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解放后,国家在1952年,各方面情况相对稳定后,开始对全国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调整,广西也一样,省内行政区域的撤并,调整了很多!由民国时期的99县1市,整缩为大概七八十个县市!当然,其中的历史很是复杂, 以后慢慢整理述说!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个在当时被撤并掉的县——雷平县!

这个“消失”了几十年的雷平县,多数人听了名字都会感到十分陌生,但是,说到一个景点,估计很多人都会了有点恍然的感觉了,中越边境有名的跨国地标——德天瀑布,听过的人肯定不少吧!没错,那就是曾经的雷平县的范围!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德天瀑布

雷平县历史,说起来其实并不长!始于1928年,而终于1952年,前后不过存在了24年时间!从最后的结果看,雷平县,只不过是这一片地域的行政过渡建制而已!民国时期,设立雷平县的建制,只不过是当时“改土归流”,“撤府留县”的政策所使然!

广西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比较多的地方,并且还是个边疆之地!就广西地图西半边看,自北到南,基本就是少,边,山地区!几千年来,如何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相处,历朝历代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红线处即是雷平县

单就行政区划与管理方式这两方面来看,正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民族性质很强,所以历史上各朝代对这类少,边,山地区管理不到位,也没办法管理,这些地方都是也是有着往往有着比较高的,相对独立的自治权!

比如土司制度,就是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地方管理制度!在总管辖原则不变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自治,按族群,按势力,划分行政区域,设有相当多的土司,土州,土厅等等!说白了,这也是封建时期,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怀柔政策,相互约束政策的手段之一!

反过来,也正是这样的种种,历史上这些地方也有过不少的大事件,都让各朝代政权感到十分头痛,都想着彻底改变这里的管理模式,通俗一点,就是“改土归流”,彻底集权,但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成功,但这种改法一直在沿用,一直在改,每个时期都改一部分,从明代到民国,没有间断过!

民国初立,就在1912年,就进行了大范围的“撤府留县”,在广西就撤并掉了很多土县,土州!但也并没有一次性的改完,毕竟,当时的环境下,一步到位,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直到民国中期,还有这样的改革。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民国1947年,雷平县形势图

雷平县,就是在这个时期成建制的!1928年,把太平、下雷、安平三土州合并设置,为四等县,就从“雷平县”这名字看,就是取自下雷的“雷”,太平,安平的“平”,最开始,县治所设在宝圩乡(现大新县宝圩),1933年搬到原太平土州城(现大新县雷平镇)。

按照划分,雷平县在民国二十二年时,行政区分为15个乡,127个村(街),1316个甲,但到了民国三十五年,编写《雷平县志》时统计,此时全县有16个乡,131个村(街),1317个甲!

太平土州、下雷土州、安平土州,又有别于其他土州,这三个土州虽然是位于少,边,山地区,但他们的历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建州到最后撤并,只有几百年,在这里为什么要设立三个土州呢?这就属于封建王朝的戊边,卫边的历史了!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清代下雷,安平,太平三土州位置

现在查到的资料,这雷平县在民国22年和35年两个时间的行政区域划分,最大的不同,也只是在太平乡(现在的雷平镇)。22年时,太平乡有二十一村(街):东,南,西,北四街,东街下甲,前公一,二村,后益一,二村,中军一,二,三,四村,左安一,二村,右安一,二村,现逐,东粉,三伦,品村!

后来,从太平乡分置出六个村:现逐,东粉,三伦,品村,左安二,右安二,置太靖乡,也就形成了《雷平县志》记载的结果。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1947年,雷平县十六乡131村

细看这份雷平县乡村名单,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31个村,街名中,“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出现的几率很高,或是名首字,或是名中字,很整齐!了解中国文化的都应知道,“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儒家“五常”,出自《孟子·告子上》,也是中华伦理的重要理念之一!

为什么在这少,边,山的地区会出现这种体现“儒家文化”的村庄名字呢?其实就是和雷平县的设立有关系!据民国《雷平县志》记载,这131个村是经过整合的,整合之前,有很多村,屯,这些村,屯的名字也很多,但随着雷平县的建制,县内区域也进行了撤并村屯,于是,新组成的村屯也就需要新名字,起什么名呢?村屯一级的地方,起名方法肯定不像县州那种,合并取其一了,而“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文化就被当时的人们选择起来了!

除了“仁义礼智信”,还有“民”,“福,禄,寿”等等,细细品味起来,很有时代特点与中华传统文化在里面的!要是真正来说,在广西西南部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是有很多带“那”字的地名的,这也是这片区域的一大显著特征!普遍认为,

“那”字,是壮语,古越民族的发音,是壮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雷平县正处在这个区域,所以,不少村名带有“那”字,也就是可以理解了。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雷平县志

到了1950年,解放后的雷平县分为五个区,44个乡。

第一区:太平、公益、 左安、怀阳、怀义、共和、定兴


第二区:榄圩、光罗、新排、荣圩、仁旺、正隆、渠隆、太靖、太明
第三区:堪圩、新明、钦汤、国防、那岸、隆隘、安平、五安
第四区:宝圩、景阳、那思、三合、芦山、福寿、礼信
第五区:下雷、仁义、惠寿、硕龙、边安、巷口、上房、联信、土湖、三湖、新湖

再到后来,雷平县和邻近的养利县,万承县并归到一起,成立一个新的县——大新县!这之后的历史,也就是大新县历史了!

原雷平县辖下的村屯,是不是还是那些“仁义礼智信”, 没有去过,没有什么发言权,仅从地图上,也找不到多少当年那些带有“仁义礼智信”的村屯,倒是看到很多以“陇”,“甲”,“那”,“布”,“逐”等为名的村屯,这是解放后,取消了“仁义礼智信”那些名字,而恢复民国以前的旧名称吗?这段历史也就少为人知了!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当年雷平,下雷,安平,太平等名字,在当地有保留,也有消失,如雷平镇,也就是之前的太平乡,太平州;下雷镇,也就是当年下雷州所在;安平,虽然还是当初安平州所在地,但现在也就成为一个乡村的名字了!

百十年间,此地风雨变幻,唯一不变的,就是发源于靖西县,自西北到东南走向的黑水河,千万年不知停息的流过这片土地,见证着下雷,安平,太平三个土州的源起,雷平县的发展,与大新县的变迁!

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下雷土州,安平土州,太平土州都有些什么样的精彩呢? 会在以后更新的《广西雷平县二》中继续讲述,而这片土地以后的大新县故事,那就另外有人叙述了!

我在桂平,我是。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广西更多区域的的撤并历史,可以点击了解: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中越德天大瀑布所在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