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经纵横:农资市场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农资市场发展优势分析

农资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生产的桥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资保障和基础。农资市场在生产季节有大量、稳定的需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也是粮食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在大力发展农业种植过程中必定离不开农资,因此中国的农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二、农资市场发展劣势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一直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垄断经营,由省、地、县三级农资公司独家批发,由供销部门的乡镇网点进行零售。直到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才使整个农资市场的流通有了一定的松动。但是松动之后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市场的发展也不理想,即流通渠道过长,分销层次过多,产品常常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而且流通费用过高使得经销商的毛利水平比较低,渠道管理不善,并且由于信息的缺乏等原因,流通渠道并没有真正起到产销之间的桥梁作用。目前,农资流通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宏观管理缺乏规范与协调

(1)管理不规范,农资质量难以保证。

过去农业生产资料大多数来自供销合作社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质量不仅能够得到保证,而且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所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品质、用途和使用方法等负责管理,既节省费用又能放心使用。近几年,随着农资流通体制的变革,原有的农资市场管理体系被打破,而新的运作机制还不健全,致使农资流通管理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因为进货渠道的不规范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使得一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难以保证,假冒的伪劣农资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2)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农资流通管理涉及农业、商务、工商、质检、专利、环保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从农药企业投资审批、农药登记、生产许可证发放到农药经销审批和注册登记,以及环境保护和打假等等,各个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开展工作,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出现"柠檬"市场问题。

(3)微观基础薄弱。

①经营主体混乱。

农资经营、流通渠道的拓宽,使得大量企业涌入农资流通领域。但是很多企业规模比较小,点多面广且分散,没有固定的供应渠道,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且大多处于单独分散经营的状况,彼此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并且进货渠道混乱,无序竞争愈演愈烈,致使一些合法流通渠道发展乏力。

②品牌缺失。

农资流通行业的品牌集中度低,缺少一大批消费者耳熟能详、价值连城的强势品牌,仍然还是以区域作为产品的流通和消费基础。即使农资行业两大巨头中化化肥、中国农资也没有实力使自己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农资流通行业的品牌发展无论在理论基础的研究还是实际工作的推广中,都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深入、全面的体系。农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品牌发展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更注重收效快、投入少的营销策划,而对于能够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品牌建设却投入极少。河北省也有一些诸如爱农、佳禾农等品牌连锁,但是覆盖区域较小,没能形成极具影响力的较大品牌。

(4)规模偏小。

农资流通领域中存在着大量小型企业,使得中间流通环节复杂众多,流通过程中需要承担过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使得最终的经营成本上升,而这些小型企业又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等问题,规模效益无法实现。河北省的连锁经营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规模小,销售范围窄,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5)运营管理落后。

首先,硬件不足,在门店开发、配送设施、信息服务等方而还很不完善。其次,农资行业的相关软件--培训、人才和企业文化等还很粗放。三是重销售、轻服务,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资流通服务系统。

以上文章是(案例)报告一部分,详细更多报告内容请关注我公司网站(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