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清宣宗道光五年三月六日(1825年4月23日),道光皇帝谕旨,耆英兼总管内务府大臣,管三山事。为正二品。耆英时年39岁。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道光皇帝画像。

内务府是清朝与前面各封建王朝完全不同而新创的中央行政机构,与外廷并行,其作为主要负责掌管皇家“宫禁”事务的机关,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的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称为“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掌管内务府文职官的铨选。并查核所属各司处承办事务。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耆英画像。

总管内务府大臣,简称为内务府大臣或总管大臣,满语称包衣按班或包衣大,直接汉译为仆役之首领,标准意译作“总管内务府大臣”。初为三品衙门,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别选拔,或从满洲侍卫、内务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雍正皇帝画像。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清代二品文官官服。

三山,即万寿山、玉泉山及香山,建有清漪园(光绪十四年改称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设清漪园大臣,特简(特简是特别选拔的意思),无定额,兼管静明园及静宜园。下设有郎中、员外郎、苑承,苑副、笔帖式等70余人,负责专职管理三园门禁及修缮等事务。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示意图。

清朝的内务府,历史悠久,独具清朝特色,最早发端于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时期。顺治时期,改皇太极时期所建内务府为十三衙门,但康熙帝继位后,将其裁撤,重设内务府。

到了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最终确立并建立起一个包括七司三院及其他众多附属机构的庞大组织。清朝统治者仿效外朝的六部机构,将其设置模式移植于内廷,建立了内务府。其中,类似于外朝吏部职能的就是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着内务府所有官员的官制、官缺,升调补放,功过赏罚等。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紫禁城内务府位置示意图。

这一具有满族特色的内廷管理机构,明显优于明朝的内廷管理机构,从根本上避免了太监专权的现象发生,其原因主要在于,内务府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的的来源,源于关外时期的包衣制度,也就是说,内务府人员根子上原来都是皇帝家自己的奴仆,也就是上三旗的包衣,即使在皇宫当差,但身份上作为皇帝奴仆的性质没有改变,政治地位完全依附于皇帝,历史的原因,皇权不可能旁落。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旗装,他们为皇帝直属的上三旗。

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内务府下设机构有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都虞司、慎刑司、营造司、庆丰司、其他机构。其各司的主要职能请见笔者另文所载。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总管内务府印。

由于内务府管辖范围广泛,且又居处禁地,为了严格管理,防微杜渐,清廷规定总管大臣无定员,常派王、贝勒、贝子等以总管大臣之名,掌管内务府下属的某一个具体部门,这就形成了相互牵制监督的机制。在行使职务时,各大臣都必须按既定章程办理,非皇帝诏旨不得有丝毫逾越,以确保宫内秩序的绝对稳定,从而实现维护专制皇权绝对威严的目的。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内务府票。

据有关研究成果的统计,内务府本府及所属各司院处,共有各色机构50多个,所用人员除匠役军丁、太监不计外,共有职官3000余人。管辖派驻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宫廷、皇家园圃,还有关外盛京、吉林、口外蒙古的山林、土地、牧场及附属人户。即使江南、浙江的织造和海关监督,有关税口的人役,也归内务府差遣。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内务府腰牌。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内务府禁门执照。

1911年民国成立后,清末代皇帝溥仪仍居紫禁城宫内,为皇帝服务的内务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

图说清史:从耆英佩带总管内务府大臣印钥管三山事看内务府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