我們活在一個怎樣的模擬系統裡,我們都能從中推斷出各種模擬之間的共性。

首先,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模擬系統中,這一系統要遵守一套明確的法則,這些法則的動態變化(dynamic changes)是相對較小的。科學方法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取得的巨大成功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模擬假說有一些潛在的解釋力:我們的宇宙之所以遵從相對簡單的法則,是因為這都是設計好的。至於模擬器在程序運轉過程中做出的修改,研究人員指出:模擬程序中存在錯誤,我們又測量到了以這一錯誤為基礎的現象,但隨後這一漏洞得到了修正。

或許,真相是,我們確實活在一個模擬中,但是,就像假如世上存在一個不通人情的神一樣,模擬世界也不會改變我們對自己生活的主導。


芊微生活


隨著量子技術的深入研究和發展,有國外科學家通過推算,得出結論:我們這個世界可能是虛擬的,根本就不存在。這也印證了我的一個大膽設想:其實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地球、太陽、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其實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假設出來的,我們其實全在夢裡,按既定的腳本,扮演著自己夢中的角色。當有一天,死亡降臨,其實我們並沒有消失,而是從夢裡醒來,迴歸我們原來的世界,迴歸真實的自我。很少有人能再次進入同一個夢境,如果發生了,就是所謂的轉世投胎,兩世為人,在他腦海裡依舊記得前生的一切。


沂河左岸


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就有些人得有點無聊。可若是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研究,一點都不無聊。相反,這科學界這個問題一直都是比較嚴肅的。下面有兩位專家的研究成果,看完或許你就明白人到底是不是活在虛擬世界中了。


第一個專家是格林.威廉姆斯,他是一位資深的遊戲工程師,他非常肯定的認為人類就是通過電腦虛擬出來的,並且他還有一套叫做“程序最優化”的理論來論證此說法。說實話,這個理論還是挺不錯的,許多人都選擇相信。

通俗易懂的給大家描述一下這個理論:許多人都應該都玩過一些射擊遊戲,和一些射擊的場景及人物,那麼這些場景在現實計算機裡是怎樣渲染出來的呢?一般來說,計算機程序為了保證CPU的壓力,會只渲染當前主觀視角下的畫面,其他你看不到或者不注意的地方,就會用比較低級且模糊的方式來處理。所以同理,若是想要測試我們是否是生活在虛擬的世界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觀察現實世界中是否存在“渲染”現象。


你可以試著觀察一下眼前所看到的場景,山川草木也好,蟲魚鳥獸也好。這時候你專注的看著眼前,然後用餘光來感知一下週圍的場景,你會發現餘光所到之處,都是模糊不清的。想一想,這種現象和計算機處理遊戲裡的邊角場景的“渲染”方式一樣。是不是感覺很像。

當然,上面這個小測試並不嚴謹,說到這裡,不得不說的是物理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楊子雙縫干涉實驗。這個實驗很好的表達了現實世界和觀察者之間的聯繫。一個粒子在通過縫隙時,如果用儀器去觀測它,那麼粒子就會循規蹈矩的從其中一個縫隙中過去,如果撤去觀察儀器,粒子的行為就變得不可思議起來,它會從波的形式同時通過兩個縫隙。筆者只是簡單的描述了一下這個實驗的大致情況,只是這個實驗也剛好說明了,那些在你看不到的場景都是以疊加態的模糊的狀態存在著。


這是一個實驗事實,我想也沒人會反駁這個觀點吧,所以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由計算機模擬出來,這種說法一點都不是開玩笑,很可能是真的,只是我們可能無法想象要渲染如此之大的宇宙,其計算機還是有多大呢。想想都令人震驚,可是這個就不是我們人類需要考慮的事了,高等生命或者神靈自有他們的方法吧。

好了,我們來說第二個專家的理論。他是一位來自德國波恩大學的物理學家西拉斯.比奈,他也認為世界是虛擬的,不過他的理論有點不太好理解,我們來看一下。

他認為現在我們已知的物理定律和法則應該是完全無限制的,但是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所處的地球,你會發現所有的物理定律到這都是被侷限在三維空間裡,被限制的地方太多太多,比如說,為什麼人類只能在地上走而不能在天上飛,因為有萬有引力在制約著你。為什麼人類只能看見可見光,而像紫外線和X射線等不可見光是完全看不見的,那是因為人類是被限制了無法看見低頻率和高頻率的光以及聲波。


其實還有一些更加誇張的說法,有學者稱,我們現在所有的發明製造,科學創新,都是在某種“編程體系”下的衍生擴展包。這個世界從搭建之初就需要一點一點的寫入新的擴展,就像你在玩遊戲《我的世界》感覺差不多,還比如去年發現的引力波,你也可以理解為是某種擴展程序。

好了,寫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如果世界真是虛擬的,其實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離開這個世界,而我們的人生也沒有了任何意義。因為一切都在程序設計之中。


科學與歷史愛好者


有一個電影叫做《異次元駭客》,很精彩,說的就是提問者的這個問題,我們可能生活在一臺電腦的程序之中而不自知,也許對方拔掉插頭,我們所在的整個世界就崩塌了,而儘管對方控制著我們,也許同樣被更高級的文明所控制著,活在更高級文明的電腦程序之中。

我們是不是活在虛擬的環境中,有沒有辦法驗證?

我個人覺得不是的,生活的很真實,可能自己身在其中而不自知。而且思考這個問題沒有意義,還不如學習或者工作掙錢有意義的多。這麼難的問題還是留給真正的愛好者或者科學家吧!

也許只有死亡才可以驗證吧。

簡單回答,祝好!


地理愛好者


即使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幻覺,我們也永遠都無法得知。美國銀行美林通過引用主流哲學家、科學家和其它思想家的評論支持了這一論斷。報告聲稱:“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未來文明的人類可能已經對他們的祖先進行了一種模擬。”

這些分析的靈感事實上來自於SpaceX公司的創建者伊隆-馬斯克,馬斯克認為這個世界極有可能是一種未來文明創建的人工智能的一部分。這一論斷也與牛津大學一位哲學教授的研究非常相近。2003年Nick Bostrom教授推斷,我們極有可能生活在一種模擬環境中。天體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也支持這一論斷,他認為宇宙是一種模擬環境的可能性非常大。

美國銀行的這份報告稱:“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和商業領袖都認為,我們人類有20%-50%的幾率已經生活在一個計算機模擬的虛擬世界中。在2016年4月,研究人員聚集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來討論這種想法。科學家們認為我們已經接近於逼真的3D模擬,而且數百萬人能夠同時參與到其中。


小木屋電影


一,問自己來自何方?二,為何會有前世今生?三,前世既然是存在的,那麼今生的世界就在眼前,看的見,摸得著。……說虛擬世界,即佛教說的:一切皆虛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形容人心的貪,噌痴所造成社會結成的惡果。人赤條條的來,又赤條條的走。任何財產,你都帶不走。所以就要把身外之物放下,唯有多做善事,好事……這些才能永恆的記在你的功德箱裡(阿賴耶思),即神識裡。你才會有好的來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