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動作暗示寶寶已“吃飽”,寶媽不用再多餵了

女性都是第一次當媽媽,因為養孩子這個問題,她們有很多的疑問。最近我也碰到一位這樣的媽媽,她生孩子還不到100天,在剛開始的母乳還不多,需要母乳和奶粉混合餵養孩子,但是10多天之後,這個媽媽就改為純母乳餵養孩子。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她總感覺孩子好像吃不飽一樣,因為她自己的母乳很少,就產生了這樣的擔心。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她仍舊堅持純母乳餵養。這樣堅持了幾天,她發現孩子幾天的體重增長還是標準的生長曲線,就覺得這樣做沒有問題。但是沒想到幾天後帶孩子去醫院體檢的時候,醫生卻說孩子的體重增長有點慢,可能是因為母乳吃的太少,醫生建議媽媽多吃一點肉食,讓母乳再多一點。

這幾個動作暗示寶寶已“吃飽”,寶媽不用再多餵了

醫生的這個回答讓媽媽的心中充滿了問號,因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標準的體重,為什麼醫生還覺得他的體重增長慢呢?這主要是因為醫生有的時候只是根據寶寶當時的情況做出的判斷下的結論。很多情況他們沒有寶寶的媽媽瞭解的多,畢竟他們沒有時時刻刻跟寶寶待在一起,如果家長對醫生的結論有疑問的話,可以給醫生提供一些寶寶的體重身高等相關的信息,幫助醫生更全面的瞭解孩子並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這幾個動作暗示寶寶已“吃飽”,寶媽不用再多餵了

但是其實醫生會下錯結論的幾率比較小,大部分的錯誤都出在家長身上。因為家長只是在某一天的某一個時間點為孩子測了體重,而且測體重的工具肯定沒有醫院的專業,有誤差是在所難免的事情。而且孩子的體重基數本來就很小,出現很小的一點誤差就能夠讓結論出現完全不同的變化。

所以如果家長想讓自己的測量更加準確一點,應當在每一天的各個時間段進行多次的檢測,此來減小誤差。也就是孩子的生長期限記錄要足夠的長,因為很多時候,只有長時間的記錄才能反映一定的趨勢,短時間內的數據根本不能夠反映問題,因為孩子的成長雖然有大的規律,但是他不能每一天都保持相同速度的增長,所以短時間內的快或者慢都是正常的。

這幾個動作暗示寶寶已“吃飽”,寶媽不用再多餵了

多吃肉真的能增加奶量嗎?

這個問題並不能一概的肯定也不能一概的否定。吃肉確實有利於增加母親身體的營養,而且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是母乳分泌的基礎,但是也並不是說多吃肉就一定能夠增加母乳,因為母乳的增加或減少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吃肉的基礎上應當全面地保持均衡的營養攝入,才能夠保持母乳的充足。

這幾個動作暗示寶寶已“吃飽”,寶媽不用再多餵了

怎樣辨別寶寶的吃奶量是否足夠?

一,觀察尿液的顏色

如果寶寶還處在純母乳餵養的時期,沒有其他東西的攝入,那麼觀察尿液的顏色就足夠察覺到寶寶的吃奶量是否足夠。如果寶寶每次排尿的顏色都是無色的或者是微黃,那麼就說明寶寶吃得很好,不需要再增加其他奶粉的攝入。

二,判斷精神狀態

不管孩子在小的時候有沒有心理狀態的變化,做為一個人,他總是有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如果孩子餓了,他們即使不能夠自己動手去找食物也會通過大哭來引起父母的注意,讓父母知道他們現在有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吃奶量足夠的寶寶,在吃完之後都會比較滿足,一般來說他們都會安靜的入眠,但是對於那些吃奶量沒有足夠的寶寶來說,他們一般沒有辦法入睡,因為他們還非常的飢餓。媽媽可以觀察到,沒吃夠的孩子一會兒又會哭起來。所以說媽媽在每次喂寶寶吃奶的時候可以悉心記錄餵奶時間的長短,以後餵奶的時間也可以根據這次的時間做一個基本的判斷。

三,孩子體重的增長

正常的情況下,剛出生的寶寶每天的體重應當會保持在30到50克之間的增長量。但是這個數據也並不是如此嚴格的要求,而且它只是一個平均的估值,需要將寶寶的體重拉長到一個時間段進行記錄,並不是說某一天寶寶的體重只增長了10克,他就是不健康的。一般來說家長可以以每一週為單位進行判斷,如果家長害怕自己的母乳餵養不足那麼通過一週之後的體重數據變化,家長可以適量增加母乳或者是奶粉的餵養。

這幾個動作暗示寶寶已“吃飽”,寶媽不用再多餵了

孩子每天究竟需要多少奶量呢?

一般來說每個孩子都有它不同的特點和成長規律,攝入的奶量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值,但是如果寶寶出生的時候是標準的體重,那麼它攝入的奶量也大致有一個標準的估值。一歲左右的孩子打一天攝入的奶量主要在800毫升左右,最大也不要超過1000毫升。等到孩子兩歲的時候奶量的攝入要比一歲的時候少得多,一般只需要保持在50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

等到寶寶六七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給他們攝入一定比例的輔食了。輔食一般包括穀物,肉類,魚類,蛋白等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讓孩子可以從小就保持營養的均衡。

所以家長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夠帶孩子到醫院做全面的檢查確定他的生長情況,那麼生長曲線也可以給家長做一個參考,能夠更瞭解孩子的生長情況。但是生長曲線所記錄的數據,有的時候並不標準,家長還是應當多多觀察孩子自身的情況,以孩子自身的相關細節做出相應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