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及银行的信贷机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疫情,属于典型的瘟疫突发性危机,将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产生重要影响。疫情之下,相关行业面对的是机会,还是挑战?勿庸讳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受企业停工停产、工程延期复工、交通管控以及世卫组织将本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等因素影响,短期内我国大部分行业都受到了负面冲击,但也有一些行业会成为疫情时期的“逆行者”,在危机时刻会得到行业发展的机会,正所谓“危中有机”。

以医药行业为例,在当前新冠疫情影响下,医药行业短期呈现阶段性提速,医疗需求集中释放,医药收入逆势上行,从发展态势上将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但长期将持续高质量发展。例如,本次疫情的发生,核酸检测试剂一直供不应求。在疫情之下,商业银行应当结合国家最新出台的信贷政策,积极发挥抗击疫情的金融力量,增强对医疗卫生等防疫重点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也要警惕疫情拐点后行业需求的下降。对此,商业银行应当从信贷经营的视角,深入分析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特征,科学确定医药行业的信贷策略,积极寻求业务合作机会,同时加大对医药行业授信审查力度,完善医药行业的风险防范措施。

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及银行的信贷机会

医药行业结算模式分析及银行的信贷机会

(一)化学药企业对上游结算模式分析

化学药企业上游原料一般为农产品和化工医药中间体,采购模式较为单一,多采用订立长期采购合同的方式。该方式主要通过与供应厂家包括国内外厂商订立长期供货合同的方式来完成采购。对于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来说,一般要保持每种原材料的供应厂商不少于两家,从而保证经济、稳定地获取所需要的原材料。此类企业的国内结算模式为现款采购和预付款采购,国际结算模式为信用证、托收、汇付等模式。从信贷产品角度讲,商业银行可根据化学药企业需求,为其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信用证打包贷款、保函和保理等业务支持。

(二)中药企业对上游结算模式分析

近年来,由于中药材价格影响因素较多,价格时而疯狂上涨、时而狂跌,给下游药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一些资本较雄厚的药企采取上游一体化的策略,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规避成本风险,而实力较弱的医药企业却只能承受生产成本上涨,一些中药企业因此处于微利状态。

如图所示,中药企业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中药企业直接向种植户采购模式:中药企业直接向种植户采购,一般主要针对产量稳定的传统中药产品,结算模式常用现款结算。这一环节银行可向中药企业提供采购所需流动资金贷款。

2、公司+农户模式:为保障质量稳定、产量充足和价格稳定,中药企业采取和农户签署田间管理服务培训和产品收购合同,企业参与种植的管理过程中,并在合同中约定价格、数量、质量标准和供应时间等信息。结算方式一般为现款结算。这一环节银行可在双方订立合同之时,以制药企业为担保方,为种植农户提供种植所需短期贷款,贷款回收期约为产品收购合同中规定的结算期。

3、向中间商采购或参与投标竞购模式:为保证供应的质量稳定、产量充足和价格优惠,制药企业多倾向于上游供应商较为集中、固定的模式,采用签订长期的采购合同的形式,某些企业也会采取先付一定比例定金的模式。由于供应商集中企业风险较高,加之药材价格近年来上涨压力较大,企业通常会采取批量采购、大量储存等方式来规避价格风险,在这个环节银行可为其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帮助企业规避成本上升的风险,在提升企业毛利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信贷风险。

4、建立药材GAP生产基地模式: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控制上游成本和中药材质量,避免受中药材市场供应和价格浮动的影响,这将对企业全程管理的能力形成考验,同时也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该类项目通常投资回收期较长,风险较大,但收益率较高,银行可在综合考量企业的行业地位、经营状况、GAP生产基地的项目的可行性和宏观经济政策风险的前提下,斟酌为其提供中长期贷款。

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及银行的信贷机会

(三)医药制造业对下游结算模式

如图所示,根据产品差别和公司营销策略差别,医药制造业对下游的销售模式和相应结算模式分为代理分销模式、直销模式和学术推广模式三种:

1、代理分销模式:医药公司与经销商签订代理协议,将药品分销交付分销商来代理,经销商分为一级、二级等,各级经销商向下一级经销商批发药品,经各地经销商分销配送,药品进入医院终端。相应的结算模式一般为经销商现款结算,但有时根据经销商的信用也可以采用赊销的方式。

2、直销模式:很多原料药采取直销的模式,由医药公司直接提供给制剂生产厂家,与其签订销售合同。直销方式压缩了流通环节,可有效降低药品流通加价率,结算模式国内一般以赊销模式为主,搭配以现款结算模式;原料药和制剂出口的结算模式可能为信用证、托收、汇付等模式,银行为其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信用证打包贷款、保函和保理等业务支持。

3、学术推广模式:一些研发含量较高的药品采用学术推广的模式,由医药公司通过分布于各地的销售人员以学术推广会等方式将药品推介给医院等终端,医院根据库存状况向经销商提出发货要求,经销商与医药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经销商收货后向医院配送。尽管销售给医院终端仍然要靠经销商来经手,不同的是医药企业通过亲力亲为的促销活动,直接掌握了终端网络的营销状况,减少了对经销商依赖的同时,也降低了公司产品营销中间环节的费用。

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及银行的信贷机会


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及银行的信贷机会

医药行业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医药行业整个供应链中,制药企业的利益分配大约占到20-30%,企业主要关心采购、产品的销售、质量的跟踪、生产的计划性、销售费用的控制及考核体系建立,但多数制药企业存在财务结构不佳、销售与资产比率低、营运资金比较高、股东回报率低等问题。除了部分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配股得到大量资金外,大部分企业因为制药企业本身的特点,即:购原料时立即付现,应收账款回款期长,需垫付运费,产品品种多无法产生大的规模效应造成成本较高,市场开拓及广告费用高等,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问题。

1、行业应收账款资金占用率较高

由于医药企业的销售对象主要面向医院,这种较单一的供需状况容易形成“客大压主”现象,导致拖欠款情形的发生。长期以来,医药行业内逐渐形成了赊销经营模式,医药产成品、应收账款通常占到企业流动资金的30-40%,行业整体资金流动率较低,负债偏高。医药行业供应链上游企业关注重点是加快购销活动中应收账款的周转,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

2、融资渠道单一

医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的特征,医药企业在技术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采购原材料和开拓市场等环节都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而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股本金外,主要靠银行贷款。因此,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关键。

3、资金管理分散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医药行业利润率存在下滑风险,由于医药销售网络较为广泛,且跨地区经营、成员机构差异性大、财务管理体系复杂。因此,实现现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成为医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方向。

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及银行的信贷机会

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及风险特点

(一)从发展趋势上看,医药行业未来融资需求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1、并购。随着我国医药企业进入兼并整合高发期,除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渠道公开或定向募集资金外,对搭桥融资、并购贷款及企业整合后的短期贷款需求不断增长。

2、“走出去”融资需求。随着医药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完成生产体系国际认证的企业逐步增多,且有部分企业完成了制剂产品境外注册,预计这部分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存在一定的融资需求。

3、新药和仿制药的研发资金需求,包括技术引进或者自行研发药品或购买高科技器械。

医药企业在进口环节的融资需求包括:进口开证、进口押汇、进口代付、提货担保、回购型福费廷等;出口环节包括出口押汇、出口发票贴现、出口代付、福费廷、出口双保理、有追索权国际保理等。

4、为了GMP认证达标的改扩建的以及新上生产线及设备投入等产能扩张。

5、新的生物制药企业在研发阶段的资金需求。

6、中药企业从药材种植基地到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

7、中小型制造企业在买料、生产、销售等环节具有一定的短期流动资金周转需求。

(二)医药行业供应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及风险特点

医药行业的融资需求及银行的信贷机会

如图所示,从医药行业上下游各节点来看,其融资需求特征及风险表现如下:

医药生产企业购原料时立即付现,应收账款回款期长,需垫付运费,成本较高,市场开拓及广告费用高等。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大。医药制造行业集中度较低,经营不规范,尤其是中小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如环保政策对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影响。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正处于转型快速发展时期,行业资金需求量较大。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集中度较低,利润水平较低,易受政策影响。医药流通企业处于产业链中间,行业竞争激烈,上游对医药生产企业议价能力较差,下游面临医院等垄断性单位,议价能力较差。

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型,一般资金需求不高,抗风险能力强,对上游、下游议价能力都较强。药品零售企业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前期投入资金量大,后期资金流充裕。此类企业易受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影响,上游议价能力弱,下游议价能力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