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我们到底写什么?


书法,我们到底写什么?

王羲之《上虞帖》

上图是书圣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 厘米,7行共58字。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帖中提到的"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是晋太傅谢安,字安石。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谢安其时不在上虞。谢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至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之语。今又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审时意云何"。又,王胡之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事在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据帖中所记王胡之、郗昙二人之事皆发生于356年,《上虞帖》的写作当在此年。

抛开书法不说,这就是一封普通的书信,是王羲之写给从弟王胡之的一封信,内容也很简单,因为晚上肚子疼,没有见到来上虞的弟弟,所以专门写了一封信说明原因并致以问候,顺便提及了几个人。

这在古代,或者说硬笔流行之前乃至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的上世纪以前的几千年里,书信是人们交流的主要手段,司空见惯。


书法,我们到底写什么?

唐代张旭《肚痛帖》

无独有偶,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也有一幅《肚痛帖》传世。《肚痛帖》:单刻帖。无款。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彩飘逸。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生成。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这也就是很简单的一篇类似日记的东西。

当然,在古代,书法的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共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加上书写工具是毛笔,书法的繁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书法,我们到底写什么?

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那么,到了现代,到了信息时代,书法要想繁荣、发展、经久不衰,我们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就成了书法组织、教育工作者、书法爱好者需要考虑、研究、实践的问题了。

我以为,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书写内容。现代书家,一出笔非古代诗文不写。书法组织在征稿启示中也会特别强调书写古诗文及自作古体诗文,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或者说人为地将书法与时代割裂开来的行为,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我们看了古人的作品,内容是很随意的。为什么作为现代人却非古诗文不写呢?

至于作品形式方面,这些年应该说做的比较好,展览体书法横空出世,一扫书家在形式上的困惑,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是知道欣慰的。

我们身处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书法作品如果不去书写时代,就是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的缺席,就是书法家在新时代的缺席。

我们不能落伍。

抛砖引玉,欢迎同仁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