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德故城說富平

柯喜堂

富平古稱頻陽縣。自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頻山之南頻水之北建立縣治,歷250年至西漢初年(前206),另於縣境置懷德縣(治所在今縣城西北5.5千米懷陽城),由此形成一溪雙流或曰兩縣並存的格局。轉眼230餘年過去,時至東漢末年(25),正應了那句“分久必合”老話,頻陽縣因懷德縣被撤,覆成“一統天下”。如此“合”了250餘年,又到了“合久必分”之時。其時何時?乃西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三年(277)之時也。由於兵燹(xiǎn)戰亂,自彭原界(今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鎮附近)徙富平縣治於懷德故城,與頻陽縣並存。

那天,有幸與原縣誌辦主任、文史專家範志強先生來到懷德故城懷陽城。據範先生講,富平之名在關中即始於此時,縣名取“富庶太平”之意。正是盛夏時節,曾是懷德、富平兩縣縣治駐地的懷陽城,早已舊跡無存,一如時下關中多為老人和孩子留守的眾多村村堡堡,不無幾分慵懶狀地躺在無窮綠野中,享受著寧靜與閒散。據舊縣誌載,薄太后(漢文帝之母)的母親“靈文候夫人曾建園於懷德縣南,相去不二里,太后省母長臨此……太后仁厚,每至,父老伏道迎送,詢其疾苦,免其徭役”云云。漢文帝又鑿修文昌渠,以取石川河水澆灌這裡的園田。其實,由此向南的亭子、集古村一帶,賴有溫泉河滋潤,乃是富平著名九眼蓮產地,此時正處於宋代詩人楊萬里筆下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之中。如此,難怪當年薄太后及其母親鍾於斯地,且先後成為兩縣縣治之駐地了。

聊起原在寧夏、甘肅境內的富平縣治,何以遷至關中內地,以及富平置縣的歷史淵源,曾親赴寧夏吳忠市、甘肅慶陽市考察的範先生自是瞭然在胸,經他一番詳解細說,上述問題亦豁然明晰於筆者心中。

不妨從秦將蒙恬說起。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受命率30萬大軍北驅匈奴,收復包括寧夏在內的大片土地,並沿黃河築城,富平縣即設置於此年。如此說來,富平縣治迄今已有2232年曆史了。據酈道元《水經注》卷三載:黃河水“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之青山峽。”“山”即今之牛首山,上河峽、青山峽即今青銅峽;另據北魏刁雍奏表所述“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艾山”就是今峽口山與牛首山的泛稱,它們與金積的相對位置和距離恰與刁雍和酈道元所述相符,故可斷定,秦時富平方位在今寧夏吳忠市金積堡附近。如是,秦時富平縣背山帶流,且有引黃河水澆灌之利,當屬農業開發較早富庶之地了。據《吳忠市志》載,秦時富平屬北地郡,其轄境約今寧夏平原黃河以東大部地區。西漢時,仍隸屬北地郡的富平縣,其“轄境約今中寧縣東北部,青銅峽市的河東地區,吳忠市全境及靈武縣、陶樂縣大部。”新朝王莽時,曾將北地郡改為威戎郡,富平改稱特武縣。東漢建安六年(30),復置富平縣,隸屬北地郡。

據《中國歷史大辭典》記載:北地郡始設於秦代,郡治在義渠縣(今甘肅寧縣西北)。漢武帝時郡治北遷至馬嶺(今甘肅慶陽市西北)。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罷雍州而置涼州,北地郡歸入涼州所轄,郡治為富平”(今寧夏吳忠市西南)。此時,這一帶已成為羌族主要居住區,其勢力越來越強盛。但政治地位低下,飽受地方官吏或豪強惡奴政治壓迫和經濟盤剝,加之朝廷政策失誤等複雜因素,遂引發連年戰亂,永初二年(108),羌族部落頭領滇零竟一度攻佔富平,且在此自稱“天子。”屢戰不利的漢軍將領和地方官吏,均是內地人,不願在此長期守戰,於是上演了富平三遷的歷史故事。

永初五年(111),東漢朝廷下詔將邊塞的四個郡(北地、安定、上郡、隴西)遷往內地。其中將北地郡遷往池陽(今陝西涇陽縣西北),北地郡治所富平亦隨之遷往,寄理於馮翊郡。此為富平之首遷。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尚書僕射虞詡上書漢順帝,認為包括富平在內的邊塞四郡,沃野千里,水草豐美,阻山帶河,不可久棄。建議仍遷回原地。漢順帝採納了這一建議,派郭璜督促原郡居民,各還舊縣,修復城郭,大興屯墾。於是,富平縣在遷出吳忠十八年(111—129)後,又遷回原地。永建五年(130)十月,漢順帝親臨富平等地巡視,慰問了戍邊的軍士。但因漢朝廷沒有認真吸取教訓和調整對羌人的政策,終於在永和四年(139),又爆發了第二次羌人暴動。東漢政府派馬賢率軍鎮壓,馬賢與其二子在一次戰鬥中戰敗身亡。永建六年(131),羌人又攻打富平縣,北地郡太守賈福(駐富平縣)無力堅守,便倉皇將富平縣遷往左馮翊(今西安市高陵區)又一次過起寄人籬下的日子。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羌人又發動了第三次暴動。這次暴動不僅覆蓋寧夏、甘肅,且波及三輔和涼、並二州。東漢政府起用皇甫規、張奐等人,採取招撫之策,使羌族義軍20萬人投降、歸順。但漢將段穎則以羌人“狼子野心,難以恩納,勢窮雖服,兵去復劫”為藉口,採用極為殘酷的鎮壓手段,先後在靈武谷(賀蘭山口)、涇陽、瓦亭山(今固原南)追殺羌族軍隊,血洗三輔、北地、安定。羌人的第三次暴動終於被鎮壓。此後,富平回遷又被漢朝廷提上了議事日程。

漢靈帝中平十五年(185),富平縣在過了46年“寄人籬下”的日子後,終於打算從僑居地左馮翊遷回原址。但在回遷途中僅走到彭陽縣界(今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鎮附近),便因朝政衰敗而滯留了92年之久。直至西晉咸寧三年(277)三月,方自彭原遷富平縣治於懷德故城,此次為富平第三次內遷,也是落戶今富平縣境之始。此後近千年間,儘管富平縣治數遷,卻先後與頻陽、土門、美原諸縣並存於今之縣境。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隨著美原縣並於富平,縣境內再無兩縣並存之分,富平之名一直叫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